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產房工作50年、接生五萬人,卻一生未婚,墓碑遺囑感人

2020-07-13 平南
中科院院士產房工作50年、接生五萬人,卻一生未婚,墓碑遺囑感人

《平凡的世界》中說:&34;她將一腔熱血獻給了醫學,默默無聞的在婦科產房工作了近50年,放棄了婚姻和日常社交,只為看到一個又一個由於新生命到來而綻放的笑臉,即使垂垂老矣,離開人世,她也是人們心中最美的存在,她被人們稱為&34;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林巧稚。

南丁格爾曾經說過:&34;林巧稚就是和南丁格爾一樣為了使命而放棄一切的偉人,無論歷史如何向前,她的光輝形象永遠在人們心中閃耀。

醉心醫學

1901年,林巧稚出生於福建省的一個教員家庭,母親在她5歲那年由於沒有得到及時的救治,患宮頸癌去世,這給林巧稚留下了沉重的打擊,她從懂事的時候就立志要成為一名婦產科醫生,不讓天下婦女像媽媽一樣由於救治不及時而離開人世。

中科院院士產房工作50年、接生五萬人,卻一生未婚,墓碑遺囑感人

父親林良英是一名翻譯教學人員,從新加坡著名大學畢業,受父親的影響,林巧稚從小就被教導雖然是女生但還是要獨立自主,靠自己的本事在社會上立足,也掌握一口流利的英語口語。

師範大學畢業的林巧稚沒有想再找一門工作,反而一門心思像考入協和醫科大學,治病救人,完成年少時的心願。然而當時的林巧稚已然20歲,協和的醫學生要學習8年,畢業之後就是一個婚嫁困難的老姑娘了,繼母和父親苦口婆心的規勸也沒有改變林巧稚的堅定志向。

好事多磨,林巧稚參加協和醫學院的考試時,天氣炎熱,同考場的考生出現中暑現象暈倒在地,熱心善良的林巧稚立即中斷考試,將其抬到陰涼處,整個過程沒有絲毫猶豫,雖然只用了十幾分鐘的時間,但是回到考場的她還是錯過了考試時間,當年的協和只招收25名學生,她沒有完成考試,心中未免遺憾。

中科院院士產房工作50年、接生五萬人,卻一生未婚,墓碑遺囑感人

《浮士德》中曾經提到,&34;一個月後,林巧稚卻意外被監考老師發現不僅英語流利,綜合知識優秀,而且捨己為人,沉著冷靜,具備一名優秀醫生應該有的素質,於是被破格錄取,正式成為協和大學醫學部的一名學生。

雖然成功考入心儀的大學,協和殘酷的淘汰機制和繁多的學業使很多學生喘不過氣來。作為醫生的要求要比其餘學生高得多,不僅考試75分才算及格,而且一門不及格就;留級,兩門不及格便直接開除。

由於林巧稚對婦科醫學是真正的熱愛,她在校期間不僅成績名列前茅,獲得醫學博士的學位,直接晉升為住院醫師,成為第一個畢業留學的女學生,而且獲得首屆&34;獎學金,被學校派往英國交流學習。

中科院院士產房工作50年、接生五萬人,卻一生未婚,墓碑遺囑感人

終身未嫁

&34;為事業奉獻一生的南丁格爾與林巧稚有著相同的看法。

林巧稚入學協和時就受到家人的勸阻,父親和繼母都擔心林巧稚學成出來之後在婚嫁上存在困難,林巧稚卻眼含淚水,哽咽的說:&34;就連最疼她的二哥也打趣道&34;

這句話徹底傷了林巧稚的心,她撇下一家人,自己蹬蹬蹬地跑向樓上,邊抹淚邊大聲向著樓下的人說:&34;思考一下午的父親走進林巧稚的房間,耐心詢問林巧稚非協和不可的原因。

