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是基於BCG創始人亨德森在1989年《哈佛商業評論》撰寫的《戰略起源》的筆記。這些筆記並非直接摘錄,而是個人理解後的重塑。
一、基本假設
1.1高斯(G.F.Gause)的1934年的實驗,將兩隻同屬的原生動物放進一個瓶子,提供充足食物,結果這兩隻小動物物種不同就可以生存下,若物種相同則無法共存。
1.2競爭排斥原理(Principle of Competitive Exclusion):在同一環境下,兩個生存條件相似的物種不可共存。
1.3生態圈競爭和商業貿易競爭同樣適用達爾文的進化法則(或者稱為適應性和適者生存法則)。
1.4因此,可以用社會生物學的立場去理解戰略的起源。(作者意思是對比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1.5社會生物學的參考書籍為,《社會生物學》,愛德華*威爾遜,有中譯本。
二、重點不是市場份額
2.1競爭排斥原理的推廣:可共存的公司,必有不同之處。(否則,不能共存。)
2.2戰略第一步就是,認清本公司所處的位置和所掌握的資本。最危險的對手是那些與你最相似的對手。與競爭對手的不同就是你獨到優勢的基礎。
2.3如果你的公司還在經營,你已經在自己的市場中擁有了100%的市場份額,你的競爭對手也是同樣。【核心觀點!!!】但無論你自己的市場擴大還是縮小,你的市場份額都是100%。【亨德森的觀點就,不是從總體市場上看公司可以取得多少的市場份額,而是從自己的獨到優勢看究竟公司在多大範圍內適應這個複雜競爭網絡。例如,外企進入中國市場的水土不服,就是因為外企在母國所形成的獨到優勢恰恰無法適應中國式的複雜競爭網絡,換句話說中國並非他們的市場。】
2.4正正是因為高管找不到自己公司具有競爭優勢的潛在市場,才會對市場份額戀戀不捨。(意思是,只要市場份額上升,而不考慮企業是否有競爭優勢。)
2.5公司與公司的邊界,就是在這個位置上,這兩個公司在潛在消費者眼中是等效的,無差別的。(這個界限被稱為「競爭性平衡」)
2.6戰略要達到的目的是:在自己的優勢邊界拓寬到潛在競爭對手的市場,並且避免潛在競爭對手進入自己的優勢邊界。【核心觀點!】
2.7真正具有優勢的競爭者能夠提高消費者所得的性價比,同時在成本和售價間保有更高的差價利潤。
三、Fit-in and Stand-out
3.1戰略競爭五部曲:
(1)將競爭環境視為複雜競爭網絡(包括競爭者、消費者、員工和資源等等),同時建立對複雜競爭網絡的理解能力;
(2)利用(1)的理解能力,預測不同競爭策略能否和如何促成新的競爭性平衡;
(3)為實施該將整策略準備相關資源;
(4)預測風險,例如是防禦者對於進攻者的天然優勢,以及應對措施;
(5)組織上下都有採取行動的意願。
3.2成功,不在於戰略本身,而在於競爭者之間的競爭。
3.3【個人總結】一個合理的競爭戰略就是「Fit-in and Stand-out」,首先要適應你身處的複雜競爭網絡,其次就是必須與你的競爭者不同,產生獨特的競爭優勢。
觀點沒有對錯,只有「好,同時可以更加好」。歡迎大家指正;如果大家認同這本文章所提出的問題或者觀點,不妨轉發,這樣我可以收到更多的反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