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辭中科院院士,陸士嘉低調盡顯,遺囑六項,其中交代不公開死訊

2020-11-24 騰訊網

1911年10月,一隊豪華的馬車緩慢地沿著大運河古道行駛著,拂過馬車的風帶著盛夏殘餘的氣息與秋日的涼意,吹得馬車上懸掛的鑾鈴叮叮作響。

一隻布滿青筋的手輕輕挑起車簾,從此處向裡望去,一位老人端坐在馬車內,手中抱著一個咿呀學語的女嬰。

這隊馬車上載著的是新被升為山西巡撫的陸鍾琦,而他懷中的嬰孩便是著名的流體力學家陸士嘉。

圖 | 陸士嘉

儘管清政府已行將就木,但固執的陸鍾琦仍舊聽從其調令。然而此去看似是升遷,實則卻是危險重重。

這並非虛言。陸鍾琦抵達太原不久,晉系軍閥首領閻錫山便帶著起義軍衝進巡撫衙門,未等陸鍾琦一句「爾輩將反邪」落地,起義軍便將他亂槍打死。

一片混亂中,陸鍾琦的兒媳施桐君抱著尚是嬰孩的陸士嘉在僕人的幫助下倉皇逃走。

尚且懵懂無知的陸士嘉是不幸的,她襁褓時便慘遭滅門,但好在她仍有親人在世。在中醫聖手施今墨舅舅的幫助下,陸士嘉與母親在京城安頓下來。

此時,陸士嘉尚未改名,名叫陸秀珍。

對於學習,陸士嘉從小便表現出了超人的天賦。她天資聰穎,以第四名的成績考入北京師大一附小,與錢學森成為同班同學,也是在這裡,她認識了自己未來的丈夫——著名的力學專家張維。

12歲那年,陸士嘉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滿腹經文的語文老師講課講的生動有趣,引導她愛上了文學,從中國的魯迅到外國的大仲馬,這些人的著作無一不影響著她三觀的形成,而對她影響最深遠的,就是《居裡夫人傳》。

初中二年級時,陸士嘉借到一本書名為《居裡夫人傳》。如同奔流的小溪終于于入海口與容納萬物的的大海初遇,在這本書裡,她看到了廣闊的、未知的全新世界,明白了女子也可以留名千古,在萬人敬仰的居裡夫人的面前,她看到了自己的渺小。如嬰孩撲入母親的懷抱,陸士嘉在這本書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歸屬感,也是因為這本書,她下定決心學理科,當中國的居裡夫人。

在她貪婪地吸取愛因斯坦、牛頓等人遺留的知識時,變故發生了。

圖 | 陸士嘉與先生張維

1926年,陸士嘉15歲那年有大學生因向政府請願而犧牲,這對她觸動很大。她反反覆覆讀報紙,發現犧牲的女性名字中大多叫什麼士,因此將名字中第二個字改為「士」,其後加上「嘉」字,從此正式改名為陸士嘉。

1929年,陸士嘉順利考入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成為了該系唯一的一名女生,而愛情也悄然而至。

同窗多年,陸士嘉與張維早已互相情根深種,於是水到渠成地在於1937年訂婚。訂婚時,陸士嘉送予張維的定情信物是一支鋼筆,上面刻著「勿忘祖國」。

時值日本全面侵略中國,國家風雨飄搖,局勢不得不讓陸士嘉與張維開始考慮出國留學事宜。

訂婚同年,張維考中第5屆「中英庚款」,獲得了留英指標,而陸士嘉因日本空軍轟炸侵華而下決心改學航空,自費前往德國。

圖 | 1937年 乘船赴歐洲途中

多年以後,陸士嘉的外孫高曉松在講述這段歷史時,是這樣描寫的:「看著滾滾的黃浦江和停在附近的日本軍艦,聽著遠處傳來隆隆炮聲,當時全船的留學生是哭著和中國告別的,發誓學成報效祖國。」

在那個年代,儘管國家式微,但從不缺少愛國志士,他們如微弱的螢火,抵抗著黑暗的侵蝕。

前往德國的陸士嘉決心拜師當時世界頂級的流體力學家普朗特教授。

普朗特教授是一位科學狂人,錢學森的導師馮·卡門正是他的學生之一。在季羨林筆下,普朗特教授「抵死忠於科學研究」,原因是當英國飛機炮轟德國時,他竟在研究炸彈的氣流是如何摧毀短牆的。

