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京津冀三地消費者協會聯合公布網售智能門鎖的測試結果。令人大吃一驚的是,在測試的38把智能門鎖中,32把可用假指紋解鎖;14把樣品宣傳具有活體指紋功能,實測並不具備,涉嫌虛假宣傳;24款樣品的IC卡可被破解、複製;30把樣品可靠性差。試驗樣品分別從京東、天貓、蘇寧易購、1號店、三星官網等電商平臺隨機購買,涉及28個品牌,價格從790元到3700元不等。
千千萬萬百姓的家,需要一把安全的門鎖來保護。難以想像,宣傳聲浪高漲的高科技智能鎖,竟然很不智能,真遇到竊賊,用不著什麼高端的手段就能輕易破解。
近年來,智能鎖行業發展迅猛。資料顯示,短短兩三年時間,智能鎖企業已經擴張到2000多家,銷量自然也在快速增長。隨之而來的,便是以假冒真、以次充好的行業亂象。日前,山東一戶人家,發生了深夜智能鎖自動開門的恐怖一幕;此次被檢測產品不合格率之高、缺陷之多,更足以說明問題的嚴重。
究其原因,首先是行業門檻太低。做照明的、做小家電的、做網際網路的,甚至一些街邊小作坊,一窩蜂摻和進來。很多企業看到了巨大的商機,卻沒有實力、也沒有心思做好一把智能鎖。說起來只是一把鎖,但與傳統鎖具完全不同,智能鎖涉及電子、通訊、材料、機械加工、網絡安全、生物識別等20多個學科和領域。一些企業其實根本不具備智能鎖的生產條件,照貓畫虎,產品質量怎麼會有保障?
其次,不少企業對產品安裝和售後服務沒有足夠的重視。智能鎖需要經過專業培訓後才能安裝。而且,消費者對售後服務的反應速度要求很高。電視出問題,可以一兩天不看,可門鎖出了問題,要麼關不上,要麼進不來,消費者怎麼生活?但很多企業把重點放到宣傳和銷售上,有意無意忽略需要付出巨大成本的售後。這樣的服務質量,消費者怎麼能對智能鎖有信心?
不可忽視的一點是,自2015年智能鎖開始火爆後,對智能鎖的監管始終沒有到位。此次京津冀測試之前,嚴格的抽查次數少,權威的調查結果也不多,導致消費者對智能鎖的認知有限。今年4月,京津冀三地消協曾經約談過智能門鎖企業,時隔四個月,檢測結果依舊觸目驚心,看來行業整改效果甚微。
智能鎖關乎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必須給智能鎖行業加一道「安全鎖」,才能最大限度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今年4月1日,最新修訂的《電子防盜鎖標準》正式實施,已將智能鎖列入《全國重點工業產品質量監督目錄》。監管部門理應根據這次檢測結果,加大懲處力度,把根本不智能的鎖具清理出市場,給每一把智能鎖貼上「安全」的標識。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