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名人傳記,直接感受他們的思想,並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深知,不同的價值觀構成不一樣的人生。
德國近代哲學家伽達默爾有一個觀點: 「接受過程就是視界融合的過程。」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選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在書中,與偉人視界融合,近距離的體驗他們在人生關鍵時刻的抉擇… …
此刻,我仿佛能聞見他們手中雪茄的味道。
周國平先生非常崇拜愛因斯坦,在他的書中有這麼一段記錄。
愛因斯坦在紀念母校成立九十周年時寫了一篇文章。文中,他對母校蘇黎世理工大學的感受非常坦誠,不像那些人,一寫紀念文章就吹捧母校,而他更多的卻是在批評。
他說,當年入學的時候馬上發現自己不可能成為一個好學生,因為成為一個好學生就意味著上課要認真聽講,要認真做作業,要應付考試,要寫規定的論文,他說我做不到,所以就下決心滿足於做一個中等成績的學生,把時間節省下來,在自己家裡向理論物理學的大師們學習。
他事實上就是這麼做的。
上課時就對付一下,大量的時間自學。畢業的時候,他也沒有留校,其實當時最好的出路是留校任教,可以搞科研,但是因為他對功課只是應付,他的導師不喜歡他,就沒留成。
後來他說,幸虧沒有留校!
他說,如果留校就意味著要參加評職稱,為此必須寫那些符合規定的論文,結果我會變得平庸。
愛因斯坦畢業後幹什麼呢?
他找不到工作,想做代課老師,登了一個廣告,他一輩子就登過這一個廣告,廣告上說他畢業於什麼學校,現在想做家庭教師,結果也沒人聘請他。
最後,通過他的一個朋友介紹,在專利局當了一個普通公務員,一幹就是八年,處理一些雜物。
但恰恰就在這段時間裡,他用業餘時間搞他的理論物理學,有了一系列重大發現,其中最著名的是「狹義相對論」,他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的頂級大師,繼牛頓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1905年被稱為愛因斯坦年。
在被世人認可時,愛因斯坦不是專業物理學家,而是一個公務員,是處理專利局日常瑣碎事務的小公務員。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成長軌跡,能不能勇敢地呵護好心中的那份「堅守」,結果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