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LinkedIn領英
年關將至,又到了公司各大部門年底清算,衝業績的時候啦!
想必過不了多久,各大工作微信群裡又是滿屏的:
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
而好不容易買到火車票回到家,迎接我們的又是七大姑八大姨的問候三連:買房了嗎?結婚了嗎?生娃了嗎?
微信群、團建、相親、飯局……過多強制性的社交帶給了職場人難以負荷的額外負擔。
甚至有不少人嚴重到,會下意識地不敢點開社交軟體,在電梯裡遇到同事也會裝作看不到的樣子。
「社交恐懼症」隨處可見。跟導師說家裡有事,跟老闆說導師有請,跟家人說工作繁忙。這就是一個完美的圈圈了嘛。
發狀態轉戰微博的,男朋友還沒找卻突然有娃要帶的,苦練PS技術的,持續偶染微恙的,腦洞無懈可擊的......
春節將至,我們搜集了當代職場人花樣百出的逃避社交姿勢。
當代工作群四大謊言:「收到,點讚,合作愉快,加油」。
新的一年,願我們都能在工作群四大謊言和「小時候抱過你」的親戚的輪番轟炸下,頑強生存。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Sue。
令人無處躲藏
逃避職場社交的N個理由
多少80、90後兒時最大的夢想是天天24小時,不吃不喝上網玩電腦的?
2020年了,這個願望早就實現了吧?!
微博用戶@喵喵大人突然
數了數,置頂的重要工作群有17個…然而這個軟體連個共享儲備文件的地方都沒有。
聊天記錄幾十個G不能刪,然而工作圖片和表格還是會過期打不開,工作上都是些重要的東西,為什麼要把一個為了便捷而設定的軟體用在工作上!
微博用戶@兮山有木枝
上班第一件事,開機登錄電腦版微信和TIM。不知何時開始,休閒聊天軟體成了泛濫著各樣工作群的工作平臺。
一睜眼,永遠是滿滿當當充滿點讚大拇指或者是鼓掌的工作群置頂,不分晝夜,永遠有人在群裡「連軸轉」地「工作」。
閉眼前,看見屏蔽了的對話框閃爍的紅點,接到電話:我微信發你的,你為什麼不回復?
微博用戶@-你好豆芽
離職最開心就是退工作群。
微博用戶@Katayose_白
最怕下班聊天軟體響起來,現在微博是我唯一的空間了。
越來越多的人朋友圈頂端變成一條直線想必也是有原因的。
微博用戶@萊斯利在咖喱星
我周六晚上十一點發了兩條朋友圈曬我之前拍的照片,被領導截圖發到工作群艾特我的上級,留言「這妹子是不是很閒」 。
微博用戶@媽媽說貓咪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
臥槽深井冰,我覺得好噁心,我昨晚半夜喝奶茶很想發朋友圈,就因為擔心有這麼噁心的領導我都是設置的私密朋友圈,好累,我曬個快樂的事情都跟做賊似的。
所以大家都寧願把票圈改成三天可見。
十幾年前,下班了就是下班了,而現在,只要不斷電,就永遠沒有下班的時候。
在西方,職場信息傳遞主要依靠郵件進行。
很多人提出這樣既能將一個項目的始末通過郵件對話一目了然,也不會出現「圖片無法預覽」,「文件已過期或已被清除」的熟悉場景。
但大多數管理層依舊喜歡在微信發送長長的語音之後附帶重要材料。
你不爽,老闆爽啊,找誰說理呢?