想拜這樣一位熱愛科學至入迷的老教授為師自然不是一件易事。事實也是如此,陸士嘉三次拜訪,才終於見到普朗特教授。

面對陸士嘉,普朗特教授最初很是輕視,當時他並不相信女孩子能懂極富邏輯的流體力學,更不用說她來自落後的中國。

但陸士嘉抱著一股「你看輕中國人我偏要爭口氣,證明中國人能行」的信念,向普朗特教授提出考試的要求。普朗特教授架不住她的堅持,同意了這要求。

即便如此,他也並沒有放在心上,甚至兩個月後,陸士嘉前來考試時,他還問出「你又來做什麼」這樣的問題。

但最終陸士嘉以優秀的答卷證明了自己,成為了普朗特教授唯一的外國學生,也是唯一一個女學生。

圖 | 陸士嘉在國外

讓挑剔的普朗特教授在關門後再次收徒,還是個外國女學生,這在當時的德國人看來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但陸士嘉做到了,並且在1942年以《圓柱射流遇垂氣流時的上卷》論文獲得了德國最高等級的博士生學位,向世人證明了普朗特教授當時決定的正確性。

1942年對陸士嘉與張維來說是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末尾,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張克群出生了,這便是著名音樂人高曉松的母親。

1946年,闊別祖國九年之後,陸士嘉與丈夫張維重回祖國,他們先後到上海同濟大學、北洋大學任教,後應著名科學家錢偉長的邀請前往清華大學任教。

這中間,因清華大學「夫妻不能同為教授」的規定,陸士嘉雖師從名門,但也只能在水利系做了一名工程師,直到解放後才被清華航空系聘為教授。

1952年,陸士嘉趕上院系調整,以創始人的身份建立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圖 | 陸士嘉夫婦和女兒張克群

十年動蕩期間,陸士嘉在陋室之中堅持翻譯導師普朗特教授的著作,這本《流體力學概論》她翻譯了十幾年,直至1981年才翻譯完成。但在署名上,她堅持讓郭永懷的名字放在第一位,而自己在第二位。

於很多人而言,郭永懷這個名字可能陌生,但很多人大概都耳聞過氫彈試驗數據是科研人員在飛機墜毀之際將其夾在身體中間緊抱一起,才使數據得以留存的。這故事中的科研人員正是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之一的郭永懷。

翻譯《流體力學概論》正是郭永懷的任務之一。而他去世後,這任務才交給了陸士嘉。

對於這樣一位有著傑出奉獻的女科學家,大多人可能想當然認為她一定是位中科院院士,但翻看相關記錄,在院士列表絕對找不到她的名字。

原來在1981年,中科院增補學部委員時,錢學森等七名學部委員聯名推薦陸士嘉,陸士嘉也曾兩次被列為候選人,但她聽說後堅決請辭院士,並要求把名額讓給年輕人。

因此,中科院院士嚴濟慈老先生曾感嘆:「別人打破頭要我推薦,我都推脫了。可我推薦了陸士嘉,她自己卻給辭了!」

陸士嘉說:「年紀大的同志應該主動設法為中青年同志創造條件,應該讓他們在前面發揮作用,我們這些人不當委員也會提意見、出主意,絕不能由於我們而擋住了他們,這樣對我國的科學事業發展不利。」

圖 | 陸士嘉在輔導氣體動力學

她對於名利從不強求。這麼多年,她始終沒有忘記當年訂婚時說的「勿忘祖國」。為了祖國的科學發展,她願做一枚石子,為年輕的科研人員鋪路,讓他們踩在她的肩膀上望到更廣闊的遠方。

晚年的陸士嘉因常年勞累罹患心臟病,但錢學森透露:「儘管她疾病痛苦,但她和我們所談的,仍然都是國家和世界的大事,而且『事理看破膽氣壯』。」

1986年8月29日,陸士嘉在北京病重逝世。

而遺言裡,她這樣寫:

(1)死後屍體贈醫院供解剖研究。請注意心臟冠狀動脈有無分枝增生,以證明鍛鍊有無效果。身體上凡可供使用的,都請取用。(眼球毛病較多,可供研究)。

(2)屍體焚化後不留骨灰。請將骨灰撒在圓明園。

(3)焚化時著平時衣服,不用新衣,但希望用黨旗覆蓋遺體。

(4)死訊不通知親友,不行遺體告別式。

(5)不舉行追悼會。

(6)不放大遺像。

她病逝後,張維曾在兩人居住的院子裡親自栽下玉蘭樹,後來一大家子人常在「已亭亭如蓋矣」的玉蘭樹下合影。他的緬懷,深切而沉默。

正如一句俗套的話,有些人死了但他還活著,有些人活著卻已去世。

陸士嘉生於亂世,這一生見過大廈傾、高樓起,她以許多人嚮往但終其一生未得見的面貌,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她雖出生於舊時代,身上體現的卻是新時代女性所擁有的最迷人的特質:獨立。女性的偉大,被她詮釋得淋漓盡致。

