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接生5萬餘名嬰兒,袁隆平出生於她手中,卻一生無兒無女

2020-10-28 丁江先生


林巧稚醫生

林巧稚是我國醫學史上的一座不朽豐碑,她是我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一生累計接生過5萬餘名嬰兒,被譽為"萬嬰之母",也是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一名女院士。

在她接生過的5萬餘名嬰兒中,有一位成為了新中國,後來人盡皆知的科學家,她就是研製出雜交水稻,解決中國人溫飽問題的袁隆平院士。

5歲喪母立志從醫,20歲考入頂尖醫學學府

林巧稚1901年出生在福建省思明縣鼓浪嶼的一個教育世家中,她的父親名為林良英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思想開明。在她5歲那年,母親因為患上宮頸癌而去世,也正是母親被病痛折磨的場景,讓林巧稚永生難忘,立下了長大要學醫的志向

林巧稚是幸運的,因為她有一個開明的父親,父親曾對她說:"女孩子家應當是自立自強,不依靠於男人",很注重培養她獨立自主的品行。20歲那年林巧稚報考了北京協和醫學院,在考試中正當她奮筆疾書時,卻發生了意外

青年時期的林巧稚

那一場考試科目是英語,這也是林巧稚最有把握的科目,正當她在認真答卷時,卻聽到外國監考喊她的中文名字,林巧稚順口用英語回答道:"我還沒有做完呢",但監考老師對她說,有一位考生因為中暑而暈倒,需要她的幫助,聽完這話林巧稚立馬將手中的筆放下,衝出考場。

當林巧稚處理完突發狀況回到考場後,卻發現考試已經結束了,這場意外讓她很是失落,她想,這註定與協和醫院無緣了,非常不甘心。

但沒想到一個月後她卻收到了協和醫院寄來的錄取通知書,也許是她高潔的品行和良好的醫學素養,讓協和醫院破格錄取了她,從此開始了她長達60餘年的醫學生涯。

寒窗八年,兒時夢想終得實現

北京協和醫學院有著當時全國最為先進的教育理念和醫學實驗室,每一個進入這座醫學聖地的人,都要經過8年的刻苦學習,此外這所醫學院的淘汰率非常高,前5屆所有的畢業生加起來僅僅只有36人,但是也正是因為這如此高的淘汰率,也更加保證了每一位畢業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民國初期的北京協和醫院

進入醫學院後,林巧稚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在學習中她一絲不苟,比一些男同學還要堅強,她每天幾乎都會學到凌晨,為了不打擾其他同學的休息,林巧稚將一層紙罩在電燈上。

每當放寒暑假時,她也不回家,而是留在學校鑽研苦讀,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經過長達8年的艱苦學習,林巧稚通過了嚴苛的考驗順利畢業,這一年她已經28歲了,與她同一期入學的25個學生中淘汰了9名,淘汰率接近40%,可見協和醫學院的精益求精的教學風格。

畢業後的林巧稚進入了協和醫院婦產科,很多同學為她的選擇倍感惋惜,因為在當時,內科和外科的發展前景比婦產科要好很多。

但是林巧稚有自己的堅持,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理解。因為在中國古代,重男輕女的思想在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以至於很多女嬰剛出生時就會被遺棄,她自己也在5歲時失去了母親。

林巧稚(中間坐者)和協和醫院同事合影

另一方面,因為林巧稚曾經到助產學校實習過,了解到當下的助產方法存在著極大的不足之處,而林巧稚希望通過自己的知識和努力,能夠降低產婦和新生兒的死亡率。這兩方面的原因讓林巧稚選擇成為一名婦產科醫生,這一幹就是50多年。

工作嚴謹,曾接生袁隆平等多位名人

進入協和醫院婦產科後,林巧治就像一個男人一般,做事雷厲風行,說話直接了當,也許是因為工作的原因造成了她這樣的行事風格,因為在接生過程中,一旦有一絲的拖延或者有半刻的耽擱,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曾經有一次聖誕節的午夜,醫院裡只有林巧稚一個人在值班,一位大出血的女病人被送過來,眼看就要支撐不住,林巧稚趕忙先做好止血和輸血措施,然後給婦產科主任打電話,但是主任因為忙於其他事物,一時趕不過來。