甚至連在工作以外,用社交軟體上表達自己的意見都如履薄冰。
我當年只想過網際網路時代我能多打遊戲,誰也沒想過事情會是這樣啊。
想請假?我建議你最好生個娃
如果沒有創造一個也行
既然線上的社交終歸逃不掉,線下的總還可以,於是大家把戰線悄悄轉移了。
雖然數據表明,近幾年年輕人的生育率逐年降低。然而這並不耽誤,在需要有娃的時候,他們一定會有個娃。
豆瓣用戶@天上一粒
在我爸同事心中,我爸有一個二十多歲、好吃懶做、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離不開爸爸的廢柴女兒。
因為每次他們單位團建,我爸不去的理由都是我:我要回家給女娃子做飯,不然她沒吃的;她明天出差,我要回去給她收拾行李;我女兒發燒了,回家照顧她;我女兒……
有天遇到我爸同事,同事阿姨一副若有所思地說:哦~你就是胖哥的女兒啊……
當然了,我也多次用我爸作為逃避社交的理由……
豆瓣用戶@lopi
因為不想在面試時或入職後被人問東問西,所以說謊自己已婚有個兩歲的小孩,然後請假的時候都用小孩和家庭活動做藉口。
這麼說起來,年幼的我還是為爸媽逃避工作、聚餐,以及避免被灌得醉生夢死,創造了很多條件的。
忘帶校服啦,忘帶鞋套啦,中午沒飯吃啦,沒寫作業被留下啦,和同桌疊紙飛機被教導主任抓住啦,簡直居功至偉。
總是到了請假關頭,才明白父母催要孩子都是為你好。雖然接到娃的班主任打來的電話,也許更加心驚膽戰。
而有些精明的年輕人們,為了可持續發展,娃想要留到以後用,於是現在就創造了一隻貓或者狗,萌寵們每天都在過著要被安樂死的日子…
精心策劃or腦洞大開
總能穩操勝券就行
少年兒童時期為自己的父母提供了不少「逃脫」理由的同時,當代80,90後是伴隨著無數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和雪花般飄飛的試卷長大的。
全社會都曾擔心他們的創造力是否被應試教育所扼殺。
而他們用逃避自己不願去的場合而產生的驚天腦洞告訴其他人:並沒有。
關於和老闆請假,了解了這麼多,我還是最佩服這位朋友。
豆瓣用戶@花水木
當年為了不去上班,編造了腳崴了的謊言,結果被領導要求看照片,無奈之下微博搜了關鍵詞,還真找到一個,求著人家給我發了照片。(事情過去太久,微博私信圖片已經不顯示了)
轉自豆瓣
這幸虧是老闆沒發現,萬一發現了,微博網友「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
不願意麻煩別人的,自身技術過硬也沒問題。
豆瓣用戶@我妮眼睛有星星
月中通知月底的公司團建(深圳網際網路行業的都知道肯定是去惠州),我就把月初看心理醫生的預約簡訊P了一下時間改成了月底看醫生。
還有這二位,我要是老闆,我也覺得這種理簡直由無法拒絕:畢竟我根本就沒聽說過。
豆瓣用戶@Seele
在北京的時候:計程車司機走錯匝道了,現在在高速上呢,回程在堵車,要過去不知道得幾個小時。
豆瓣用戶@Rilakkuma
為了不參加團建(我恨死團建了)和領導說老家修祠堂,全村老X家的都要回去,我們要重修族譜,很重大。也許是從來沒聽過這種請假理由,批得無比順暢。
裝病從兒時起到現在,雖然經典,卻依舊屢試不爽,畢竟我們從小就是小天才:
豆瓣用戶@又是想要早睡的一天
小時候不想去上課,裝病,騙不在家的父母給老師發請假簡訊,然後一個人在家裡自由自在一整天。
長大後不想去參加各式各樣的局,裝病,串通好友在現場圓場,然後默默窩在床上享受這偷來的悠閒。
十幾年了,毫無長進,毫無新意。只是以前成功後是自己玩耍一整天,現在成功後是安心睡上十小時。
豆瓣用戶@moneyching
之前老闆請吃飯,我不想去,就給我媽打電話說你待會兒給我打電話說你沒帶鑰匙,要我去送,然後我當著老闆面接我媽電話,表現得很著急,說得回家送鑰匙,一來一回來不及吃飯,就避過了。
其實我媽給我的逃避理由更狠,她說你不想去就說你媽病了,得回家照顧。我真的佩服我媽!
