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英文:Milky Way Galaxy),是一個巨型棒旋星系(漩渦星系的一種),Sb型,呈橢圓盤形,具有巨大的盤面結構,最新研究表面銀河系擁有四條清晰明確且相當對稱的旋臂,旋臂相距4500光年。太陽位於銀河一個支臂獵戶臂上,至銀心的距離大約是2.64萬光年。包含1200億顆恆星。

銀河系整體作較差自轉,太陽處自轉速度約220千米/秒,太陽繞銀心運轉一周約2.5億年。銀河系的目視絕對星等為-20.5等,銀河系的總質量大約是我們太陽質量的1.5萬億倍,銀河系在宇宙大爆炸之後不久就誕生了,用這種方法計算出,我們銀河系的年齡大概在125億歲左右,上下誤差各有5億多年。而科學界認為宇宙大爆炸大約發生於138億年前。銀河系有兩個伴星系:大麥哲倫星系和小麥哲倫星系。

銀河系自內向外分別由銀心、銀核、銀盤、銀暈和銀冕組成。銀河系中央區域多數為老年恆星(以白矮星為主)[1],外圍區域多數為新生和年輕的恆星。周圍幾十萬光年的區域分布著十幾個衛星星系,銀河系通過緩慢地吞噬周邊的矮星系使自身不斷壯大。

銀盤是銀河系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由恆星、塵埃和氣體組成的扁平盤。在銀河系中可探測到的物質中,有九成都在銀盤範圍以內。銀盤外形如薄透鏡,以軸對稱形式分布於銀心周圍,其中心厚度約1萬光年,不過這是微微凸起的核球的厚度,銀盤本身的厚度只有兩千光年,直徑近16萬光年,總體上說銀盤非常薄。

除了1千秒差距範圍內的銀核繞銀心作剛體定軸轉動外,銀盤的其他部分都繞銀心作較差自轉,即離銀心越遠轉得越慢。銀盤中的物質主要以恆星形式存在,佔銀河系總質量不到10%的星際物質,絕大部分也散布在銀盤內。星際物質中,除電離氫、分子氫及多種星際分子外,還有10%的星際塵埃,這些直徑在1微米左右的固態微粒是造成星際消光的主要原因,它們大都集中在銀道面附近。銀河的盤面被一個球狀的銀暈包圍著,直徑25萬~40萬光年。由於盤面上的氣體和塵埃會吸收部分波長的電磁波,所以銀暈的組成結構還不清楚。盤面(特別是旋臂)是恆星誕生的活躍區域,但是銀暈中沒有這些活動,疏散星團也主要出現於盤面上。銀盤主要由星族Ⅰ天體組成,如G~K型主序星、巨星、新星、行星狀星雲、天琴座RR變星、長周期變星、半規則變星等。

銀河系的中心,即銀河系的自轉軸與銀道面的交點。在星系的中心凸出部分,呈很亮的球狀,直徑約為兩萬光年,厚1萬光年,這個區域由高密度的恆星組成,主要是年齡大約在100億年以上老年的紅色恆星。證據表明,在中心區域存在著一個巨大的黑洞,星系核的活動十分劇烈。天文學家觀測發現銀河系最中心的長寬高各一秒差距(3.26光年)空間內分布著高達4200萬顆恆星,或者說那裡的恆星密度高達每立方光年有28.9萬顆恆星,比我們太陽系附近的恆星密度高了7200萬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