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時間可以發生很多改變,對於鄭州來說,它的道路在變得整潔,交通在變得有序,政府辦事效率在不斷提高。同時,曾經最常被人詬病的霧霾天,也越來越難以見到。藍天——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座城市為市民送出的最珍貴的禮物。
2018年3月,《鄭州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作戰計劃》專家研討會召開,正式吹響了鄭州藍天保衛攻堅戰的號角。三年攻堅戰,在2020年迎來了收官之年。據河南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通報,今年截至7月底,全省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等5項指標改善幅度在京津冀及周邊省份中均排名第一,優良天數增幅全國第一,其中作為省會城市的鄭州功不可沒。
這場藍天保衛戰取得的成績,是層層上傳下達、互相協作,共同努力的結果。而這背後,有一群身份特殊又可愛的人,他們始終堅守在鄭州市控塵工作的第一線。軍裝在身,他們守衛祖國;軍裝脫下,他們守衛藍天。他們曾經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一員,而現在,哪裡需要他們,他們就在哪裡。
曾用生命守衛邊疆
鄭州市控塵辦督查八組副組長姜洪濤,在2015年轉業前,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邊防軍人,曾經在雪域高原服役十餘年。他身材挺拔,皮膚黝黑,講話簡潔明了。姜洪濤和同組同志宋乃彬同為部隊轉業,卻工作作風迥異。姜組鐵面嚴厲,宋組靈活有道,兩人控塵督查工作配合默契,推進井然有序。
在部隊時,姜洪濤所在的河尾灘邊防連的海拔比珠峰大本營還高出兩百多米,是「高寒極地」,也是「生命禁區中的禁區」。有人說,喀喇崑崙高原守防的日子太艱苦,即使躺著也是一種奉獻,而姜洪濤在那裡一待就是十多年,用生命守衛著雪域高原。任何人在這種極端的環境和氣候下,身體都在經歷著不可逆的傷害和變化。姜洪濤也是一樣,他黝黑的膚色正是被高原紫外線長期直射留下的勳章,與此同時,多種慢性疾病也纏上了他,在他身上長期「駐紮」。
鄭州市控塵辦督查八組副組長姜洪濤(右一)在督查現場
在藍天保衛戰的一線,姜洪濤軍人本色依舊,他話永遠不多,直來直往、嚴肅認真。每走訪一個地方,他都會拿出那個已經即將被記滿的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他到訪的每個工地和企業存在的問題、需要改進的地方和亟待解決的困難。他常說,控塵工作職責和目的是服務,監督只是手段,最終是要幫助和解決企業在實際大氣防汙治理工作中遇到的難題。控塵工作,沒白天沒黑夜,他的每日行程都在200公裡以上,調研座談、深入現場,查找原因。每周三個晚上夜崗查詢,白天上班如常。夏日烈日炎炎,制服溼了再幹;冬夜寒風呼嘯,打個激靈說走就不能留。無論是雪域高原的守護還是家鄉藍天白雲的守衛,對他來說,都一樣重要。
做黨和人民的定心丸
對於鄭州市控塵辦督查八組負責的高新區來說,不同於鄭州市其他行政區域的情況,這裡技術產業密集、在建工地數量龐大。自揚塵汙染防控工作開展以來,高新區控塵工作在鄭州市控塵辦的大力支持和黨工委、管委會的正確領導下,各局委、街道辦事處積極配合,全力以赴加強統籌調度,加壓施力推動各類工作開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階段性勝利。
在大氣汙染防治工作中,必須時刻緊盯每一個數字變化,而這數字背後,有數不清的腳步為其奔走,有不分晝夜地檢查、苦口婆心的勸說、甚至迫不得已的罰單。在這場戰役中,如果有一個單位是無冕之王,那就是街道辦。高新區各個街道辦同樣臥虎藏龍,從部隊轉業回來的精兵強將不在少數。
楓楊街道辦副主任唐現永(左二)在督查現場
楓楊街道辦副主任唐現永,1992年入伍,2013年從部隊副團職崗位上轉業,曾多次立功受獎。他工作作風硬朗,講究方法,善於思考愛總結,幾年時間他把自己學成了「大半個環保專家」。同時,他把大氣防汙治理工作指導意見總結整理、印成冊子,把工作要領簡化成口訣,領著班子成員一起學習、不斷鞏固。他多次被鄭州市表彰為「環境汙染防治先進個人」「大氣汙染防治攻堅先進個人」。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名軍人的學習力和創新力!
雙橋辦事處副主任王清軍(左三)在督查現場
雙橋辦事處副主任王清軍,歷任火箭軍某部助理工程師、連長、副營長、營長、副部隊長。在鄭州大學畢業後開啟軍旅生涯的他,溫文爾雅。他親歷一線,和同志們一起不分晝夜去工地,周末無休地跑現場。他總是說,一線同志才是最辛苦的,要時刻與他們站在一起,互相陪伴激勵才是對他們最有力的強心劑。他對每一個工地每一個企業的具體問題都關心至極。他認為,落實執行是基層的任務,把本分做到極致才是真的高標準。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名軍人的思考力和組織力!
楓楊辦事處副主任魏富德(左三)在督查現場
楓楊辦事處副主任魏富德,1990年3月入伍,畢業於鄭州高炮學院,歷任部隊戰士、排長、副連長、連長,副政治教導員。魏主任輕傷不下火線,正值盛夏,因為連日無休,上午還在醫院輸液,下午就繼續奔赴工地。他認為,及時督導幫扶企業解決汙染難題是他的責任,也是他義不容辭的義務。哪裡問題突出,作為領導幹部的他就應該出現在哪裡。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名軍人頑強的毅力!
除了街道辦主任,楓楊辦事處環保監察科科長胡雨、梧桐辦事處環保監察科科長王健等,都曾是一名軍人。脫下軍裝後,他們依然牢記使命不忘本,迎難而上,為高新區為鄭州市為全省的大氣汙染防治工作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身處政府與企業、政府與群眾之間,他們責任大、擔子重,他們是溝通的橋梁,也是信息傳達的紐帶。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名軍人的親和力和執行力!
2020年,是鄭州藍天保衛攻堅戰的收官之年。2020年之後,大氣汙染防治管理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一日軍裝,終生軍魂。我們慶幸,鄭州的藍天被他們守護著。他們曾是部隊中堅決服從軍令的螺絲釘,如今他們是汙染防治攻堅戰場上一面面高高飄揚的旗幟和風向標。有他們在,鄭州的藍天保住了;有他們在,人民才會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