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城》裡的「廢核」隱喻:空中都市為什麼毀滅?

2020-12-05 澎湃新聞
無論看多少遍都會被吸引的作品

1986年在電影院公映的《天空之城》是我看到的第一部吉卜力動畫片。雖然當時我是小學低年級學生,但「浮在空中的寶島」這個設定令我興奮不已,對這一點我記憶猶新。我曾經詢問過我的學生,很多人把這部作品列入吉卜力最優秀的五部作品之一,它尤其在男學生中很有人氣。究其原因,男孩子們果然還是喜歡「冒險故事」吧!電影《天空之城》是吉卜力工作室成立第二年後上映的作品。對於宮崎駿導演來說,這距離上一部作品《風之谷》公映僅僅兩年。或許正因如此,這兩部作品所傳遞的信息才會有不少共同之處。話雖這麼說,但這兩部作品當初預設的觀眾年齡層似乎是迥然不同的。

《天空之城》本來是以《少年帕茲和飛行石之謎》為題策劃的。吉卜力在給面向內部相關人員的策劃書中這麼寫道:「電影《風之谷》是面對『高年齡層』的觀眾,而電影《少年帕茲和飛行石之謎》(即《天空之城》)設定的觀眾是小學生。」

動畫電影《天空之城》劇照

宛若《格列佛遊記》的政治諷刺

乍一看,《天空之城》是面向兒童的,但是從學術的角度來研究,這部影片也充滿了非常有意思的深刻內容。

首先,這部電影的構思,受到了來自愛爾蘭諷刺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的名著《格列佛遊記》(發表於1726年)的影響。「天空之城」這個構思和「拉普特」這個名稱,都來自這部小說中出現的飛島「勒皮他」。

《格列佛遊記》作為兒童文學名作,在以英國為首的世界各國都廣受歡迎。然而,實際上這個故事蘊含了諷刺當時英國政治的內容。因這些諷刺招致統治者不滿,斯威夫特從和出版社打交道起用的就是筆名。

因此,《格列佛遊記》在英國政治史上尤其是分析大英帝國對愛爾蘭政策時,被作為重要的學術資料。也許同斯威夫特一樣,宮崎駿導演也是通過表面上面向兒童的《天空之城》,來進行一種政治諷刺。

實際上,《天空之城》和《風之谷》一樣,滲入了冷戰政治的影響。尤其是影片中從天空之城放出的「拉普特之雷」使人印象深刻,那種壓倒性的破壞力,被描繪得好像冷戰時期不斷重複的原子彈、氫彈試驗。

另外,如果不特別注意的話,有可能看漏的是,整部影片中只出現過一次「和平」這個詞彙。諷刺的是,這個「和平」是從本片中企圖徵服世界的第一反派慕斯卡上校嘴裡說出來的。讓一個表裡不一、使人生厭的特務機關的軍人來說這個詞,宮崎駿導演的政治諷刺意圖可以說是呼之欲出。

而且,我想可能是偶然,作品中出現的毀滅的咒語「帕茲斯」,很像土耳其語中「和平」這個詞的發音。這個咒語阻斷了慕斯卡試圖以武力和威懾控制世界的野心,守護了和平。

這部作品公映的1986年,世界上的核彈頭數達到了史上最高值約7萬枚。以這一年為峰值,此後世界上的核彈頭總數逐年減少至今。因此,我們也能將這部影片作為引子,來研究「廢核進程」。另外,電影中也強調了「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保護環境的信息」。

王族後裔的少女和冒險家的兒子

故事從工業革命時代的英國威爾斯的煤礦小鎮開始。男主人公帕茲是一個失去父母獨自生活的少年,為了生計在煤礦打工。

某天晚上,帕茲在加班時,看到一個少女閃著炫目的光芒從空中緩緩落下來,帕茲一邊非常吃驚,一邊接住了這個不可思議的少女(希達)。希達胸前掛著的發光吊墜(飛行石)使她可以浮在空中,守護著她。

第二天,希達在帕茲家中醒來。

這時,想要搶走希達飛行石的強盜團夥朵拉一家出現了。好不容易剛從朵拉手中逃出來的帕茲和希達,又被大反派慕斯卡上校所率領的政府特務追擊。

結果,他們被慕斯卡的政府軍抓住。慕斯卡向希達展示了一個出了故障的機器人,對她說:「這是從空中掉下來的。」並且告訴希達,她是拉普特王國的繼承人。

另一方面,慕斯卡上校以帕茲答應放棄尋找拉普特並且忘記希達為條件,而釋放帕茲。帕茲落寞地回到家中,等待他的是朵拉一家。隨後,為了救出希達,帕茲和朵拉一家結成了同盟。

慕斯卡想讓希達來幫助自己尋找拉普特,就把她軟禁了起來。希達獨自一人在房間裡陷入了思索,突然她口中不由自主地念起祖母曾經教過她一句「遇到困境時的咒語」。本來壞掉的機器人瞬間甦醒,奮力保護身上流淌著拉普特王族血脈的希達。並且,飛行石吊墜發出一縷光,直指天空中拉普特所在的方向。趁著騷亂,帕茲和朵拉救出了希達。隨後,帕茲和朵拉一夥,還有慕斯卡政府軍,都發現了拉普特。

