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姆利多是一家專注於K12在線教育領域並以技術驅動的網際網路企業,成立之初就立足於知識圖譜於人工智慧挖掘兒童天賦,以費曼學習法,間隔學習法,多彩光譜為理論基礎,結合動畫人物IP的六大天賦、九大能力課程體系,打造完善的天賦挖掘課程,讓更多家庭可以更好培養下一代的教育平臺。
如今教育內卷的焦慮已經蔓延到學前教育階段,家長也慣性地將培養孩子的精力放在語文、數學(思維)和英語這類學科知識的超前學習之上。一套同時包含了切實可行的天賦挖掘理論以及相關功能和工具的產品,樹博士·天賦挖掘,在時代的需求推動下上線!
天賦挖掘理論
我們知道天賦是先天賦予的特性,作為家長,應當及早地發現孩子的天賦並加以培養,否則天賦可能會被埋沒。因此,一個符合中國國情的天賦挖掘理論應當能夠幫助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天賦,並給出系統性的培養方案。與此同時,天賦挖掘理論還需要解決三個問題:
結合中國的文化
天賦挖掘應當結合中國的文化,照搬泊來的多元智能理論只會家長感到水土不服,從迷茫變成更加迷茫;
結合短板與長板理論
天賦挖掘應當結合木桶效應中的長板和短板理論,不能拋開中國現行多年的教育體系,孤立地談發現和培養天賦;
專注為家長和孩子提供便利
天賦挖掘應當注重為家長對孩子天賦的發現和培養提供便利,不僅能提供理論,還應該提供相應的工具,利用相關的技術讓天賦挖掘變得更可行。
在中國,應試教育的存在有其歷史的必然性,改革不應該是一次又一次的推倒重來,而是分析並解決問題,為了讓家長可以適應新的天賦挖掘理論,僅由學術界牽頭並由上至下地推廣天賦挖掘理論是不夠的,提供方法論的同時應當利用相關技術提供相應的工具讓家長實踐天賦挖掘理論更便利,孩子培養天賦更可行。
孩子的天賦在哪裡?
興趣 vs. 天賦
一個人的興趣愛好往往蘊藏了自己的天賦,所以很多家長會把興趣愛好當成天賦。實際上,這裡存在邏輯問題,因果被倒置了。天賦是先天的一種能力和潛質,當一個人(尤其是孩子)在從事自己有天賦的事情或領域時,相比於其他人更容易走向成功,也就更容易獲得正向激勵,天賦也就自然容易產生興趣。
另一方面,興趣是後天的,並不一定需要有天賦,興趣可以通過培養或訓練來提升和加強的,比如有些人喜歡打羽毛球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周圍的朋友都在打羽毛球,而這時興趣的提升來源於朋友之間給出的正向激勵。
但是天賦和興趣也有共同之處,那就是都需要去發現!這也是為什麼,家長們前赴後繼地花錢花時間,帶孩子參加各種課外興趣班,不然的話,到底該如何發現天賦和興趣呢?
發現天賦的鑰匙
不停地嘗試各種興趣班確實是一種發現天賦和興趣的方式,但是試錯成本確實太高了,尤其是時間的試錯成本,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就是追悔莫及。那家長們該如何正確地找尋孩子的天賦呢?
發現天賦的鑰匙,在於發現天賦所帶來的三種差異:
時間維度上的前後差異
最簡單的理解就是在學習了某些知識或課程後所表現出的差異;
個體維度上的橫向差異
最簡單的理解就是嘗試不同興趣班之後,有些興趣班因為天賦所給予的自然的正向激勵,讓孩子更願意堅持下來;
群體維度上的橫向差異
最簡單的理解就是同一個興趣班,在相同的教學條件下,不同的孩子在相同的評估體系中所表現出的差異。
了解什麼是差異,也就了解了為什麼發現孩子的天賦這麼難。
時間維度上的前後差異依賴於時間,但是只要孩子上了小學,時間就會被繁重的課業所佔領,差異就更難發現;個體維度上的橫向差異依賴於不斷的嘗試,時間是一方面限制,經濟上也有硬性的要求,一個興趣班動輒幾千高則上萬,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群體維度上的橫向差異很大程度取決於興趣班老師的主觀判斷,這裡就摻雜了非常複雜的社會因素甚至商業因素,當孩子不喜歡美術課但是老師卻說孩子非常有天賦的時候,家長該如何抉擇?因此,意識到差異是天賦的表象遠遠不夠,家長還需要一套科學的理論體系來支撐,這就是天賦挖掘理論。
為了讓家長可以適應新的天賦挖掘理論,僅由學術界牽頭並由上至下地推廣天賦挖掘理論是不夠的,提供方法論的同時應當利用相關技術提供相應的工具讓家長實踐天賦挖掘理論更便利,孩子培養天賦更可行。切實可行的天賦挖掘理論以及相關功能和工具的樹博士由此誕生!
樹博士天賦課
知識圖譜+人工智慧+大數據
[1] Howard Gardner, "Discusses Multiple Intelligences", Blackboard BbWorld 2016.
1 天賦樹設計、能力解釋
2 問題集(31)+問題到子天賦/能力的配比
3 加權平均的邏輯?
4 子天賦/能力對應表?
5 數據變圖表的邏輯?
6 取出題目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