認真實驗的林巧稚

眼看病人的呼吸越來越弱,林巧稚當即決定自己主刀,在這之前她只是一位助手,還沒有升任為主刀醫生,這次做手術是冒著巨大的風險和壓力的,但是林巧志憑藉紮實的醫術和冷靜的心態,最終將這個病人從死神手中拉了回來。第二天當主任到來後,不僅沒有責備她恣意妄為,反而是對她大為稱讚。

林巧稚的女性身份讓她成為了婦產科醫院中最忙的一個人,因為在此前醫生很多是男性,而女病人又常常因為害羞而表現的扭扭捏捏放不開。

林巧稚的出現,讓她們仿佛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就這樣,林巧稚的桌上往往會堆滿了厚厚一沓病歷,但是她仍然每天堅持把所有的病例都看完,常常廢寢忘食,有時就靠著一塊紅薯和一碗水湊合著

據後來曾經被林巧稚接生過的一位婦女回憶,林巧稚十分溫柔,對待她就像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之前孕婦在分娩時因為疼痛而大喊大叫,很多護士會出聲斥責,造成產婦會更加緊張,進而引發一些不可預料的後果。

但是林巧稚不同,只要林巧稚在產房,她都會把自己的手遞過去,她說過不能讓產婦抓住冰冷的床單,會落下病的,其實林巧稚更多的是能產婦感到溫暖和心靈上的慰藉

1930年袁隆平在協和醫院的出生記錄

1930年9月7日這一天,林巧稚在醫院產房裡忙活了幾個小時,隨著連續不斷的啼哭聲傳出,一個男嬰呱呱墜地。男嬰的父親還沒想好名字,便先用"袁小孩"來為嬰兒命名。

後來,父親為他改名為"袁隆平",在幾十年後,他研製出了雜交水稻,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除了袁隆平,林巧稚還接生過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孩子梁從誡、作家冰心的孩子等。

無私奉獻,病人口中的"活菩薩"

抗戰爆發後,協和醫院被迫關閉,林巧稚出於無奈,只得開了一家私人診所,繼續服務廣大病人。在6年間,她一共接待了近萬名女性病人,而且為每一位病人都建立了個人檔案

對於窮苦人家的病人,林巧稚不但分文不收,反而經常拿出自己的錢來資助她們,久而久之,她被病人親切地稱為"活菩薩"。

談笑風生的林巧稚醫生

北平解放後,協和醫院重新開張,林巧稚也得以回到醫院婦產科繼續行醫。在解放前,由於協和醫院是美國人出資興建的,在以往只有有錢人才能進去看病,但現在不同。

解放後,平民百姓也可以進協和醫院求醫問藥,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女性更是獲得了2000年來前所未有的地位和權利,她們和千萬男性一起享受著新時代帶來的福音。

在林巧稚的建議下,北京婦產醫院落成,成為當時國內僅有的幾家專門服務於女性的醫院之一。隨之而來的便是更多的病人,以至於許多產婦都指名道姓要求林巧稚接生,不為別的,只為林巧稚的醫術信得過,名聲好,心地善良。

為了接納更多的人,林巧稚選擇住在醫院裡面的宿舍,這一住就是30年,而且她特地在床頭安了一部電話,只要鈴聲一響起,她都會毫不遲疑地接聽,如果夜裡的急診值班醫生遇到了處理不了的病情,即使是半夜,只要林巧稚接到電話,都會親自跑到醫院,為病人診斷。

林巧稚在接診

在一次接待病人中,有位孕婦的子宮中長了個腫瘤,經過其她醫生檢查,確診為惡性腫瘤並決定動手術切除子宮。但是林巧稚分析過後認為這應該是良性腫瘤,決定先不建議實行手術,因為一旦做了子宮切除手術,那麼這個婦女將終身不能再生育。