手握拉普特帝國科學力量的慕斯卡,露出試圖統治世界的本來面目。但是,希達和帕茲一起念毀滅的咒語「帕茲斯」,拉普特就開始崩塌。慕斯卡被瓦礫所吞噬。逃出拉普特的帕茲和希達,目送著不斷崩塌的拉普特朝高空中飛去直至消失,故事到此結束。

和平學與《天空之城》的共同點

和平學與《天空之城》的連接點——其相同之處的關鍵詞,是烏託邦。

回顧人類的歷史,那就是戰爭的歷史。也許有很多人傾向於認為,「完全沒有戰爭的和平世界」就是烏託邦。

同樣,出現於《天空之城》和《格列佛遊記》中的拉普特(勒皮他),也是埋藏著人類之手難以企及的科學技術和金銀財寶的「傳說中的空中都市」,在這一點上可以說它就是烏託邦。

關於烏託邦,英國的人文主義學者、法學家託馬斯·莫爾在他的著作《烏託邦》(發表於1516年)中曾詳細地分析過。此書的問世比《格列佛遊記》還要早200年。

託馬斯·莫爾的《烏託邦》也是政治諷刺。「近代和平論」嚴厲批判國家間的戰爭為「野獸般的行徑」,此書可以作為「近代和平論」的範例來研究。「近代和平論」後來作為「防止戰爭的學問」而被體系化為「國際政治學(國際關係學)」,並進一步派生出「和平志向性」較高的「和平學(和平研究)」。

也就是說,我們認為《天空之城》處於與和平學、國際政治學相同的思想譜系之中,並無不妥。

從國際政治學的視角看《天空之城》

國際政治學中有「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或稱古典自由理想主義)這兩大理論。現在我們來說一下什麼是「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

首先談一下「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思想家託馬斯·霍布斯。英國的政治家、哲學家託馬斯· 霍布斯受到英國內戰的影響,於1651年出版專著《利維坦》。霍布斯把內戰的原因歸結為「人類的自然狀態(鬥爭狀態)」和「(強制秩序的)國家權力的缺席(無政府狀態)」。

人類的自然狀態表現為「一萬人對一萬人的鬥爭」,為了規避這一鬥爭狀態,人類需要鐵腕一般的國家權力——利維坦(《聖經·舊約》中出現的海中怪獸),並且結成「社會契約」,才能享受和平與安定。

「基於力量和威懾的統治」,由此獲得「強制的和平與秩序」。從這一點來看的話,可以說被霍布斯用作書名的怪物利維坦和《格列佛遊記》《天空之城》中出現的「拉普特帝國」有異曲同工之處。

接下來,我們來談一談「理想主義」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思想家伊曼努爾·康德。

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在其專著《論永久和平》(出版於1795年)中提倡,為了實現和平,必須要廢止常備軍,設立國際機構。現在,作為保障和平與安全的國際組織有聯合國、歐盟(EU)等。但在《論永久和平》出版的18世紀,此類組織估計會被認為「像烏託邦一樣」而被輕易否定。

國際政治學中,也有肯定「戰爭」的情形。但在和平學中,以用「和平的手段」消除暴力、獲得和平為首善。這裡的「暴力」中最大的就是「戰爭」和「核武器」。

《天空之城》也是如此。觀眾是從國際政治學的視角,還是從和平學的視角來看,看法也會隨之改變。

期待和平的「理想主義」VS. 訴諸力量的「現實主義」

和平學和國際政治學本屬同一學術譜系(和平思想)。這與作為《天空之城》背景的思想譜系也頗有重合。

置換成國際政治學的「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這兩種視角來看的話,這部電影的主要人物可以分為兩個不同陣營。

前者是男主角帕茲和擁有飛行石的謎之少女希達。後者是覬覦飛行石的盜賊朵拉一家和以慕斯卡上校為首的政府特務及軍隊。前面我們介紹過劇情,下面我們從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視角,重新回顧故事的要點。

影片男女主角

影片的女主角希達在故鄉貢多阿的山谷中獨自一人過著平靜的生活。但慕斯卡上校帶著政府特務和軍隊出現,將她塞進大型飛行戰艦「哥利亞」中帶走了。

慕斯卡不單破壞了希達的平靜生活,而且企圖利用希達佩戴的飛行石來找到拉普特帝國,以攫取曾統治地面的拉普特所擁有的科學力量,最終徵服世界。也就是說,慕斯卡是威脅地面和平的野心勃勃的「超級危險人物」。

盜賊朵拉一家也和慕斯卡一樣,覬覦希達的飛行石和拉普特。因此,他們襲擊了希達乘坐的政府飛行戰艦,試圖搶走飛行石。這是電影開片的場景。

希達為了從特務、軍隊和盜賊們手中逃出來,跑到飛行戰艦舷窗外藏了起來,卻腳底一滑掉了下去。但是,希達身上佩戴的飛行石吊墜綻放出耀眼的光輝,減緩了希達身體落下的速度,讓她慢慢地墜落在夜色中的煤礦小鎮。

