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醫生
林巧稚是我國醫學史上的一座不朽豐碑,她是我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一生累計接生過5萬餘名嬰兒,被譽為"萬嬰之母",也是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一名女院士。
在她接生過的5萬餘名嬰兒中,有一位成為了新中國,後來人盡皆知的科學家,她就是研製出雜交水稻,解決中國人溫飽問題的袁隆平院士。
林巧稚1901年出生在福建省思明縣鼓浪嶼的一個教育世家中,她的父親名為林良英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思想開明。在她5歲那年,母親因為患上宮頸癌而去世,也正是母親被病痛折磨的場景,讓林巧稚永生難忘,立下了長大要學醫的志向。
林巧稚是幸運的,因為她有一個開明的父親,父親曾對她說:"女孩子家應當是自立自強,不依靠於男人",很注重培養她獨立自主的品行。20歲那年林巧稚報考了北京協和醫學院,在考試中正當她奮筆疾書時,卻發生了意外。
青年時期的林巧稚
那一場考試科目是英語,這也是林巧稚最有把握的科目,正當她在認真答卷時,卻聽到外國監考喊她的中文名字,林巧稚順口用英語回答道:"我還沒有做完呢",但監考老師對她說,有一位考生因為中暑而暈倒,需要她的幫助,聽完這話林巧稚立馬將手中的筆放下,衝出考場。
當林巧稚處理完突發狀況回到考場後,卻發現考試已經結束了,這場意外讓她很是失落,她想,這註定與協和醫院無緣了,非常不甘心。
但沒想到一個月後她卻收到了協和醫院寄來的錄取通知書,也許是她高潔的品行和良好的醫學素養,讓協和醫院破格錄取了她,從此開始了她長達60餘年的醫學生涯。
北京協和醫學院有著當時全國最為先進的教育理念和醫學實驗室,每一個進入這座醫學聖地的人,都要經過8年的刻苦學習,此外這所醫學院的淘汰率非常高,前5屆所有的畢業生加起來僅僅只有36人,但是也正是因為這如此高的淘汰率,也更加保證了每一位畢業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民國初期的北京協和醫院
進入醫學院後,林巧稚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在學習中她一絲不苟,比一些男同學還要堅強,她每天幾乎都會學到凌晨,為了不打擾其他同學的休息,林巧稚將一層紙罩在電燈上。
每當放寒暑假時,她也不回家,而是留在學校鑽研苦讀,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經過長達8年的艱苦學習,林巧稚通過了嚴苛的考驗順利畢業,這一年她已經28歲了,與她同一期入學的25個學生中淘汰了9名,淘汰率接近40%,可見協和醫學院的精益求精的教學風格。
畢業後的林巧稚進入了協和醫院婦產科,很多同學為她的選擇倍感惋惜,因為在當時,內科和外科的發展前景比婦產科要好很多。
但是林巧稚有自己的堅持,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理解。因為在中國古代,重男輕女的思想在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以至於很多女嬰剛出生時就會被遺棄,她自己也在5歲時失去了母親。
林巧稚(中間坐者)和協和醫院同事合影
另一方面,因為林巧稚曾經到助產學校實習過,了解到當下的助產方法存在著極大的不足之處,而林巧稚希望通過自己的知識和努力,能夠降低產婦和新生兒的死亡率。這兩方面的原因讓林巧稚選擇成為一名婦產科醫生,這一幹就是50多年。
進入協和醫院婦產科後,林巧治就像一個男人一般,做事雷厲風行,說話直接了當,也許是因為工作的原因造成了她這樣的行事風格,因為在接生過程中,一旦有一絲的拖延或者有半刻的耽擱,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曾經有一次聖誕節的午夜,醫院裡只有林巧稚一個人在值班,一位大出血的女病人被送過來,眼看就要支撐不住,林巧稚趕忙先做好止血和輸血措施,然後給婦產科主任打電話,但是主任因為忙於其他事物,一時趕不過來。
認真實驗的林巧稚
眼看病人的呼吸越來越弱,林巧稚當即決定自己主刀,在這之前她只是一位助手,還沒有升任為主刀醫生,這次做手術是冒著巨大的風險和壓力的,但是林巧志憑藉紮實的醫術和冷靜的心態,最終將這個病人從死神手中拉了回來。第二天當主任到來後,不僅沒有責備她恣意妄為,反而是對她大為稱讚。
林巧稚的女性身份讓她成為了婦產科醫院中最忙的一個人,因為在此前醫生很多是男性,而女病人又常常因為害羞而表現的扭扭捏捏放不開。
林巧稚的出現,讓她們仿佛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就這樣,林巧稚的桌上往往會堆滿了厚厚一沓病歷,但是她仍然每天堅持把所有的病例都看完,常常廢寢忘食,有時就靠著一塊紅薯和一碗水湊合著。