為此林巧稚進行了極為細緻的觀察研究,每周都會給病人檢查身體觀察變化,在她精心呵護下,這個婦女子宮中的腫塊竟然奇蹟般的消失了,這也證明林巧稚的判斷是正確的,這個案例也被寫進了當年的婦科病史中。

不顧個人安危,用行動詮釋醫者仁心

那動蕩的十年來臨後,林巧稚也沒有躲開風暴漩渦,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派去做了清潔工。但是她沒有一絲怨言,仍然像對待病人一樣仔細地幹著。每當夜晚醫院接到急診而處理不了時,她還是會衝到一線去幫忙,林巧稚曾說過:她是一輩子值班的醫生。

林巧稚和同事們

彭真的女兒彭彥因為子宮功能性出血,但又因為父親的原因不敢去醫院治療,無奈之下,她找到了林巧稚求助。林巧稚不顧危險,將她安排在協和醫院進行進一步治療,但是沒過多久她就被處心積慮的人檢舉揭發,稱她是給"黑幫公主"治病。

但是林巧稚回應道:"我是一個大夫,就應該盡到大夫的職責和道德,我看了40多年的病了,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我怎麼能見死不救呢?"正是在她的努力下,彭彥的性命終於保住了。動蕩的十年結束後,林巧稚因幾十年的卓越貢獻,當選了中國國科學院首批女院士。

結語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的生命走到了終點,再也不能醫治她的那些病人家屬們和那些需要她的人們了。"產鉗在哪?快遞給我,你們看,又是一個胖小子,多乖啊",但這是她留給世界的最後的遺言,濃縮了一生的偉大和不凡。

林巧稚和剛出生的嬰兒

"不為良相,但為良醫"的理想一直傳承了千年,"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含義在林巧稚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詮釋,林巧稚的人生之路是一條筆直的理想之路,做了一輩子的良醫,醫德可昭日月,對待病人和親人一般。

在她60餘年的從醫生涯中,累計接生過5萬餘名嬰兒,這些嬰兒中不乏後來的國家棟梁和各行各界的名人志士。但是林巧稚自己卻一生未婚,無兒無女,但是,這數萬名嬰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也是她的孩子嗎?