另一邊,男主角帕茲也與希達一樣是孑然一身。為了生計,他在位於斯拉古峽谷的煤礦中打工。雖然獨自生活看似舉步維艱,但他居住的地方是一個人際關係融洽的和平小鎮。加班直至深夜的帕茲,目睹並接住了閃著光芒從空中落下的少女希達。

第二天,在帕茲家中醒來的希達,注意到牆上掛著的拉普特的照片。帕茲飼養著象徵和平的白鴿。被白鴿圍住的希達宛若「和平的天使」。

帕茲告訴希達,自己的父親是探險家,曾經親眼見過傳說中的空中都市拉普特,自己的夢想就是繼承父親的遺志,有朝一日飛到空中尋找拉普特。通過「拉普特」這個羈絆相連起來的帕茲和希達能夠相遇,也許並不是偶然的。

發現希達藏身之處的盜賊朵拉一家逐漸逼近。帕茲和希達為了躲開盜賊,穿過民宅林立的鎮中心區域,跑到橫跨山谷的鐵道上。然而,不單是盜賊團夥,慕斯卡率領的政府戰艦也出場了。由於鐵道毀壞,帕茲和希達摔下了山谷。

但是,希達的飛行石再次閃耀光芒,讓兩人緩緩落下,他們落到了溪谷深處一處古老的坑道中。

從故事前半段能夠看出,帕茲和希達追求的是「和平的生活」。而且,他們為了保護飛行石不被壞人搶走而實施了「互相幫助」。與之相反,慕斯卡上校和政府特務想要的是象徵「權力、軍事力量」的飛行石和拉普特帝國。朵拉一家想要的則是象徵「經濟力」的拉普特的財寶。慕斯卡和朵拉為了各自的欲求,不惜訴諸「戰爭」和「暴力」。

也就是說,如果用國際政治學的兩大理論來說明故事的前半部分,帕茲和希達的態度就是重視和平的「理想主義」,這與慕斯卡上校和朵拉一家追求力量的「現實主義」恰成對比。

勢均力敵——帕茲·朵拉同盟VS. 慕斯卡·政府軍

從現實主義的立場來分析的話,由於「人性本惡」,無論是人際關係還是國際政治,都是「圍繞力量的競爭和對立」,如果放任之,就會演變成暴力和戰爭。

因此,站在現實主義的立場,為了保障和平與安全,「勢均力敵」(力量均衡)是必要的。所謂勢均力敵,是指通過保證國家間力量的平衡來維護和平。

勢均力敵有強化本國的軍事力量和與他國結成「同盟」這兩個選項,但從歷史上來看,多數國家選擇的是後者。而且,這部電影中也能看出「同盟」和「勢均力敵」的關係。因此,下面我們著眼於「同盟」關係,來往下梳理劇情。

帕茲與希達從古老的坑道中出來後,就被慕斯卡與政府軍抓住,帶往軍事要塞。被慕斯卡脅迫的希達,請求帕茲忘卻拉普特的事。希達為了救帕茲的命,答應幫助慕斯卡。但是,帕茲並不知道內情。他滿腦子想的是自己沒能救出希達,而且還被希達拒絕,因此懊惱不已。

另一方面,盜賊朵拉一家等候在帕茲家中,他們伺機把帕茲五花大綁。帕茲為了救希達,提儀和朵拉一家結盟。朵拉謀劃著如果帕茲加盟的話,後面就可以讓希達幫忙尋找拉普特的財寶,因此接受了他。這樣,就形成了「帕茲·朵拉同盟」VS.「慕斯卡·政府軍」的結構。

在國際政治中,國家間的利害關係或國家利益一致的情況下就可以結成同盟。同樣,這部影片中,因為帕茲和朵拉的利害(救出希達和發現拉普特的財寶)達成一致,所以同盟關係得以建立。

與日美同盟的共同點及與日英同盟、日俄戰爭的關聯性

手無寸鐵的少年帕茲與裝備了飛艇和武器等的盜賊朵拉一家的關係,是「非對稱」的。有時帕茲甚至會和駕駛著小型飛行器的朵拉來一段「雙人飛行」。其結果就是他替代受到攻擊而暈倒的朵拉來操縱飛行器,安全救出希達,並為發現拉普特出了力。這就像在美日同盟中日本所起的作用一樣,可以看作是帕茲也為朵拉一家的目的貢獻了力量。

但回顧歷史,軍事同盟也是引起「同盟戰爭」的原因之一。無論是19世紀發生的歐洲各國的戰爭,還是20世紀席捲世界的兩次大戰,概莫能外。而且,冷戰時期,由於東西方軍事力量結盟形成的對立,使得人類經歷了「核戰爭的恐怖」。

今天,在日本說到同盟,多是指日美同盟。但是,日本也曾與英國(大英帝國)結成同盟關係,即日英同盟(1902-1923年)。也許讀者在高中或大學時期曾經學過,結成這一同盟的理由是為了防範「俄國的南下政策」,日本和英國的國家利益達成了一致。