中科院院士產房工作50年、接生五萬人,卻一生未婚,墓碑遺囑感人

林巧稚啞著嗓子和父親解釋,她不理解女性為什麼一定要嫁人,也不理解女性為何就不能有自己的抱負和理想,非要依賴男人才能生存,協和的時間雖長,但是協和的醫學生是全國頂尖的醫學生,母親若是有一個好的醫生及時救治,或許就不會……

父親聽完之後大受觸動,說服家中的所有人,讓林巧稚能夠完成心願,走上醫學的道路。

萬嬰之母

史鐵生說:&34;林巧稚一生都在努力工作中,無視外界對她不談戀愛不結婚的惡言,只一心把所有的熱情都奉獻給工作。

中科院院士產房工作50年、接生五萬人,卻一生未婚,墓碑遺囑感人

林巧稚不僅為有能力進醫院看病的婦女看病,還經常免費為貧苦婦女治療,甚至用自己為數不多的月薪去接濟百姓,對所有的病人一視同仁,在繁雜重複的工作中保持溫柔和耐心,永遠用笑臉面對每一個病人,體察病人的為難之處。

有一個病人由於宮頸癌一直未能懷孕,當第一次被確診懷孕時,所有的醫生都傾向於將孩子流掉,再將子宮摘除,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病人的生命。

林巧稚卻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她在產房工作多年,深刻的體會到一個家庭對於孩子的盼望,摘除子宮就意味著這個病人再也沒有辦法成為母親了,她細心觀察病人的腫瘤,發現有一線可能能夠將孩子留下,於是此後的每一周,林巧稚都為這位婦女檢查身體直到孩子出生,為了感謝林巧稚,甚至將孩子取名&34;。

中科院院士產房工作50年、接生五萬人,卻一生未婚,墓碑遺囑感人

這樣的事情在林巧稚的日常工作只能說是家常便飯,還有無數的病人家屬感念林巧稚的恩情,紛紛將孩子取名叫做&34;,&34;等,在產房工作的50年時間內,林巧稚接生了至少5萬人,被稱為&34;。

&34;1978年,一生未嫁的林巧稚由於過度勞累,在國外訪問時累倒住院,甚至在輪椅紙上也要堅持將自己關於婦科腫瘤的經驗整理出來,為後人提供寶貴的經驗。

5年之後,積勞成疾的林巧稚終於不能再奮戰在她熱愛的手術室了,只能留下遺囑:&34;她要與一生熱愛的事業和家鄉一直在一起,而她的遺囑也刻在了她的墓碑上。

中科院院士產房工作50年、接生五萬人,卻一生未婚,墓碑遺囑感人

臧克家有言:&34;雖然林巧稚醫生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但她捨己為人的精神卻一直激勵著無數醫生,她會一直活在人們心裡。

