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漢油田 黃慧 熊保國
陳德智,一個愛在風中聽鳥語的人,一個愛在雲間觀翅影的人,大千世界,被他用一個鏡頭裝了進去,在星光下一個人取出來慢慢欣賞。對於他而言,攝影最美的對象就是生命,而生命最美的樣子就是快門按下一剎那所定格的生命火焰。
迷戀風中的色彩
「杜鵑俗稱布穀鳥,是夏候鳥,每到春季飛到我國來繁殖,中華秋沙鴨則是冬候鳥,冬季來到溫暖的南方來過冬」。年過五旬的陳德智談起自己的觀鳥經來如數家珍,每一種他所拍攝過的鳥仿佛是他的寵物,熟悉無比。可就在11年前,陳德智還是一個對觀鳥不知為何物的普通攝影愛好者。
陳德智是江漢油田江漢採油廠員工,業餘時間喜歡擺弄照相機,最初所拍攝的對象無非是花草和風景,「那段時間,一到節假日,我就背著相機在油田周邊轉悠,拍攝漂亮的花草和美景。」轉機發生在2009年,一隻精靈闖入了他的生活。
那一天,他正持相機在單位的院子裡拍攝花草,突然,一個身影從他面前閃過,讓他愣了一下。他定睛一看,一隻金黃色的小鳥落在綠色的草坪上,像紳士一樣邁著細長的腿腳向前走著,身體一起一伏,在啄食草坪下的蟲子。他發現這隻鳥的冠羽,像從頭頂生長出的一把金色摺扇,陽光映照在上面,流光溢彩,羽紋也錯落有致,仿佛披上了霞光。「太美了。」陳德智被這隻鳥的美麗震撼住了,一邊喃喃自語,拿相機的手都在微微顫抖。隨後,他用手中的相機對著這隻鳥,拍攝下了一張漂亮的啄食照片。事後他查找資料,發現這隻鳥叫戴勝,是一種外觀非常漂亮、被歷代文人墨客讚美過的小鳥。
從此以後,陳德智被飛翔在天空、棲息在樹林、田間、溝渠、湖泊邊的各種鳥類所吸引,背著相機開始追逐並拍攝這些雲中的精靈、森林的歌者、原野的衛士,用照片記錄他們最美的光影。他購買了《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中國鳥類圖鑑》等業務書籍,一邊學習鳥類知識,一邊去野外觀察,拍攝記錄。幾年下來,他的足跡遍布油田及周邊地域。
「這麼多年下來,我的相機快門按了約45萬次,儲存的照片和視頻資料已經有了4000多個GB的容量。」陳德智迷鳥迷得厲害,所有業餘時間幾乎都傾注在小鳥身上。他購買了一整套觀鳥裝備,一到節假日,就在江漢平原上漫遊,追隨鳥的雲步和光影。油田,既是江漢人的家園,也是無數鳥兒們的樂園,野外的井場邊、抽油機上、計量站旁及礦區家屬區,隨時能見到鳥兒們的身影。它們或停留在井架、抽油機上,一展歌喉,或游離于田間、樹林,嬉戲覓食,或漫步於池塘邊,顧影自憐,每當此時,陳德智就會手持相機,悄悄靠近這些小鳥,必要時趴在地上,靜靜拍攝這些生命的光華。
「這幾年,我為拍鳥,走了一個大大的圓。」陳德智看著窗外的田野,思緒萬千。「在潛江市境內,以廣華為中心,大概25公裡半徑的範圍內,我拍攝到了279種鳥。有非常珍稀的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如中華秋沙鴨、黑鸛、東方白鸛及全球極危物種青頭潛鴨等,還發現了北鷚、紅腹濱鷸、斑胸濱鷸等5種湖北省新鳥種。」陳德智翻開手中一張張珍貴的照片,仿佛在瀏覽一團團生命的火焰。「我很珍惜這些鳥類圖片,希望更多的人通過我的照片認識這些鳥、珍惜這些鳥,保護這些鳥。環境好不好,要看有沒有鳥,我們既要保護環境,也要愛護作為環境哨兵的鳥類。」