而且,這也是為即將到來的對俄戰爭做準備。事實上,日英同盟締結兩年後,受到大英帝國支持的日本,發動了日俄戰爭(1904-1905年),消滅了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的艦隊,獲得了勝利。在這部電影中,為了「救出希達」和「找到拉普特的財寶」,帕茲和朵拉一家的利害關係(同時也是與慕斯卡·政府軍間的對立關係)達成一致。也就是說,帕茲·朵拉同盟VS. 慕斯卡·政府軍同盟,這一結構與日英同盟及日俄戰爭的歷史是相通的。

更進一步說,帕茲所居住的煤礦小鎮也與日俄戰爭有所關聯。這個煤礦小鎮以英國的威爾斯地區為原型,實際上,威爾斯煤礦生產的優質煤炭,在日俄戰爭中多被使用。

正如東京大學教授山本史郎所指出的,有記載說與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的黑煙比起來,使用英國無煙煤的日本東鄉艦隊的煙更為輕薄。也就是說,故事開始的煤礦小鎮,在歷史上與日英同盟和日俄戰爭都頗有淵源。在這一點上,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和慕斯卡· 政府軍的飛行戰艦哥利亞號有所關聯。

東北女子大學教授佐佐木隆指出,哥利亞號的名字來自《聖經·舊約》中出現的巨人戰士的名字,巨人哥利亞被少年大衛扔石頭砸倒,暗示了慕斯卡和政府軍的哥利亞號被少年帕茲打敗。實際上,在影片中,巨型戰艦哥利亞號的確被朵拉一家和帕茲打敗,他們救出了被抓走的希達。

這樣一來,可以說「同盟」這個關鍵詞在分析和理解電影上也就十分有效。而且,是不是可以說,這也例證了同盟具有輕易發展成「戰爭」的另一面。

慕斯卡闡述「和平」

如前所述,在這部影片中,只出現過一次「和平」這個詞彙。諷刺的是,它出自慕斯卡上校——這部作品中最大的反派之口。慕斯卡上校企圖使拉普特帝國復活,並且通過權力和恐怖來統治地面世界。

慕斯卡把希達關押在軍事要塞裡,並且給她展示了從空中掉落下來的故障機器人。慕斯卡說,這個機器人擁有「驚人的破壞力」,是人類的科學技術難以製造出來的,它來自曾經統治整個地面世界的、恐怖的拉普特帝國。

而且,慕斯卡為了說服希達說道,聲稱如果拉普特帝國還飄浮在空中,「對於和平來說是多麼危險啊!」希望希達能夠幫助自己尋找拉普特。慕斯卡進一步告知,希達就是拉普特帝國正統的王位繼承者——露西達女王。

在這個場景中,宮崎駿導演諷刺了在「和平」與「正義」的名義下不斷進行軍備擴張和戰爭的政客。不是由男主角帕茲或者女主角希達,而是由反派慕斯卡來闡述「和平」,由此反諷地表達了「和平」的重要性。

而且,更加諷刺的是,慕斯卡闡述完「和平」之後,希達不由自主地念起了「遇到困境時的咒語」,喚醒了拉普特的機器人。於是,慕斯卡和政府軍與試圖保護希達的拉普特機器人展開了戰鬥。

「MAD」的瘋狂

宮崎駿導演完成這部電影時正是冷戰時期。可以推測出,與前一部作品《風之谷》一樣,它也受到了作為冷戰政治特徵的「核試驗、核軍備擴張競賽」的影響。

國際政治學有一種現實主義的觀點認為,冷戰時期,由於規避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軍事衝突即核戰爭,可以認為冷戰時期人類獲得了「長期和平」。而且,在現實主義者中,規避核戰爭的動力是「核抑止力」,這也被稱為「核之和平」(nuclear peace)。

冷戰時期,與「核抑止論」同時出現的還有「核戰略」。正如已經在第一章中詳述的那樣,這個「核戰略」是指一旦發生核戰爭,由於要確鑿地殲滅對手,雙方只好打消使用核武器的念頭,這就是相互保證毀滅(MAD)。

毋庸諱言,這個戰略的簡稱「MAD」,在英語中也有「瘋狂」之意。這一邏輯宣稱,核戰爭一旦開始,對方即告毀滅,所以核武器對「和平」有所貢獻。這真是「瘋狂的」和平論。

「核抑止論」與「核戰略」的結果是美蘇兩國的核試驗、核開發競爭升級,1986年世界核彈頭數達到約7萬枚。據說當時所有核武器的威力能夠毀滅地球數十次。宮崎駿導演是不是把對這種「核武器的恐怖」和政客所宣稱的「核之和平」的諷刺,讓慕斯卡通過闡述和平來表達呢?