文/平南

相關焦點

  • 林巧稚:接生5萬餘名嬰兒,袁隆平出生於她手中,卻一生無兒無女
    在她接生過的5萬餘名嬰兒中,有一位成為了新中國,後來人盡皆知的科學家,她就是研製出雜交水稻,解決中國人溫飽問題的袁隆平院士。5歲喪母立志從醫,20歲考入頂尖醫學學府林巧稚1901年出生在福建省思明縣鼓浪嶼的一個教育世家中,她的父親名為林良英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思想開明。
  • 中國第一位女院士是誰?她的個性十分突出,人們尊稱她先生,一生未婚!
    院士,是最高學術稱號和終身榮譽。建國以來,中國院士不到1700人。當選為院士十分不容易,要當選為女院士更是難上加難。中國第一位女院士的個性特別突出,眾人尊稱她為先生,她是一個偉大的女性。她名叫林巧稚。
  • 「布衣院士」盧永根的大愛人生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他將一生奉獻給了中國水稻科研事業他將積攢的880萬元捐贈給了教育事業他將遺體無償捐獻給了醫學事業他,就是「布衣院士」盧永根生前捐出畢生積蓄880萬元,卻一件毛衣穿幾十年2017年,87歲的盧永根走進銀行,緩緩地從包裡取出十多個存摺,將880多萬元積蓄全部捐贈給華南農大,用以獎勵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和忠誠於教學科研事業的老師。
  • 兩辭中科院院士,陸士嘉低調盡顯,遺囑六項,其中交代不公開死訊
    直至1981年才翻譯完成。 對於這樣一位有著傑出奉獻的女科學家,大多人可能想當然認為她一定是位中科院院士,但翻看相關記錄,在院士列表絕對找不到她的名字。 原來在1981年,中科院增補學部委員時,錢學森等七名學部委員聯名推薦陸士嘉,陸士嘉也曾兩次被列為候選人,但她聽說後堅決請辭院士,並要求把名額讓給年輕人。
  • 李愛珍:申請中科院院士4次遭拒,但是卻一次就被美國評為院士
    因為自身對於自己專業的喜愛,所以跟旁人比起來,李愛珍更多出了自己的一份熱情,她心甘情願的將自己的一生都致力於半導體材料的發展,在1984年的國際會議上,在自己所在的半導體領域上發表了一篇十分優質的論文,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對中國半導體做出改變的李愛珍也改變了西方國家對於中國的看法。
  • 李愛珍:中國女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美國院士
    她曾4次申請成為中科院院士,可惜都因為不同的理由被拒絕,但她最終因為科研成就的突出,被美國聘用,成為了一名美國院士。,成美國院士補遺憾成為中科院院士代表了國家對科研工作者工作成果十足的肯定,是每個科研工作者夢寐以求的榮譽。
  • 「布鞋院士」李小文:一天一斤二鍋頭,為祖國科學事業奉獻一生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那位蓄著鬍子、一身黑衣、黑布鞋、沒穿襪子的老人,坐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講臺前,低頭念著發言稿的中科院院士李小文。因為父母的工作繁忙,李小文在4歲的時候,就被父母送進了學堂。1978年,國家開放考研政策,31歲的李小文躍躍欲試,雖然這時的李小文已經與鄉下田地,打了10年交道,但他還是憑藉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中國科學院。次年,李小文就被公派趕往美國留學了。
  • 「中科院專家走進海安」活動現場,為啥來了多名工程院院士?
    翻看與會嘉賓名單,交匯點記者發現,除了6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及中科院59家院所的上百名專家外,還有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來自國內27所高校的專家教授參會。吸引這麼多院士專家齊聚一堂,海安憑什麼?「其實從第六屆『中科院專家走進海安』開始,參加活動的就不局限於中科院的專家了。」海安市市長於立忠介紹,2014年海安牽手中科院舉辦首屆「中科院專家走進海安」活動,6年來,先後有70個中科院項目紮根海安,為該市解決數百個技術難題。
  • 布衣院士盧永根:一件毛衣穿幾十年,卻捐獻880萬,死後捐遺體!
    距離布衣院士盧永根離開我們已經快到一周年了,2019年8月12日,盧永根院士告別了他最愛的水稻科研事業,帶著對教育事業的不舍,永遠的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深愛的土地,按照他的遺囑沒有追悼會,甚至沒有墓碑。每當他的學生和親人想起他,就會來到校園裡一座多年前樹立的雕像前,默默地注視著雕像,潸然淚下。
  • 中國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美國外籍院士
    這所有的一切都離不開無數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他們中有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功成名就,也有大部分人一生默默奉獻,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辛勞一生。科研是枯燥而乏味的,多年如一日的與儀器相伴,許多項目經歷過無數次失敗最終也沒能成功。但是這些科研人員身上有不服輸的精神,堅強不屈的品格,無數次失敗之後依然站立在實驗桌前,才有了一項又一項的發明。這些發明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人類。