據後來曾經被林巧稚接生過的一位婦女回憶,林巧稚十分溫柔,對待她就像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之前孕婦在分娩時因為疼痛而大喊大叫,很多護士會出聲斥責,造成產婦會更加緊張,進而引發一些不可預料的後果。
但是林巧稚不同,只要林巧稚在產房,她都會把自己的手遞過去,她說過不能讓產婦抓住冰冷的床單,會落下病的,其實林巧稚更多的是能產婦感到溫暖和心靈上的慰藉。
1930年袁隆平在協和醫院的出生記錄
1930年9月7日這一天,林巧稚在醫院產房裡忙活了幾個小時,隨著連續不斷的啼哭聲傳出,一個男嬰呱呱墜地。男嬰的父親還沒想好名字,便先用"袁小孩"來為嬰兒命名。
後來,父親為他改名為"袁隆平",在幾十年後,他研製出了雜交水稻,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除了袁隆平,林巧稚還接生過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孩子梁從誡、作家冰心的孩子等。
抗戰爆發後,協和醫院被迫關閉,林巧稚出於無奈,只得開了一家私人診所,繼續服務廣大病人。在6年間,她一共接待了近萬名女性病人,而且為每一位病人都建立了個人檔案。
對於窮苦人家的病人,林巧稚不但分文不收,反而經常拿出自己的錢來資助她們,久而久之,她被病人親切地稱為"活菩薩"。
談笑風生的林巧稚醫生
北平解放後,協和醫院重新開張,林巧稚也得以回到醫院婦產科繼續行醫。在解放前,由於協和醫院是美國人出資興建的,在以往只有有錢人才能進去看病,但現在不同。
解放後,平民百姓也可以進協和醫院求醫問藥,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女性更是獲得了2000年來前所未有的地位和權利,她們和千萬男性一起享受著新時代帶來的福音。
在林巧稚的建議下,北京婦產醫院落成,成為當時國內僅有的幾家專門服務於女性的醫院之一。隨之而來的便是更多的病人,以至於許多產婦都指名道姓要求林巧稚接生,不為別的,只為林巧稚的醫術信得過,名聲好,心地善良。
為了接納更多的人,林巧稚選擇住在醫院裡面的宿舍,這一住就是30年,而且她特地在床頭安了一部電話,只要鈴聲一響起,她都會毫不遲疑地接聽,如果夜裡的急診值班醫生遇到了處理不了的病情,即使是半夜,只要林巧稚接到電話,都會親自跑到醫院,為病人診斷。
林巧稚在接診
在一次接待病人中,有位孕婦的子宮中長了個腫瘤,經過其她醫生檢查,確診為惡性腫瘤並決定動手術切除子宮。但是林巧稚分析過後認為這應該是良性腫瘤,決定先不建議實行手術,因為一旦做了子宮切除手術,那麼這個婦女將終身不能再生育。
為此林巧稚進行了極為細緻的觀察研究,每周都會給病人檢查身體觀察變化,在她精心呵護下,這個婦女子宮中的腫塊竟然奇蹟般的消失了,這也證明林巧稚的判斷是正確的,這個案例也被寫進了當年的婦科病史中。
那動蕩的十年來臨後,林巧稚也沒有躲開風暴漩渦,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派去做了清潔工。但是她沒有一絲怨言,仍然像對待病人一樣仔細地幹著。每當夜晚醫院接到急診而處理不了時,她還是會衝到一線去幫忙,林巧稚曾說過:她是一輩子值班的醫生。
林巧稚和同事們
彭真的女兒彭彥因為子宮功能性出血,但又因為父親的原因不敢去醫院治療,無奈之下,她找到了林巧稚求助。林巧稚不顧危險,將她安排在協和醫院進行進一步治療,但是沒過多久她就被處心積慮的人檢舉揭發,稱她是給"黑幫公主"治病。
但是林巧稚回應道:"我是一個大夫,就應該盡到大夫的職責和道德,我看了40多年的病了,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我怎麼能見死不救呢?"正是在她的努力下,彭彥的性命終於保住了。動蕩的十年結束後,林巧稚因幾十年的卓越貢獻,當選了中國國科學院首批女院士。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的生命走到了終點,再也不能醫治她的那些病人家屬們和那些需要她的人們了。"產鉗在哪?快遞給我,你們看,又是一個胖小子,多乖啊",但這是她留給世界的最後的遺言,濃縮了一生的偉大和不凡。
林巧稚和剛出生的嬰兒
"不為良相,但為良醫"的理想一直傳承了千年,"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含義在林巧稚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詮釋,林巧稚的人生之路是一條筆直的理想之路,做了一輩子的良醫,醫德可昭日月,對待病人和親人一般。
在她60餘年的從醫生涯中,累計接生過5萬餘名嬰兒,這些嬰兒中不乏後來的國家棟梁和各行各界的名人志士。但是林巧稚自己卻一生未婚,無兒無女,但是,這數萬名嬰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也是她的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