勸酒才能搞好關係,搞好關係才能做生意,是中國式社交的獨特產物,令很多人避之不及:
豆瓣用戶@法國人惹的禍
不喝酒…就說酒精過敏…後來才發現事實上我真是酒精過敏…所以說瞎話不能隨便說,這麼一說就成真了…
與此類似還可以提名頭孢。
除了避免勸酒,萬能神藥甚至也可以讓你合理遲到:
豆瓣用戶@JimJim
我一位朋友:「我吃頭孢了,睡著了。」
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家坎·李(Kang Lee)研究表明:孩子們會在成長中逐漸成為更老練的說謊者。
人類的大腦在30歲左右才會進入成熟狀態,都已經是社會人了,為了遠離人多的地方而找理由的操作,當然越來越高明啦。
你永遠想不到
公司會主動地「站」在你這邊
想避免其他社交,下面的點子不妨嘗試一下。
豆瓣用戶@沒想法
在微信裡置頂保存一個對話框,名字改成公司領導的或者學校老師的,裡面存放幾條長語音。
只要到公共場合,不想社交的時候,就點開,放在耳邊傾聽,然後微笑著向大家表示你在聽領導指示。
用這種方法,可以順利地離開很多場合。
豆瓣用戶@匿名
熱情同事一定要約飯約咖啡,腦子一熱說我下午要趕火車出差……還好在不同樓層,下班的時候一直祈禱千萬別碰到……
豆瓣用戶@.
本人是工作時倒班的,有白班也有夜班,而且排班不十分固定,而且臨時換班成功率低。所以,一般就說上班,就可以。反正別人也不知道。嘻嘻嘻。
畢竟工作大過天,這樣的逃避社交方式,顯得得體而具有強制性。
面對面交流時,信息接收者可以通過說謊者避免目光接觸,無意識地經常觸碰自己的臉或者嘴,以及音調的區別感受到謊言的蛛絲馬跡。
而隔著屏幕則不會。
意想不到的效果就產生了。
豆瓣用戶@愛思考的美少女
本來編了個理由的,結果對方太過於真誠讓我無地自容…………所以最後還是選擇一直閉嘴了。
轉自豆瓣
最怕空氣突然安靜,最怕同事突然的關心。
加班有時是薛丁格式的加班……但遇到老實人總是讓我們在愧疚的同時,心底湧起一股暖流。
如果你也有有這樣的好同事,就趕緊好好幹吧。
寫在最後
這年頭,不知有多少年輕人,同事就坐在對面,扭頭就能交流工作,也要發文字消息。
而社恐的巔峰大概是:
豆瓣用戶@匿名
剛剛入職沒多久,有一次在地鐵搭扶梯遠遠看見了同事,冒著生命危險在電梯逆行了回去。
社交恐懼症在醫學上被定義為「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
患者進行其所恐懼的社交活動時,除感到焦慮外,多數會伴隨發抖、心跳加速、暈眩、呼吸急促等明顯生理症狀,甚至長期閉門不出。
而其實,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患有「社交恐懼症」,或者分享自己千奇百怪的請假避免社交的理由,都只是在現代快節奏壓力巨大的工作中的一種調侃和放鬆。
2018年數據分析師CPDA關於中國上班族的一份調查顯示:
每天上班時間在10小時以上的人群佔總人數的62.3%。
而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曾經攜帶隱蔽的攝像機錄下人們的日常交談,並發現了令人吃驚的調查結果:
每人每天至少要撒三個謊。
就算在外你總是以鋼鐵超人的形象示人,也難免會有很累想要逃避的時候,偶爾的一個小藉口可能並沒錯,人人都需要獨處的時間,需要給自己一個在身體和思維上休息和放空的理由。
多少人的996都是在假裝加班。
多少親戚朋友的飯局只是給自己無處炫耀的談資找一個出口。
而這些都不如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或者生活中點點滴滴的關心來得實在。
參考資料:
http://www.chinacpda.com/news/13582.html
為了逃避社交,你都編過哪些理由?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Sue。
本文部分文字素材來源於微博和豆瓣網友,圖片、封面圖片來自視覺中國,網絡和影視截圖,如因版權等有疑問,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
2020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