實際上,這部電影中有一個將政客與「使用核武器」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場景,令人印象深刻。那是在發現拉普特後,掌握了其科技、暫時成為拉普特帝國最高統治者的慕斯卡,在希達和政府軍面前,展示了作為拉普特科學和軍事科技的「拉普特之雷」。慕斯卡為了慶祝拉普特帝國的重建,向政府軍炫耀拉普特的力量,引爆了拉普特之雷。這是在暗指冷戰時期擁核國家所進行的原子彈、氫彈試驗。因為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為了追求「力量優勢」並且維持和炫耀力量優勢,不斷進行核試驗。

什麼是基於權力與恐怖的「和平」

關於拉普特之雷,慕斯卡解釋說它是《聖經·舊約》中毀滅索多瑪和蛾摩拉的「天火」,是古代印度的敘事詩《羅摩衍那》中的「印度之矢」。他說,「全世界將再度臣服於拉普特帝國之下」。

對於慕斯卡來說,通過壓倒性的權力與恐怖來統治世界,才是「和平」。這種觀點,與「因為核武器存在所以冷戰時期是『和平』的」這種「核之和平」論,可以說其邏輯是相同的。

「通過開發核武器能防止核戰爭」這種「神話」,所帶來的就是核開發競賽和不斷膨脹的核武器數量。

我將美國學術期刊《原子能科學家公報》上發布的1945-1986年間的核彈頭總數繪製成下圖。如圖所示,1945年時全世界的核彈頭總數只有兩枚,但以1955年為節點急速增長。

冷戰緊張緩和(Détente)期的1965-1970年間,核開發競賽暫時有所緩和,但是其後再次繼續增加,至1986年達到史上最高的約7萬枚。

那麼,從此以後就和平了嗎?戰爭的威脅遠去了嗎?答案毋庸諱言。

核武器與「拉普特之雷」

在看「拉普特之雷」那場戲的時候,我不由得認為宮崎駿導演是在嘗試將核試驗的影像化表達。如前所述,我們說這部電影的構思受到《格列佛遊記》的影響,此外,還能看出來自《羅摩衍那》和存在於現實世界中的核競爭的影響。

根據宮崎駿導演的說法,早在製作《天空之城》前,他曾策划過將《羅摩衍那》拍成電影,並從製片人那裡獲得了一本相關的書籍。《羅摩衍那》中有關於古代印度人翱翔於空中使用核武器及古代文明因核戰爭而毀滅的內容。

一種文明因核戰爭而毀滅的這種構思,也是從這本書中得到的靈感吧?「古代存在核武器」這一點因為缺乏科學根據而不能令人信服。但是,正是在核戰爭的恐怖切實存在的冷戰時期,這一點才被納入這部電影的構思中去吧。

拉普特之雷那場戲的畫面構圖,宛如從高空俯瞰地面的核武器一般。這一構圖使人感到,這是從飛機上拍攝到的核試驗情形的影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的廣島和長崎被投下了原子彈(鈾彈和鈽彈)。美國聲稱是為了早日結束戰爭。美國向長崎投放原子彈是在進行鈽彈的「試驗」,明顯就是針對蘇聯的「秀肌肉」。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向長崎投放原子彈是美蘇間冷戰的開始。

日本不僅遭受了投向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而且也是氫彈的受害者。這就是在南太平洋的比基尼環礁發生的「第五福龍丸事件」。

1954年3月1日,在南太平洋馬紹爾群島近海處,美國進行了氫彈試驗(城堡行動)。當時,在比基尼環礁附近捕撈鮪魚的漁船第五福龍丸號,暴露在放射性降塵(死灰)之下,全體船員受到核輻射。

我們可以認為,宮崎駿導演是懷著對核彈和氫彈試驗的反對情緒來完成這部電影的吧。

毀滅的咒語「帕茲斯」在土耳其語中是「和平」之意

這部電影的高潮場面是以驚人的高科技而自豪的拉普特崩塌,企圖通過權力與恐怖來統治世界的慕斯卡其野心破滅。

拉普特崩塌的契機,是帕茲把手疊放在拿著飛行石的希達手上,兩人同時念起了毀滅的咒語「帕茲斯」。

根據設定,「帕茲斯」在拉普特語中似乎是「關閉」之意。但是,這個詞彙在土耳其語中,意味著「和平」。

念起毀滅的咒語時,拉普特崩塌,和平重新降臨。這僅僅是偶然嗎?還是宮崎駿導演在通過「帕茲斯」祈禱世界和平呢?

一如本章此前論述的,如果拉普特的科學力量和軍事力量象徵了「核能·核武器」,那麼拉普特的崩塌就可以看作是「廢核進程」。

為了確認這一點,我們來回顧一下這部電影的高潮場面。

為了阻止企圖以拉普特帝國國王身份統治天下的慕斯卡,希達從慕斯卡手中奪回了飛行石,並試圖逃走。因為要利用拉普特的力量,飛行石不可或缺。但是,希達眼看馬上就要被慕斯卡追上,在被抓住之前,她通過牆壁上的一個小洞,將飛行石交給了對面的帕茲。

結果,手握飛行石的帕茲出現在挾希達為人質的慕斯卡身邊。帕茲首先要求慕斯卡還希達自由。慕斯卡接受了這個條件,放開了希達。與此同時,帕茲面臨的決斷是將飛行石交給慕斯卡抑或與他決鬥。