我並未過多著墨於她的感情生活,因陸士嘉這一生,愛情只是錦上添花,為她榮光四射的一生增添幾抹絢爛的顏色罷了。對於她而言,為國效力才是她一生所求,愛情並非必需品。

陸士嘉用一生來告訴我們,女子的價值體現並非一定要依靠任何人,她一樣可以與男子並肩而立,並在史書上留下姓名。

圖 | 陸士嘉與先生

文 | 式微

相關焦點

  • 陸士嘉:中國的「居裡夫人」、北航籌建者之一、普朗特的關門弟子
    本文作者施小墨是陸士嘉的表弟,通過文章,他講述了陸士嘉不平凡的一生。襁褓中從太原來到北京提及陸士嘉,不少科學家以及學者,對她都不陌生,她是中國著名流體力學家、教育家。對我而言,陸士嘉多了一重身份,她是我的表姐:我父親是施今墨,陸士嘉就是我姑姑施桐君的女兒。陸氏家族是一個大家族。
  • 中科院90位博士集體辭職已低調處理,所長新添重要職務
    記者近日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針對此事,中科院已在8月份作內部低調處理。核所官網顯示,該所現任所長仍為2019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的吳宜燦。事實上,90多人集體出走中科院合肥院核所並非「更換保安」的衝突所致,而更接近於所、院矛盾激化的結果:核所特有的高壓管理模式遭到合肥院內改革的衝擊。
  • 袁隆平為什麼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
    但這位把一生傾注在土地上的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其實對於這些頭銜並沒有過多關注,就連外界對他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的事而憤憤不平,袁隆平本人也只是淡淡地回應:「不要再搞啦,把注意力放在地上。」如今的袁隆平雖然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但並不妨礙這位偉大的雜交水稻專家在其專業上繼續開疆擴土。為何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
  • 李小文:最不像知識分子的中科院院士,31歲才考研
    李小文恐怕是整個中科院最不像院士的一位院士了,他瘦骨嶙峋,顴骨突出,頭髮花白,留著兩撇八字鬍,衣著普通低調,腳上習慣踏著一雙黑布鞋。這樣的老頭放在市井當中,你必然不會多看他一眼。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其貌不揚的老頭,卻是中科院的遙感領域泰鬥、幾何光學學派創始人。然而從他進入中科院時起,外界人對他的了解幾乎為零,原因就在於李小文是個非常低調的人,儘管他的學術已經踏上世界領先行列,卻依然衣著簡單,從未炫耀。直到五年前,李小文才真正被人們所「認識」。
  • 中科院院士魏於全學術論文遭造假質疑(圖)
    魏於全,這個迄今為止最年輕的四川籍中科院院士如今陷入了巨大的學術道德爭議中。  本周,司履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是在北京開會評審他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書時看到了他的研究,當時我就認為魏院士的研究結果是不可信的。」「我後來查看了他2001年發表在《中華腫瘤》雜誌上的論文,發現魏於全在實驗設計中存在嚴重而低級的硬傷」。
  • 中國催化化學奠基人、中科院院士蔡啟瑞去世,享年104歲
    廈門大學最老院士蔡啟瑞生前照。網絡資料廈門大學最老院士蔡啟瑞今日(10月3日)安詳去世。中科院院士、廈大教授蔡啟瑞3日7時26分辭世,享年104歲。他是廈門馬巷人,中國催化化學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為人異常謙遜禮讓,被形容為「如清泉般透徹」。
  • 中科院核所所長新添院內重要職務,集體離職事件已低調處理
    澎湃新聞記者 楊漾50多天之前一度引發輿論軒然大波、由國辦牽頭成立專項工作組入駐調查的「中科院核所集體離職事件」後續如何?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近日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針對此事,中科院已在8月份作內部低調處理。核所官網顯示,該所現任所長仍為2019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的吳宜燦。
  • 江蘇共三人當選中科院新晉院士 含南航副校長
    人民網南京12月7日電 (朱殿平、施憶)今天,中國科學院在其官網公布了2015年增選院士名單,今年共選舉產生了6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12名外籍院士。記者注意到,其中有3名新晉院士來自江蘇,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沈樹忠、南京大學鄒志剛、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宣益民。
  • 中科院院士初步候選人名單出爐 六成來自高校
    201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近日公布,通過對增選有效候選人的通信評審,157人入選,其中數學物理學部23人、化學部25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0人、地學部29人、信息技術科學部20人、技術科學部30人。按照慣例,中國科學院將於年底公布最終增選名單,最終增選院士不超過65名。
