匹克這個牌子在跑鞋領域中的發展,從態極跑鞋開始,其實說實話一直是在往「休閒跑鞋」方向發展更多。
不管是態極,還是氫彈Pro,都是基於在休閒跑鞋的設計和定位,增加了一些專業跑鞋的設定。能跑嗎?當然可以,休閒跑鞋也是跑鞋,更何況匹克這兩雙鞋還往專業上發展了一些。但是能作為競速鞋進行配速訓練嗎?不行,這兩雙鞋更適合慢跑。
老魏一直以來都覺得匹克應該就打算照著這個路線發展下去了,但是沒想到今年下半年匹克再次發力,推出的一雙UP 30跑鞋讓我改變了原本的看法。
先來說說我對UP 30的看法,這是一雙適用範圍很廣的跑鞋,可以稱之為「多面手」。無論是勻速跑,還是慢跑,又或者是輕鬆跑,UP 30都可以滿足需求。唯一的缺憾在於,UP 30不是特別適合競速訓練。
UP 30的鞋面採用的是具有更好延展性的「琉璃紗」,本身這種材質就比較輕薄。和競速跑鞋不同的是,UP 30沒有為了儘可能減輕自身的重量而選擇犧牲鞋面的支撐。它在內裡和外層都使用了大面積的熱壓膜工藝,以此提升鞋面的支撐性
可以看到,熱壓膜幾乎分布了整個前掌鞋面,不過好在是做了鏤空和留白設計,所以不會影響鞋面的透氣性。後跟也針對腳踝部位做了泡棉填充設計,降低跑鞋在運動過程中會出現「不跟腳」的可能性——說到不跟腳,UP 30這一次比氫彈Pro是又有進步了,UP 30的鞋碼做的更準了,所以挑選的時候鞋內空間忽大忽小的情況也有好轉了。
再來說說它的中底,UP 30的中底一共靠3層結構組成。第一層,也就是中底上層,不是我們熟悉的態極材料,而是一種全新的「匹克澎湃」。
根據官方介紹,澎湃(P-Popup)是一種將ETPA材料顆粒發泡得來的材料,擁有超輕、低密度的特性——根據這個參數,我推斷UP 30的腳感很大程度上就是靠澎湃材料來實現的。
中底中層,是一塊很大的鏟型碳板。我們其他國產的碳板跑鞋其實不少,但大部分都沒有使用這種鏟型碳板。
鏟型碳板在腳落地時,給予後掌的支撐力是具有優勢的。UP 30的這塊碳板,硬度適中,沒硬到讓人沒辦法放鬆落地。這是做得很不錯的一點,沒有像其他牌子一樣跟風,非得把碳板做得和Nike那樣硬。而且切切實實考慮到更多人的需求,而不是那麼幾個人。
至於最下層,就是大家很熟悉的P4U類材料——態極了。和態極跑鞋不同的是,考慮到中底綜合的厚度,以及碳板加入的情況,UP 30的態極材料厚度是被減少了。
說實話,我本人覺得這是個正確的選擇。態極的厚度減少,確實會降低腳感的享受。但是反過來,它能讓UP 30整雙鞋的性能發揮出它該有的程度。
最後我再說一下,為什麼我在文章開頭說UP 30不適合競速訓練。因為它重,40碼的鞋,重量達到了258克。哪怕是尺寸相同的kayano 27,也沒這麼重(Asics的鞋偏重是事實,但它沒有重得那麼離譜也是事實)
所以穿它進行競速的時候,首先要想到的是,我真的需要用它來訓練競速嗎?
但是,在其他類型的跑步運動中,UP 30的表現都非常不錯,這就是為什麼說它是「多面手」的原因。
UP 30的出現,無疑讓人們對於匹克的評價,又高了一分。這意味著匹克,現在是有實力和想法,在專業跑鞋領域做出成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