但是,帕茲和希達念起了毀滅的咒語「帕茲斯」來應對。拉普特帝國應聲開始崩塌,飛行石綻放的炫目光芒使得慕斯卡失明。「我的眼睛,眼睛啊!」他一邊發出臨終前的慘叫一邊消失在瓦礫當中。

在拉普特崩塌的這場戲中,若從和平學的視角來看,慕斯卡失明的樣子,就像是基於「以眼還眼」這種思維方式的暴力和復仇,不由得使人聯想到聖雄甘地的名言「世界只會更盲目」。

拉普特崩塌與廢核進程

此處我想再強調的一點是,拉普特崩塌的樣子暗喻了「廢止核武器」。

我們認為,宮崎駿導演把「拉普特之雷」和「核武器」相聯繫而醞釀了這部電影的構思。根據這一點,可以認為,「拉普特的崩塌」是在描寫「廢核」。從和平學的角度來分析的話,失去「拉普特的軍事力量」與失去「核武器的軍事力量」是一致的。

進一步來說,雖然是歷史的偶然,但以這部作品上映時的1986年為波峰,世界的核彈頭總數呈持續減少的傾向……1986-2013年核彈頭總數持續減少。其原因是全世界的市民團體、和平運動家、科學家、和平學者等各種反核及和平運動中堅力量的努力。

2009年,美國總統歐巴馬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發表了《無核武世界》宣言,進一步推動核裁軍。

而且,1986年世界存在的約7萬枚核彈頭,不知不覺間已經削減到2014年的約1.6萬枚。

這部電影中所描繪的拉普特崩塌情形,仿佛暗示了其後的廢核進程。

拉普特為何會毀滅?

最後,我們從「環境· 和平」的視角來審視《天空之城》,揭開「拉普特為何會毀滅」這個謎團吧。

故事中,拉普特帝國毀滅的理由沒有詳細說明。但是,有一場希達推測並說出其毀滅理由的戲。在念起「毀滅的咒語」前,希達把傳頌於故鄉貢多阿山谷的歌謠告訴了慕斯卡:

「紮根於土,與風同生。與種子一同越冬,與鳥兒一同詠春。」——無論擁有多麼恐怖的武器,操控多麼可憐的機器人,離開土地就無法生存!

希達平常很少表露自己的情感,但在這一場戲中,她用嚴厲的口吻來指責慕斯卡。這場戲發生在拉普特島心的「王座聖城」。在這裡,希達的言行流露出作為拉普特公主的威嚴。

另外,有一場戲也暗示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那是帕茲與希達的滑翔翼捲入強氣流到達拉普特之後,一個機器人士兵出現在被綠色環繞的拉普特外緣的場景。機器人突然拿起兩人乘坐的滑翔翼,使得帕茲與希達擔心機器人是不是要破壞他們的滑翔翼。但其實是滑翔翼所在之處有一個(鶲鳥的)鳥巢,機器人是在守護它。

而且,影片中還暗含著保護瀕危動物的信息。

他們跟隨機器人士兵的指引,跨過連接拉普特庭園的橋梁,神秘的小動物「米諾諾」怕羞似的跳入池中。之後,帕茲向池塘中望去,能夠看到不少類似古代生物的動物正在遊來遊去。

這個「米諾諾」是宮崎駿想像中的動物,他將它設計為滅絕於17世紀的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的原始哺乳類動物。我們能夠管窺宮崎駿導演通過設計這種在地球早已滅絕的動物所表達的環境保護意識。

而且,一如此前多次論述的那樣,這部影片在思考「核能的和平利用」這一點上,也蘊含著重要的信息。

宮崎駿導演曾闡述過,「拉普特帝國的巨型飛行石是『核反應堆』的比喻」。若真如此,那麼可以說飛行石就類似於給人類帶來力量的「鈾礦石」。如果正如影片中所說,「有力量的石頭既能給人帶來幸福,也能招致不幸」,那麼拉普特正因為擁有有力量的石頭,所以才走向了毀滅——這麼說似無不妥。

也就是說,與上一章中我們分析出《風之谷》中腐海誕生的理由相同,拉普特毀滅的理由也可以被認為是「核能」所引起的某些災難。

在和平學中,我們把戰爭、貧困、環境問題等人類直面的、全球規模的問題,稱為「全球性問題群」。解決這些問題的是「所有地球公民」,而教育地球公民正是和平學、和平教育的課題。

而且,我們能夠從吉卜力動畫電影的娜烏西卡、帕茲與希達等角色身上,找出地球公民的「先驅性模範」。

諸如《風之谷》《天空之城》等宮崎駿作品的共同點是個體有情懷的行動和孩子們的勇氣,能夠救人類於存亡危機中,成為改變世界的原動力——就是這種祈禱強有力的、充滿希望的「和平」的寓意。

