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甘曉 實習生 程唯珈
1月22日,日本京都大學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研究與申請中心(CiRA)召開新聞發布會,公開承認助教山水康平的論文存在數據捏造與篡改行為。研究所負責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山中伸彌為此道歉,並考慮將目前一段時間薪金全部捐獻給研究所。
繼2005年黃禹錫克隆胚胎幹細胞數據造假、2014年小保方晴子STAP細胞論文造假等事件後,又一起幹細胞論文造假醜聞走進公眾視野。對此,中國科學家表示,幹細胞基礎研究仍有諸多未知領域有待突破,在臨床轉化中具有巨大經濟潛力,科學和經濟利益的雙重驅使使造假醜聞頻發、亂象叢生。
「只為讓論文更加好看」
2017年3月, CiRA助理教授山水康平作為第一作者在《幹細胞報告》雜誌發表了一篇論文。該雜誌2017年影響因子為7.338。
論文指出,研究人員從iPS細胞中創造了一種內皮細胞。在離體模型中,這種細胞顯示出能夠進入血腦屏障的特性。這一特性將有助包括阿爾茨海默氏症在內的大腦疾病藥物開發,當時被業內人士認為是「未來大腦疾病治癒的新希望」。
今年1月22日,CiRA官網發出的公告卻稱:「該校科研不端行為調查委員會發現,山水康平的這項研究涉及造假。」該公告稱,去年CiRA諮詢辦公室曾收到舉報,懷疑上述論文數據的真實性。
該辦公室嘗試使用實驗室原始數據發現實驗無法重複,論文中聲稱的內皮細胞無法生成,論文中11處數據存在捏造與篡改行為。隨後,辦公室向學校科研不端行為調查委員會提交了自查結果,委員會自2017年9月啟動的進一步調查亦證實了造假結果。「數據的捏造是為了論文更加好看,全為我一人所為。」山水康平告訴委員會。
隨後,山中伸彌向媒體表示「十分後悔並深刻反省」。
懲罰整改措施值得借鑑
針對此次造假醜聞,山中伸彌表示,今後CiRA將採取系列措施防止學術不端行為發生。包括研究人員每三個月有義務將筆記本交給內部第三方進行審查,向內部第三方提交全部論文的數據,資訊處加強處理不當行為,以及對所有員工繼續進行思想培訓等。
「科學是偉大的,但並非每個科學家都偉大。」中科院動物所幹細胞與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衛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近年來,幹細胞科研領域學術不端行為頻發。科研人員認為,CiRA對學術造假的態度和做法值得借鑑。「我國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李衛認為,中國對學術造假的懲罰措施不如日本等國家嚴厲。
例如,採訪中,科學家呼籲,應當對韓春雨NgAgo基因編輯研究無法重複事件開展嚴格調查和處理,所在學校應立刻停止對其的資助。
幹細胞研究與應用有待規範
「利益驅使是學術造假的根本原因。」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韓春生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幹細胞基礎研究成果的臨床轉化應用具有巨大市場價值,各國科學家都在力爭第一。「在重大的利益面前,必然會有不擇手段現象的發生。」
美國透明市場研究公司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幹細胞市場規模預計超千億美元。而據衛生部統計,現階段我國幹細胞市場規模超400億元,2009~2016年複合增速超過50%。
急於將尚未成熟的基礎研究推向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當前國內幹細胞領域的亂象。其中,幹細胞來源多樣、製備工藝複雜、質控和監管困難等問題引起了中國科學家的注意。
針對這些問題,2017年11月,中國細胞生物學幹細胞生物學分會發布了《幹細胞通用要求》。作為首個針對幹細胞通用要求的規範性文件,這一標準將在規範幹細胞行業發展、保障受試者權益、促進幹細胞轉化研究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科學報》 (2018-02-01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