  • 袁隆平為什麼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
    但這位把一生傾注在土地上的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其實對於這些頭銜並沒有過多關注,就連外界對他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的事而憤憤不平,袁隆平本人也只是淡淡地回應:「不要再搞啦,把注意力放在地上。」如今的袁隆平雖然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但並不妨礙這位偉大的雜交水稻專家在其專業上繼續開疆擴土。為何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
  • 他生前捐獻880萬,死後捐遺體,一件毛衣穿二十年,被稱布衣院士
    距離布衣院士盧永根離開我們已經快到一周年了,2019年8月12日,盧永根院士告別了他最愛的水稻科研事業,帶著對教育事業的不舍,永遠的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深愛的土地,按照他的遺囑沒有追悼會,甚至沒有墓碑。每當他的學生和親人想起他,就會來到校園裡一座多年前樹立的雕像前,默默地注視著雕像,潸然淚下。
  • 美國科學院公布新一批院士名單,中科院曹曉風及五名華裔教授當選
    我國中科院院士曹曉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年55歲的曹曉風,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也是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中科院官網介紹,曹曉風1997年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獲得博士學位,隨後赴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生化研究所做博士後工作,又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從事4年助理研究員。是留在美國繼續做研究還是回國發展?
  • 大國明星│2019年離世的院士
    2019,痛別32位院士 2019年逝世的科學家似乎格外多 截至目前,我們已送別32位院士!
  • 產房裡,白天出生的新生兒為何比夜裡多?
    這種說法在古代可能還算合理,到了現在,隨著幾千年的進化,夜間生產的本能恐怕早就進化了,不會偏愛晚上。還有一些說法就更不著調了,網上還有一種說法,孩子的出生時間需要跟精子和卵子結合的時間合算時間一致才能算是「足月」,而夫妻間日常的同房行為一般都是在晚上進行的,為了時間上對得上,因此大多數孩子的出生時間也就變成了晚上居多。
  • 華人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成為美國院士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華人女科學家李愛珍,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後成為美國院士。1958年大學畢業後,李愛珍被分配到了上海制金所,成為了一個研究實習員,靠著自己對工作的熱愛,很快李愛珍就轉正成為了一個正式的研究員。
  • 數學家墓碑獨具特色?他的墓碑上刻數學公式,他卻出了道數學題
    墓碑,是象徵逝者的名片,也是生者對故人的追思和緬懷。通過墓碑上的雕刻和文字,可以了解逝者的生平和喜好。這是墓碑獨特的藝術符號和紀念文化。在一些從事數學工作的科學人士生命中,數學是其最重要的象徵符號。因而,在這些數學家逝世後,生者將這些代表逝世數學家一生成就的數學符號鑲刻在其墓碑上,使墓碑具有獨特的文化意義和藝術氣息。陳省身在墓碑上刻數學公式陳省身是著名的美籍華裔數學家。他1911年出生於浙江嘉興,少時便很喜歡數學。
  • 中科院2019年新增選院士64名 外籍院士20名
    央廣網北京11月23日消息(記者朱敏 雷佳)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昨天(22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了2019年新增選、當選院士的名單。其中,2019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清華都沒有專職數學院士!中科院啟動院士增選,數學院士名額大增
    元旦第一天,中國科學院2021年院士增選工作正式啟動,與往年不同的是,73個總名額中,將大幅提升新興和交叉學科與數學領域的名額,其他學科相應減少,尤其是對於數學的重視是這次院士增選的一大亮點,預計至少增加2人以上。
  • 勤勤懇懇研究50年,4次申請院士被拒卻被美國評上,最後怎樣?
    勤懇50年,4次院士落選,卻被美國評上外籍院士!中國評不上,美國卻能評上?啪啪打臉啊!五指扇紅!鼻青臉腫啊!這不就是又一個屠呦呦嗎?沒有諾貝爾獎,誰能知道中國有這樣偉大的科學家?抗日戰爭的硝煙裡她出生了,華僑身份的她1958年從復旦大學畢業,進入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工作。勤勤懇懇的工作五十年,天天埋頭在實驗室中搞研究。為了國家需要,她的研究方向從冶金轉到了半導體。她創辦了半導體微材料的相關實驗室,上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一直就分子束外延設備對我國實施禁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