[日]秋元大輔 著,丁超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啟真館,2018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影視賞析:《天空之城》純真美好的感情在天空之城中翱翔
    之前對天空之城的印象最大的應該還是那首經典的主題曲吧, 天籟般的女聲獨唱,聖潔,美麗,因人無限遐想。 總以為片子應該會有很多的筆墨著眼天空之城的,而且確實,片中對天空之城的那一段描寫也符合我一開始對天空之城的幻想。 飄在空中, 聖潔美麗, 古希臘的建築。。。
  • 《天空之城》歷史總是在重複,科技發展之下是毀滅還是重生?
    因為他的父親就是一位冒險家,而巴斯的父親曾經歷經千難萬險最終找到了傳說之中的天空之城拉普達,而且還拍下了天空之城的照片,但是當巴斯的父親回到故鄉,卻沒有一個人願意相信這個消息與照片!於是巴斯的父親最終在鬱鬱寡歡中離世了,畢竟自己辛辛苦苦冒險所得的重大消息,除了自己的兒子沒有一個人相信,這讓巴斯的父親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 盤點宮崎駿的天空之城這一部聞名全球的神作其真實存在意義!
    天空之城-拉普達是根據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中來命名的。故事中講述著女主希達在飛船掉下來被男主礦工小男孩巴魯救下,希達的雙親已逝,給她留下了房子和田地,一直都一個人生活著。到達天空之城善良的希達一直都不知道飛行石的這股神秘力量,只知道是時代的家傳之寶。
  • 泛亞視野|都市藝術:天空之城幻想曲
    都市是一種藝術,以光影表現一個新世界。實景與3D投影燈光的結合,打造魔法般的沉浸式世界。季節、節日等自由變化,海洋、星空、冰雪、焰火在這裡匯集,在城市高空撥開雲霧,走過雲層,讓觀眾真實感受城市燈火輝煌的夜景與夢幻唯美的光影投影的融合,現實與虛擬交疊,共同譜寫一場美輪美奐的「天空之城幻想曲」。
  • 《天空之城》影評:宮崎駿創造的奇蹟,無法超越的經典
    我很喜歡宮崎駿先生的動漫,哪怕現在層出不窮各種各樣的日漫或者國漫,宮崎駿先生的動漫永遠時所有人無法超越的經典,對於《天空之城》,我不光喜歡它的內容情節畫面,更喜歡的是它的配樂,很經典的一首曲子,這種優美的意境很好的融入到了這部影片中去,並給它注入了新鮮的靈魂與力量。
  • 宮崎駿筆下的戰爭機器,道出了毀滅人類最簡單的方法
    戰爭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對毀滅敵人的訴求越高,工業化的水平就越高,科技也就越發達。由此誕生的,便是那些愈加狂熱的戰爭機器。而我們熟知的動畫前輩宮崎駿老先生,在他的早年的作品《天空之城》中,就描繪了無數跨時代的超級戰爭機器。《天空之城》於1992年在中國大陸上映,大致講述了時代久遠無人居住的巨大的飛行空島拉普達,蘊藏著巨大的財富。
  • 宇宙最強帝國,一夕覆滅——天空之城
    重溫天空之城,小記以下:1. 關於性格與成長環境巴魯每天在礦山幹活,雖然沒有父母,但是周圍的礦工勤勞勇敢,真誠樸實,他的性格也是這樣。雖然父親被當成騙子死去,但他從沒有怨恨過別人。他的家人都沒告訴她,她原本是天空之城的公主,是王位的繼承人,可能他們覺得拉普達不一定會給她帶來幸福。他們希望她遠離名利爭鬥,做一個健康快樂的人。她奶奶教她咒語的時候也只是跟她說遇到困難的時候會保護你。
  • 現實版「天空之城」,被遺忘幾百年,現在卻成為一個「孤島」
    相信看過《天空之城》的小夥伴,對於天空之城的印象肯定十分深刻,在這部電影裡,這座城堡是古代拉普達人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建造的,是一座浮在空中的空中城堡。但其實《天空之城》也是有原型的,這個原型就是白露裡治奧古城。
  • 不是每一座TOD都叫萬科天空之城
    ,落子廣佛第一座天空之城——佛山萬科天空之城;再度開啟城市理想探索之路,譜寫城市TOD複合煥新的美好詩篇。而這樣的生活,是以公共運輸為導向,22個城市出入接口,可以連結一切,實現了「27小時社區」,在微型城市裡建住宅。所以除了城市進化之外,在萬科天空之城,還多了一個理解——高級煙火氣。
  • 天空之城豆瓣評分是多少 天空之城劇情簡介
    天空之城豆瓣評分是多少 天空之城劇情簡介時間:2018-12-07 12:51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天空之城豆瓣評分是多少 天空之城劇情簡介 最近看了兩部韓劇《男朋友》和《天空之城》,一個是女總裁愛上小鮮肉,一個是不擇手段培養孩子的精英家庭。
  • 天空之城為何如此火,背後的秘密