  • ​媽媽立下「微信遺囑」,要把父親留給她的話傳給孩子
    」已徵得市民公開同意據悉,目前法律上並沒有「網絡遺囑」這一立遺囑方式。「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遺囑通常會被認為是一種對家人的囑託、對後人的寄語。中華遺囑庫推出此項服務也是基於廣大群眾的需求。」中華遺囑庫管委會主任陳凱表示,此次推出的「微信遺囑」服務實際上是一種「情感遺囑」。開通一個月以來,已有近千位網友訂立,既有八旬老人,也有剛成年的年輕人。
  • 科學島六項成果獲安徽省科學技術獎 其中包括安徽首個特等獎
    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今天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組織的媒體開放日獲悉,「穩態強磁場國家大科學工程」等六項科學島上的研究成果,獲得了2019年安徽省科學技術獎。其中,1項獲科技進步特等獎,3項分別獲得自然科學、技術發明、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獲自然科學二等獎。另有6項研究院參與完成的成果獲得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
  • 老人去世後六份遺囑, 到底哪份是有效的?
    常報全媒體訊  市民老吳夫婦因病相繼去世後,留下了一套房子和若干存款,同時也留下了六份不同內容的遺囑。六個子女因遺產繼承起了紛爭。在這六份遺囑中,有公證遺囑、代書遺囑、自書遺囑,到底哪份具有法律效力?近日,鐘樓區人民法院作出了一審判決。    老吳夫婦自2005年起共訂立了六份遺囑。
  • 諾貝爾獎包括哪些獎項 一共六項大家要了解清楚
    他一生共獲得技術發明專利355項,其中以硝化甘油製作炸藥的發明最為聞名,他不僅從事研究發明,而且進行工業實踐,興辦實業,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   在即將辭世之際,諾貝爾立下了遺囑:「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度為人類做出好的貢獻的人。」
  • 她申請中科院院士4次被拒,卻當選美國院士,為我國做出突出貢獻
    在2007年美國科學院所公布的新增院士中,有18名來自海外的院士,其中就包括了來自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所的研究員李愛珍。值得一提的是,李愛珍不僅是我國首位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而且還是我國獲得外國院士頭銜的科學家中唯一沒有獲得中科院院士頭銜的。那麼,這位被中科院拒絕的女科學家,卻當選了美國院士,對此她如何回應呢?
  • 中科院的「掃地僧」:31歲考研遭嘲笑,54歲成院士
    文|立言教語掃地僧,很多人都不陌生。在不少武俠小說裡,少林寺的掃地僧都是屬於深藏不露的角色。看著其貌不揚、只是掃地的和尚,沒有什麼身份地位,但是往往都是隱藏的絕世高手。一如這位中科院裡的「掃地僧」——李小文院士。
  • 中科院科研人員集體辭職後續:已低調處理,涉事所長添重要職務
    今年7月,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集體離職事件引發關注,90多名科研人員在6月集體離職,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一度引發輿論軒然大波。7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牽頭成立專項工作組入駐調查,「中科院核所集體離職事件」後續如何?
  • 媒體稱對張曙光「運作」院士的調查不能爛尾
    不單是公眾,連中科院的大多數院士,尤其是技術科學部的院士,也希望能展開徹查。因為,如果這件事就這麼消無聲息地結束了,技術科學部的每位院士就都沒法洗脫嫌疑。畢竟,只有他們的支持和手中的選票,可最終決定張曙光能否成為院士,他們是張曙光最有可能「使錢」的一群人。如果不調查清楚,他們將全體蒙塵。
  • 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獲世界能源領域「諾獎」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獲悉,中科院外籍院士、該所所長王中林23日榮獲享有世界能源領域「諾貝爾獎」之稱的埃尼獎(Eni Award),是迄今為止獲此殊榮的第一位華人科學家。該獎與計算機界圖靈獎、數學界菲爾茲獎等並稱為領域性最高獎項。
  • 侯建國院士就任中科院院長
    中國科學院官網最新信息顯示,物理化學家和納米材料專家侯建國院士已就任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成為繼郭沫若、方毅、盧嘉錫、周光召、路甬祥、白春禮之後中科院第七任院長。中科院官網截圖據中科院官網介紹,侯建國,男,漢族,1959 年 10 月生於福建省,研究領域包括納米材料與結構、單分子物理與化學、掃描隧道顯微學。共產黨員網公開資料顯示,侯建國 1978 — 1989 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習,獲凝聚態物理專業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