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過半,還宅在家裡?
不如讓我們開啟不可錯過的
星空探索之旅
感受酷炫的星空魅力
中國天眼、伽利略望遠鏡、萬有引力.....
了解宇宙、了解太陽系
我們知道宇宙是廣闊的,可是到目前為止
我們人類還不知道宇宙的極限在哪裡
可是我們從未停止探索!
你知道季節變化的奧秘嗎?
就是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過程中,它的姿態是不變的,也就是它的自轉軸與公轉軌道平面的夾角基本不變,指向基本不變。
二十四節氣,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
推動地球,讓它繞太陽公轉,在你的生日附近停下來,從地球位置看太陽,太陽在哪個星座,那就是你應該屬於的星座。
中國天眼的全稱是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於2016年建成的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是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位於貴州省的一處喀斯特地貌窪坑中。
它可以接收到137億光年以外的電磁波信號(我們知道宇宙的歷史為大約138.2億年)也就是說它幾乎能探測到宇宙的邊緣。
FAST非常靈活,它的饋源艙以及周圍的部件都可以隨著信號來源的方向進行移動。
我們常說的可見光就是一種電磁波,那麼電磁波還包括哪些波段呢?
它的波長由短到長分為伽馬射線、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微波和無線電波。
人類為了研究不同電磁波段下的宇宙特性,針對各種情況設計了多種探測設備,它們在太空中搜集宇宙的數據發送回地球,讓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宇宙。
1609年,伽利略發明了第一架天文望遠鏡,可以說這是近代天文學的開端。
後來,反射式望遠鏡被發明,其誤差小,可以將鏡筒加粗,進入視野的光線增多,優勢明顯,逐漸取代了折射式望遠鏡。
我們再看一個奇妙的數學問題,天文學家是如何測量某個天體距離我們有多遠的?
從地球軌道兩端看同一顆恆星,兩端到恆星的視線會有一個夾角,這就是恆星的視差。
夾角越大,恆星越近,夾角越小,恆星越遠,根據夾角和日地距離,就可以計算出恆星距離了,這叫三角視差法測距,是最基本的恆星測距方法。
就好像我們要在河岸這邊測量對岸的旗杆離我們有多遠,就需要在兩個地點分別觀察這根旗杆,得知我們兩次視線的夾角,然後測量兩地的距離,通過三角函數計算,就可以得知旗杆的距離。
公元前240年,在埃及的賽伊尼(今亞斯文)有一口深井,夏至正午時,陽光可直射井底。這說明,此時太陽光垂直於賽伊尼。
而在同日同時的亞歷山大,方尖碑投下的陰影證明太陽光並未垂直於亞歷山大!這一現象啟發了埃拉託色尼,他通過幾何計算,測得地球周長。
這個暑假
帶孩子來探索不一樣的星空吧!
【展覽時間】8月8日至9月12日
【營業時間】8:30-21:30
【地址】青島市嶗山區東海東路52號海爾世界家電博物館二樓
【注意事項】
1.10周歲以下兒童須由成人陪同
2.客流高峰期可能會出現排隊情況,請服從現場工作人員指揮。
3.愛護館內設施,損壞需賠償。
【購票】
更多展覽及購票詳情,請關注「海爾世界家電博物館」公眾號
來源:知青島、海爾世界家電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