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戰勝同時代其他所有高手的,則必然是那個時代的最強者。在現代棋戰條件下,近百年來,前有吳清源,後有李昌鎬,他們的技戰術明顯要高出同時代其他高手一籌。在他們之後,還找不到金庸筆下風清揚那樣的獨孤求敗高手,倒是《射鵰英雄傳》中的華山論劍一幕頻頻上演。
吳清源出生於山河破碎風飄絮的民國時代,僅靠父親從日本帶回來的幾本棋書,自學成才為一代高手,其成就高手的經歷一如中國棋院前院長華以剛所說,「這就好比在今天的阿富汗突然冒出一個能與古力、李世石一比高下的高手一樣。」
在吳清源12歲那年的夏天,日本巖本薰六段、小杉丁四段一行來北京訪問。那時吳清源第一次被介紹給日本的職業棋士,並和他們下了幾盤棋。結果與巖本薰六段讓三子下了兩局全勝,讓兩子一局輸2目;與小杉丁四段讓二子一局勝。這意味著什麼呢?後來收吳清源為徒的瀨越憲作八段曾來華訪問,與當時中國最強的汪雲峰、伊耀卿等對弈,他都讓三子。稍稍年輕的顧水如因熟悉日本布局,獨自能讓二到三子。
再舉一個例子說明一下讓子棋的棋份,按照中國圍棋協會不成文的規定,每隔三段讓一子,即九段讓初段三子。瀨越憲作能讓當時中國最強的棋手三子,巖本薰的實力與瀨越憲作不相上下,吳清源在與他的讓三子局中獲勝,讓兩子局僅輸2目,其實力已經是當時中國最強高手了,而其時他才不過12歲。瀨越憲作八段以及日本棋院副總裁大倉喜七郎等人惜吳清源之天才,1929年,將其接到日本,給這位圍棋天才提供了自由生長的土壤與環境。
然後就是天下皆知的吳清源與日本圍棋最強者秀哉名人的特別對抗賽和十次十番棋了。在對秀哉名人之戰中,執黑的吳清源打出了技驚天下的「三三、星、天元」布局,無異於在循規蹈矩的日本棋界引發地震。吳清源在棋盤上自由揮灑、無拘無束的天性得以充分展現。這盤棋的對局條件對於吳清源來說很不利,秀哉名人享有隨時「打掛」(暫停)的權利,只要他覺得有必要,即可宣布封盤。
吳清源後來回憶:「(隨時打掛)這樣的情況很多:如第八天,白棋一開始就將早已預先考慮成熟了的一手打了出來:我只考慮了兩分鐘便應下一手。隨後,名人來了個長達三個半小時的思考,到最後也未見他落下一子,就乾脆暫停收兵回營了。這樣,連新聞社也因報導內容不足而十分困惑,只好以『名人身體狀況不佳,一手未打』這樣的消息而搪塞過去。」
但即便這樣,這盤棋的局勢也是吳清源一路領先。行至中盤時,秀哉名人弈出一著絕妙的棋來,這個妙手一經出現,立即扭轉了局面,最終秀哉名人以2目的優勢勝出。然而,這件事的後續更有意思,後來《讀賣新聞》報導:「這是一件秘密事。那時,被吳清源打過一手之後,苦思冥想的的秀哉,回府後立即召集弟子們,為考慮下一手棋研究了各種打法。結果採用了還擊的那一手,是前田陳爾這個弟子想出來的……」
此報導出來後,棋界內外一時大譁。透露此消息的瀨越憲作只得辭去日本棋院理事長一職,以平息本因坊一門的憤怒。吳清源後來回憶道,這盤棋輸了未必是一件壞事,如果贏了,還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他在回憶錄中寫道:「我拼命地收官。抽空去廁所時,無意中看見對局場的休息室裡,秀哉名人的弟子黑壓壓地聚集了一群,他們手中拿著許多張棋譜,都是早已將收官直至終局的多種打法徹底研究透了的棋譜。
見到如此異常緊張的氣氛,嚇得我提心弔膽,於是趕緊向瀨越先生求救。瀨越先生立即拜請了京都圍棋界的巨頭、吉田私塾的主辦者——吉田操子先生來擔當公證人,後來,就連擔當應急公證人的吉田先生,見到那戒備森嚴的陣勢,也大吃一驚,覺得事態非同小可。最後,白棋終勝了二目。我記得終局的時刻,名人臉上硬梆梆的肌肉頓時鬆弛了許多。」
能與日本棋界第一人秀哉弈成這樣的結果,吳清源雖敗猶榮。此後他更是在聞名天下的十次十番棋中將同時代的高手一一降級,笑傲群雄。想當年,木谷實、藤澤朋齋、橋本宇太郎、坂田榮男、高川格等也是一代天驕,如果沒有吳清源,他們也將是功績彪炳,名垂千古,然而,「身穿藏青底白碎花紋的筒袖和服,手指修長,脖頸白皙,使人感到他具有高貴少女的睿智和哀愁。」(川端康成語)的吳清源出現後,從此,20年血雨腥風十番棋,對手們被吳清源逐一擊潰,逐一降級,直至再也找不到對手為止。
在黑棋不貼目、絕對有利的當時對局條件下,吳清源在十番棋中,將歷史上第一位通過升段賽打出來的九段藤澤朋齋以及後來獨步棋壇的「剃刀」坂田榮男九段降了兩格!這需要怎樣的殺力與魄力?!這也難怪後來的日本棋壇怪傑趙治勳九段在論及吳清源的豐功偉績時深有感觸地說:「在沒有貼目的對局條件下要把對手降格是多麼艱難的事情啊!真可謂至難之極!」
1987年,日本《圍棋俱樂部》雜誌徵詢大竹英雄、林海峰、趙治勳、小林光一等超一流棋手:圍棋史上誰是最強者?儘管也有的提到道策、秀策,但他們一致公認,吳清源屬於最強者。
吳清源的強大在於信仰。常昊九段說,一個高手在一次比賽,在一段時間內,成績很好,一直贏,這個容易讓大家接受,但像吳老師那樣15年,打敗所有的日本高手,沒有一次失手,這是個奇蹟。因為他身上的東西太多,用一部片子一本書根本不能說完全代表他了。但有一點,他確實對名譽和利益看得非常淡,1996年第一次去吳老師的家裡,他這樣一個曾經輝煌過、現在依然對圍棋界這麼有影響力的一個人,住的房子很簡樸,非常的簡樸。
臺灣清華大學前校長沈君山說,吳清源通過十番棋將同時代的日本高手全部降格,「就成績而言,足夠資格稱得上一流的勝負師,但在吳先生的世界裡,勝負只是一個附帶的因素,對他而言,圍棋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哲理,反覆爭棋的最後目的,是從中領悟建立圓滿調和的道。」金庸先生則說,吳清源將「這門以爭勝負為唯一目標的藝術提到了極高的人生境界……大高手時見,大宗師卻千百年而不得一。」吳清源就是金庸眼中的大宗師,是天才中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