相關焦點

  • 她的個性十分突出,人們尊稱她先生,一生未婚!
    林巧稚也可以回福建老家避難,但是,她堅決不離開北京,拒絕避難。她說,她走了,孩子需要接生誰接?病人需要看病誰看? 林巧稚與她接生護理的嬰兒! 林巧稚一生為嬰兒服務! 林巧稚還是拒絕了。
  • 令你意想不到的聯繫——鍾南山與袁隆平
    鍾南山院士的母親廖月琴有個堂姐叫廖雪琴,她丈夫的姑姑名叫林巧稚,是新中國科學院首批院士中唯一的女院士。林巧稚5歲時,母親因子宮癌引發的大出血不幸去世。從此,她萌生了學醫的信念。父親也對林巧稚說「不為良相,就為良醫」。
  • 中科院院士產房工作50年、接生五萬人,卻一生未婚,墓碑遺囑感人
    醉心醫學1901年,林巧稚出生於福建省的一個教員家庭,母親在她5歲那年由於沒有得到及時的救治,患宮頸癌去世,這給林巧稚留下了沉重的打擊,她從懂事的時候就立志要成為一名婦產科醫生,不讓天下婦女像媽媽一樣由於救治不及時而離開人世。
  • 袁隆平院士過90周歲生日了,說說有關他生日的3件事,想知道嗎
    今天是2020年8月27日,農曆七月初九,我們敬愛的袁隆平院士過生日了,祝他老人家生日快樂、福壽多多。是否也有人把身份證的出生日期按農曆填的,特別是在新曆9月出生的,若按農曆填,可提前出生1至2個月哦,有啥用?明白的人自會明白。二、袁老的接生醫生居然是大名鼎鼎的林巧稚下面再接著說一件更勁爆的事,袁老是於1930年9月1號或7號在北平協和醫院出生,現在的北京當時叫北平。
  • 90歲袁隆平3位孫女曝光後,我又去了解了他的父母,更不淡定了……
    她出生在揚州的富商家庭,從小就被父親送到教會學校讀書,學習西方文化藝術和禮儀。高中畢業後,被分配到一家小學任英語教師。恰巧就在這期間,她與時任校長袁興烈結緣。這個孩子就是袁隆平。華靜懷抱1歲的袁隆平,旁邊是哥哥隆津當時接生的新手醫生林巧稚,後來成了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院士),是全國婦產科第一大權威。
  • 她是世界上最小的嬰兒,出生時僅25釐米,18年過去了,長成了這樣
    這個女嬰叫阿米莉婭·泰勒,也叫「珍珠」,父母是義大利佛羅倫斯人,阿米莉婭跟正常的嬰兒其實是一樣的,母親在產檢時,孩子都十分正常,家族也沒有任何遺傳疾病,不過她的出生十分驚險。在母親懷孕初期被診斷出動脈炎,這是免疫性發炎,病因未知,只要通過正常的飲食就可以調理,但由於懷孕,動脈炎難以治癒,一條腿都有被切除的危險,在這種危急情況下,醫生建議提前為嬰兒接生。
  • 世界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
    袁隆平自工作以來,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域領先世界水平,推廣應用後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袁隆平的成長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1930年出生於北京,出生檔案上還有林巧稚的籤名。
  • 老照片:記錄最美的女人,圖3「兩彈一星」貢獻者,圖5「萬嬰之母」
    本圖這個人就很有意思了,她是中國首次根據民法,而離婚的第一樁正式的文明離婚案!根據記載張幼儀1915年和徐志摩結婚,但是在1922與徐志摩正式的離婚。才有了第一個正式離婚的女性。她被譽為我們中國「兩彈一星」的貢獻者,為了研究先進的原子核子能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與合作者一起首先發現並研究了鈾的三分和四分裂現象。為當時的科學發展做出了巨大的推動!
  • 著名科學家袁隆平:「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聆聽大家」系列訪談——著名科學家袁隆平:「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水稻是雌雄同花作物,好比一出生就是夫妻成雙。要想讓它雜交,必須找到或培育一個天生的「寡婦」,它沒有丈夫,或丈夫喪失了性功能,這樣的母水稻就是雄性不育系(不育系)。
  • 被蘇聯的偽科學坑慘的袁隆平,浪費三年還是幸運的,不然浪費一生
    我們常讚譽袁隆平是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其實他也是世界公認的雜交水稻之父,這個稱號不是我們自吹自擂的,而是世界都認同的,他的貢獻從被美國國家科學院選為外籍院士和以一顆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可見一斑。但是他年輕的時候,有一件事,差點毀了他的一生,卻鮮有人知道。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裡除了水稻,就只有她了!
