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天長假走親訪友,少不了大吃大喝,而像螃蟹、蛤蜊、魚蝦,更是每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可在大快朵頤之後,有些人卻被美食「撂倒」了。
記者從哈爾濱市第四醫院了解到
近一周
消化內科門診量出現增多趨勢
消化不良、腹瀉等
急性胃腸炎患者居多
「之前夜班時,我在急診接到了一位患者,很可惜,送來時就已經沒有生命體徵了。」
哈市四院消化一科主任楊效瑩回憶,當晚22時左右,男子被家屬送到醫院的急診,家屬介紹稱,患者先是腹痛、上吐下瀉的,下午懷疑是吃東西吃壞了,就吃點藥在家觀察。
沒想到,晚上出現了昏迷的症狀, 趕緊送往醫院。經了解,患者是因食用了沒熟的牡蠣,感染了副溶血性弧菌。
醫生提醒: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在軟體貝類,如牡蠣(生蠔)、蛤蚌和貽貝等身上,生食或吃未煮熟的這類海鮮就會感染。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感染副溶血性弧菌都會致死,有的人感染後並不會太嚴重,只出現腹瀉、腹痛等,只是有些人對這個細菌十分敏感,容易引發嚴重的併發症。
因此,在進食海產品前應煮熟煮透,尤其注意不能生食海產品。
徐女士由於國慶期間串班,中秋前一周就出發去海邊休假。臨回家的當天上午,徐女士在當地找了一家海鮮自助,想「大開吃戒」,狠狠的吃一回。沒想到從坐上高鐵開始,肚子就開始不舒服,一路上跑了六七次廁所。
回到家後,徐女士只喝了點水,就上床休息。可一會兒一趟的上廁所,把徐女士折騰到心力交瘁。
「我索性就坐在馬桶上睡覺了,根本不敢動。」
徐女士向記者講述自己的經歷,後悔不已。
徐女士在家挺了一晚上,第二天就出現了頭暈,四肢無力,原本就有冠心病,現在又出現心率加快,且有漏停 ,趕快到醫院就診,才知道是因為腹瀉太嚴重發生了脫水,離子紊亂而造成了心律失常。
哈市四院消化一科主任楊效瑩介紹說,這種情況十分危險,有的人會因此血容量嚴重不足,血液粘稠,而形成腦梗死。 目前,徐女士經過治療已脫離危險。
醫生提醒
近期正值梭子蟹、大閘蟹上市的時機,大家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不要忘了蟹一定要煮熟了吃。吃其他海鮮的時候也一定要小心,一定要煮熟或蒸熟,不要吃過夜的熟海鮮,容易滋生細菌。
如果一旦出現胃腸道反應要早去就診,早去醫院接受正規的治療。
此外,有痛風性關節炎、高尿酸患者不能吃海鮮,因為海鮮中含有的嘌呤含量非常高,攝入海鮮後嘌呤會增加,體內尿酸的含量會升高,有可能會導致痛風的症狀加重。
9月16日報導,繼廈大附屬第一醫院連續收治五例因吃小龍蝦出現橫紋肌溶解的市民後,市中醫院一周時間又一連收治了4名出現同樣症狀的市民。醫生提醒,小龍蝦蛋白含量高,而蛋白質腐敗後對人體健康有很大危害,因此不要進食「隔餐」小龍蝦,更不要過量食用。進食小龍蝦後24小時出現全身或局部肌肉酸痛者,要及時就醫。
9月初的一個晚上,張女士和朋友一起吃夜宵,吃了大約20隻小龍蝦。半夜,她開始渾身酸痛,甚至不能行走。她被送到市中醫院急診部,查出血液裡的肌酸激酶較正常值超標20倍、肌紅蛋白超標10倍、肌酸激酶同工酶明顯升高,是典型的橫紋肌溶解症。還好就醫及時,經過大量補液、鹼化尿液治療後,症狀明顯緩解。
張女士告訴醫生,一周前,她吃完小龍蝦也有類似症狀,但第二天就好了,到醫院檢查也沒有發現明顯問題,沒想到這次會這麼嚴重。市中醫院腎病科邱明山主任醫師介紹,今年陸續接到十餘名吃小龍蝦導致橫紋肌溶解的患者,上周連續接到4名患者,還好都是輕症,均已出院。
目前常見的水產品中,只有小龍蝦會引發橫紋肌溶解,其他海產品目前還沒有發現此類情況。「橫紋肌溶解早期,肌紅蛋白、肌酸激酶蓄積在體內排不出來,可以多喝水加速排洩。」邱明山說,小龍蝦引起的橫紋肌溶解,又稱哈夫病。血清肌酸激酶是肌肉損傷最敏感的指標。肌酸激酶水平越高說明肌肉損傷越嚴重,發生急性腎損傷的風險越高。
哈夫病的具體致病因素至今不明,只知道是吃水產品後24小時內發病。有媒體報導,引起哈夫病的是魚蝦體內一種可溶於非極性脂類的未知毒素,在高溫下穩定,烹調無法使之消除。而小龍蝦導致的橫紋肌溶解,可能與所在水域或特定的某種微生物參與到小龍蝦的生長過程中等因素有關,即特定水域及特定因素產生問題,導致小龍蝦自身攜帶了某種生物毒素,人吃後可能發病。
邱明山提醒,小龍蝦蛋白含量高,而蛋白質腐敗後對人體健康會帶來很大危害,因此不要進食隔餐小龍蝦,也不要過量食用小龍蝦。凡進食小龍蝦後24小時出現全身或局部肌肉酸痛者,要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