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馮鞏,人們總會想起那耳熟能詳的「親愛的觀眾朋友們,我想死你們了」。作為春晚的常客,馮鞏每年都會在春晚舞臺上向我們奉獻其精心準備的相聲與小品,給大家的除夕之夜增添一道歡聲笑語。
常人所不知的是,幽默風趣的馮鞏其實也是一個高材生,他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又在中央戲劇學院完成了學習。
事實上,馮鞏的家族背景則更為強大。馮鞏的曾祖父馮國璋曾官至國民政府副總統,權勢滔天。而後其祖父馮家遇又返回中國,創辦實業,成為巨富,馮家再一次地中興起來。然而,馮家的風光卻跟馮鞏沒有一點關係,反而給馮鞏帶來了數不清的坎坷,這又是為什麼呢?
馮家的起點:從農民草根到官至副總統
1859年,馮鞏的太爺馮國璋出生在河北省河間市西詩經村,在馮家,馮國璋排行老四。此時的馮氏家族已經沒落。之前,馮國璋的爺爺自擁三百多畝的農田,是當地有名的大地主。
中國自古就有官本位的思想,馮國璋的爺爺雖然是當地有名的大地主,自然也希望子孫能夠位列權貴,改變階層。於是,馮國璋的爺爺就一心支持馮國璋的父親讀書,然而造化弄人。
馮國璋的父親並不是讀書的料,又加上長了個玻璃心,竟被刺激落下了失心瘋的病根,自然也守不住家業,到了馮國璋這一代,家道中落,已成為了赤貧的農民一族。
好在馮國璋自小天資穎慧,學習成績拔尖。1883年,馮國璋在叔叔的引薦下到淮軍當兵。自1862年李鴻章創立淮軍以來,這支隊伍發展迅速,已經成為當時清政府的重要國防力量,至此,時年25歲的馮國璋終於時來運轉,遇到了貴人提攜。
在軍中的學堂中,馮國璋以第一名的優秀成績畢業,並得到了當時遠近聞名的將領聶世成的賞識。可以說,聶世成與馮國璋是相互成就的。聶世成看到馮國璋整理的甲午戰爭資料拍案叫絕,感嘆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並由此推薦給袁世凱。後來,袁世凱又使用馮國璋的計謀掌權。
此時的馮國璋不但得到了袁世凱的器重,還在操辦學堂的途中認識了一大批清廷權貴人士,他終於實現了當初爺爺光宗耀祖的願望。意氣風發的馮國璋重新修訂了馮氏家譜。
然而,馮國璋與袁世凱的政治理念是不同的。在袁世凱稱帝後,馮國璋聯合其他四個軍閥導致了袁世凱的下臺。
後來黎元洪出任總統,馮國璋為副總統。這時,馮國璋終於達到了他人生中的最高點,從草根出身農民逆襲成為一國之副總統。
不過,造化弄人,馮國璋的屁股還沒有坐熱,就在護法戰爭中被其他大軍閥孤立而被迫退位。
棄政從商的爺爺又成商業大鱷
在馮國璋生的三個兒子中,馮家遇是最像他父親的一個。父親政治上的失利讓馮家遇明白只有幹實業才能救國。
在武備學堂畢業之後,父親馮國璋將馮家遇送至德國留學,學習西方先進的知識。在那裡,馮家遇大開眼界,也明白只有工業強大才能讓國家富強。
在德國學習了四年的馮家遇回到中國,正式投進商業。剛開始就建立了油漆廠,推出了燈塔牌油漆,由於馮家遇的天才般的商業頭腦,油漆很快在全國大賣。後來,馮家遇陸續創辦了發電廠,銀行等企業,成為知名的企業家。
發家致富的馮家遇卻始終保持著一片赤誠的愛國之心。抗日戰爭爆發之後,馮家遇的產業嚴重受挫,有人提議讓他和日本人合作,功名官職隨他挑選。但馮家遇堅決不從。
除了自己,馮家遇對子女也是約法三章。馮家遇一生共生育了六個兒子,馮海崗是他第三個兒子,是個貨真價實的高材生,在父親的薰陶之下,馮海崗也有一片赤誠的愛國之心。
好巧不巧,馮海崗畢業之後日本投降,於是便被調到國民黨部門工作了一段時間。這卻成為了其生涯上的一個汙點。
最悲慘的時候,馮海崗也收到過牢獄之災,被發配到河北老家勞動改造,還連累到他的孩子們,而馮鞏的悲慘童年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馮鞏直言:沒沾上祖上一點光
1957年,馮鞏出生了,他是馮海崗最小的兒子。當時的馮鞏生活異常困難,父親在外地勞動,母親獨自一人艱難地拉扯著幾個孩子們的生活。在最困難的時候,馮鞏還去撿過煤球、菜市場爛葉渣子。
太爺是軍閥副總統、爺爺是大企業家、父親是國民黨老部下。然而,這顯赫的家室並沒有給他帶來什麼榮光,反而讓他的生活變得更加艱難。馮鞏看到教科書上那一個個照片就來氣。
與父輩們不同,馮鞏喜歡搞相聲。也許是經歷了太多的人生百態,他喜歡將自己心中的喜怒哀樂給大家展示出來。在每天堅持的練習下,馮鞏的才能被侯耀文看到了,於是把他調到了鐵路文工團,從此和相聲結下了一輩子的緣分。
自從1987年首登春晚之後,馮鞏就成了春晚的釘子戶,每年雷打不動地踩著點跟觀眾們拜年,還帶著一句「我想死你們了」。經歷了一番磨難,馮鞏在演藝圈闖出了一片天地,成了大夥口中的「馮鞏老師」。
2011年《建黨偉業》開拍,馮鞏飾演了自己的太爺馮國璋。往事如過往雲煙,再沒有人通過馮鞏的祖輩們去詆毀他,而馮鞏自己,也不再迴避自己是馮國璋後人的身份。
小結:
馮家的興衰史,也正印證著中國社會發生的巨大變革。馮國璋也許也不曾想到,自己的後代會以說相聲這一方式跟普羅大眾打成一片。
任你祖上如何顯赫,到頭來也不過歸於塵土。馮鞏的經歷也告訴我們,當今時代發展迅速,每個人都不能沉溺於過往的歷史之中,唯有把握當下,才是最為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