    在當時那個年代,女性大多都是內斂文靜的,但鄧哲不一樣,她性格開朗外向,活潑熱情。而且她也特別擅長打籃球,甚至比有些男生的球都要打的好。袁隆平對她印象很深,而且頗有好感。後來,在同事的撮合下,兩人加深了對彼此的了解。袁隆平當時已經下定決心,認為鄧哲就是他要娶的人。經過了一個月的相識之後,兩人就在學校的操場上,沒有華麗的婚服,也沒有盛宴,就用50塊錢的喜糖,辦了一場婚禮。
  • 那個驚豔全球的「最小嬰兒」,出生體重僅有0.56斤,14年後現狀成這樣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嬰兒長大而來的,母親們十月懷胎,為了我們的健康非常辛苦,給我們住了世界上最貴的房子,我們對他們來說也是最好的禮物,嬰兒剛出生的時候非常脆弱,特別是一些早產兒,他們的體重甚至一些身體器官都沒有發育完全,正常的嬰兒出生的平均體重在3.2公斤左右,這其中男嬰有比女嬰稍微重一些,而早產兒就非常小了,曾經有一個女嬰,出生的時候只有
  • 剛出生的寶寶竟然長了牙!醫生說,這都是因為懷孕時你們在幹這事!
    醫生說,大多數嬰兒在出生後4—6周時,口腔上顎中線兩側和齒齦邊緣出現一些黃白色的小點,很象是長出來的牙齒。醫學上叫做上皮珠,上皮珠是由上皮細胞堆積而成的,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是病。 那這個新生寶寶怎麼會長牙的?李女士說,她身高1米56,生寶寶前體重65公斤左右。「估計是鈣補多了,我姑娘懷孕特別喜歡喝牛奶,正常一天一到兩瓶。
  • 「出生決定論」是最大的謊言,每個人的命運都該掌握在自己手中
    寒門是否再難出貴子在我的觀念裡,出生決定論是最大的謊言,每個人的命運都該掌握在自己手中。北大法學院的才女劉媛媛曾經在《超級演說家》這檔節目中大放異彩。她笑著調侃,說她們家不算寒門,她們家都沒有門。她說如今回想起來,她都沒有辦法想像,她爸媽那麼普通的一對農村夫婦,他們是怎樣把三個孩子——她和她的兩個哥哥從農村供出來,上大學、上研究生。她說一直覺得自己特別幸運,爸媽都沒怎麼讀過書,她的媽媽連一年級都沒上過,她居然覺得讀書很重要。
  • 「水稻之子」袁定陽:袁隆平衣缽唯一傳人,媳婦遭爹「刁難」5年
    曾有人深情地說,中國幸有三大「守護神」, 錢學森不讓挨打,鍾南山不讓得病,而袁隆平不讓餓著,他們不愧是國人心目中的「戰神」 「藥神」 「食神」。去年9月,「三神」之一的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國勳章,獲獎當天他還在田間勞作。
  • 世界上最小的嬰兒,曾把蛋殼當成「搖籃」,如今長成什麼樣了?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世界上最小嬰兒」,曾把雞蛋當搖籃,如今怎麼樣了呢?21周就出生了,所以當時接生的醫生都十分的緊張。 要知道,阿米莉亞泰勒剛出生那一陣,可是能夠放在雞蛋裡面的,實在是我見猶憐!
  • 袁隆平小時候,母親給他講一個故事,讓他懂得「不可貪多」的道理
    袁隆平是我國著名的「雜交水稻之父」,同時也被國人親切地稱為「當代神農」。袁隆平之所以能獲得巨大的成功,除了他本人的努力外,還與其母親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袁隆平的母親究竟是一位怎樣偉大的女性呢?她又會對袁隆平的人生成長有過哪些幫助呢?
  • 科學未解之謎:當嬰兒要出生時,他會選擇出生時的星座排列
    佔星學曾經是某些極度先進的文明中無限拓展的科學,但是那個文明已經失落了,我們手中所殘留的佔星學只是不完整的斷簡殘篇。有兩種形態的雙胞胎:一種是同卵雙胞胎,另一種,雖然是雙胞胎,卻是從不同的卵生出來的——母親的子宮裡有兩個授精卵,所以有兩個嬰兒出生。第一種型態更稀有——兩個嬰兒來自同一個卵。他們是這個研究非常重要的題材,因為他們出生在同一時間。出於必要,我也稱異卵出生的嬰兒雙胞胎,但是他們出生的時刻並非剛好一樣。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養育3個兒子,他們如今現狀如何?
    中國能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和高度,實在是難上加難,而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也有人以自己的特殊能力,為祖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現在,網上有很多人在抹黑袁隆平,覺得他的所作所為並不重要,但只有那個年代的人才知道,袁隆平到底有多偉大,他的雜交稻技術對我國有多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