    今天我們聊聊這部日本動漫--天空之城,為什麼這麼火,火爆背後的秘密。天空之城又叫空中閣樓,《空中樓閣》對日本的流行文化有很大的影響,其「Laputa效應」堪比「日本類型電影和媒體的現代單一神話」。《空中樓閣》還啟發了許多日本電子遊戲,包括《Mega Man Legends》系列、《Zack & Wiki》,以及日本角色扮演類電子遊戲,如《月球系列》、《瓦爾基裡輪廓》(1999)、《阿卡迪亞的天空》(2000)和《蒸汽機器人編年史》(2005)在海外,《空中樓閣》影響了迪士尼和皮克斯的多部動畫電影。
  • 「天空之城」究竟在哪,在中國的梵天淨土?還是緬甸的朝聖之地
    大家都聽說過天空之城嗎?我們都看過宮崎駿漫畫,它所描繪的一座凌駕於空中的城堡非常神秘莫測!也讓人心嚮往之。當我們看到這個天空之城時內心會感到歡快和美好,也非常希望有一天可以真的看到這座城市,其實「天空之城」是真實存在的,它就猶如漫畫中被雲朵和霧氣所籠罩的十分美好和神秘的城市,那麼,所謂的「天空之城」究竟是在哪,在中國的梵天淨土?還是緬甸的朝聖之地呢,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吧。
  • 宮崎駿的《天空之城》,原型是在這?!
    聽說宮崎駿著名電影《天空之城》的原型,就是凱恩斯的帕羅尼拉公園哦。大師能在這裡獲得靈感,創作出這麼受歡迎的作品,相信凱恩斯的風景必不會讓人失望! 庫蘭達火車車程約2個小時,強烈推薦古色古香的黃金車廂,乘務員會端上精緻的英式茶點,窗外是美不勝收的雨林風景,就像穿越到老電影裡的感覺。
  • 全新地圖天空之城二層開放
    不僅是14轉裝備又多了一個獲取方式,而且大家一直都喜歡的天空地圖,將進一步開放第二層。下面就由小編帶路,看看這一個全新版本一共有哪些內容! 新功能: 1.開放天空之城二層,開服360天可進入。 每周六16:30,天空之城二層的領主——灰燼使者雷恩降臨,擊殺有概率掉落14轉裝備和神羽,天空之城一層的領主刷新時間調整為:每周五、日16:30。
  • 親子共繪科幻版「天空之城」
    親子共繪科幻版「天空之城」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8.05.10 星期四     近日,市南區實驗小學舉行了一場獨具創意的親子共繪活動,前期在校園「慧創杯——首屆科幻畫大賽」中獲特別獎的35名「小畫家」及父母,受到學校「慧創城」兒童大學藝術學院的邀請,共同參加「慧創——天空之城」親子彩繪活動。
  • 依子塵實力在天空之城排名第一!
    果然,在《終極鬥羅》中,依子塵依舊健在,而且是天空之城的二號人物,實力也是達到了大概119級層次左右的實力,其實他的實力不能讓我們太驚奇,畢竟活了一萬年 是一頭豬你也該上天了吧,更何況是史萊克學院的小怪物呢?我們驚奇的是他為什麼可以活一萬年,畢竟和他同層次人的生命才一千年,他憑什麼可以活別人的十倍而不死呢?
  • 天空之城,啟發中國航天夢 × 恩平•泉林黃金小鎮
    結合當地歷史文化打造一個飛行博物館,營造一個天空之城場景,打造廣東省航空科普教育基地,成為恩平泉林黃金小鎮的使命。人類不斷去往未知領域,只為找到與世界的相處之道。哥白尼暢想宇宙之初,他認為天體運行的軌道是圓形的,因為只有圓形是完美的。可是時間為什麼總是一直向前?為什麼宇宙的無序程度隨著時間的增加的方向與宇宙膨脹的方向相同?我們無法解釋。
  • 走進宮崎駿的天空之城,瀨戶內海上的「友島」!
    導語:走進宮崎駿的天空之城,瀨戶內海上的「友島」!大家好,我是本文小編,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旅行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請多多支持小編哦。1986年宮崎駿推出的動畫「天空之城」,描述人類以高科技創造飛行城市與飛行要塞,但是因墜毀後人類回到地面重新生活,僅存的一座天空之城「拉普達」在雲層中成為傳說,但仍有許多人嘗試想尋找這座夢幻之城。
  • 「垂死之城」?義大利孤傲的「天空之城」奇維塔!
    從羅馬向東驅車120公裡,遠遠地你就會發現一座「漂浮」在空中的城市!這就是我們這一次的主角,「垂死之城」奇維塔!然而諷刺的是,隨著近年來旅遊業的發展,奇維塔反而越來越受到關注,每天都會有幾千名遊客登上這座「空中的城堡」。但是,雖說還有居民,可是這座孤城之中並不存在便利店和小吃店,雖然會有幾個面向遊客的小餐館,不過居民們平時的生活用品都需要到鄰村進行採購,而整個小城唯一的出入口就是這條長300米的狹長橋梁。於是,當地也為了能夠復興和重建奇維塔開始有所行動。
  • 從《天空之眼》一瞥多倫多參展片裡的中國形象
    《天空之眼》是一部奇特的戰爭題材電影,海倫-米倫身穿迷彩軍裝飾演一位英國將領海倫-米倫和巴克德-阿巴蒂現身《天空之眼》多倫多首映    >>>>外媒評《天空之眼》:犀利的政治驚悚片  搜狐娛樂訊(森月/文)多倫多當地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