打開生命的火焰
陳德智最初觀鳥時,總是一個人獨行。「偌大的曠野,一個人,一片雲,一隻小鳥,就是我的業餘生活。雖然很自在,可是偶爾也會感到孤獨。」後來,隨著他的足跡遍布江漢平原,也交上了許多同道好友。
「這些同道好友因鳥而結緣,各有本領。先後結識了油田總醫院的劉哲民、張克強兩位鳥友,他們已愛好觀鳥多年,對識鳥、辨鳥很有心得,甚至只聽鳥叫就知道是什麼鳥。」我們三個人常常在一起觀鳥,涉足遠山峽谷,浪跡古湖荒灘,鳥飛到哪裡,我們就追到哪裡,只為撩開它們神秘的面紗,看一眼那生命的火焰。」
隨著他們的足跡越來越廣,交到的朋友越來越多,既有油田及周邊人,還有武漢、隨州、十堰等外地鳥友,隨著觀鳥人數越來越多,為了方便開展活動,他們在2012年成立了擁有近10人的油田觀鳥隊,正式開始了組織化活動。眾人常在勞累的旅途中互相鼓勵、相互幫助,克服了很多困難,抵達了很多觀鳥勝地,拍攝到了許多珍稀鳥類的照片。
「鳥類是人類的朋友,愛鳥就是愛護環境。希望這些鳥類永遠在天空翱翔,它們是大自然恩賜給人類的美麗禮物。」陳德智說。
拍攝水上的精靈
「對於我們觀鳥者來說,一生中能夠發現一種罕見的小鳥,此生也無憾了。」陳德智迄今為止最引以為傲的,是他和油田的觀鳥隊員一起發現了一種譽為「水中大熊貓」的鳥類——中華秋沙鴨。
2011年1月29日,陳德智和幾位油田鳥友驅車去湖北京山觀鳥,一行人便沿著鴛鴦溪漂流旅遊點一路向下遊尋找。不久,他們發現一片稍開闊的水面上,有4隻鴨子在水中游離,並不時潛入水中,陳德智一行人立刻拿起相機「咔嚓」一陣連拍。也許這4隻鴨子發現了異常,立刻從水面騰空而起飛向遠處。他們通過仔細查看相機中的相片,發現與普通鴨子有所不同。它們的嘴呈紅色,細長嘴尖還帶彎勾,頭頂羽冠長而明顯,成雙冠狀,下體近白色,兩脅羽毛還有鱗狀紋。陳德智一行人從京山返回江漢後,再與書中的鳥類圖片進行仔細對比,突然眼前一亮。「這張圖片裡的鳥不是中華秋沙鴨嗎?」陳德智按捺不住喜悅的心情,幾乎跳了起來。
原來,中華秋沙鴨是第三紀冰川期後殘存下來的物種,距今已有一千多萬年,目前全球僅存3000多隻。中華秋沙鴨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與滇金絲猴、華南虎齊名的國寶,被譽為「水中大熊貓」。陳德智馬上將照片發布到網上,立刻引起了轟動。很快,《長江日報》等媒體記者打來電話,聯繫陳德智採訪事宜,各種媒體爭相報導這樁特大新聞。據武漢大學鳥類專家稱,這是湖北省30年來第一筆中華秋沙鴨記錄,是非常有價值的重大發現。陳德智和江漢油田觀鳥隊立刻吸引了多方的注意。一時間,中華秋沙鴨、江漢油田觀鳥隊成為媒體報導和群眾熱議的焦點。
隨後,陳德智和其所在的江漢觀鳥隊從2014年開始連續三年,參加了由「全國觀鳥聯合行動平臺」組織的全國中華秋沙鴨越冬同步調查活動,在重慶舉行的2014—2017年全國中華秋沙鴨越冬調查總結會上,江漢油田觀鳥隊獲得全國觀鳥聯合行動平臺授予的「全國中華秋沙鴨越冬調查優秀發現獎」。
2011年3 月23日,在潛江市境內某處,首次記錄到目前全球數量在500隻左右的極危物種青頭潛鴨1隻。2016年1月10日,又在返灣湖國家溼地公園記錄到青頭潛鴨4隻,並於2017年1月再次在此發現近50隻較大的青頭潛鴨越冬種群,拍攝了大量的圖片及視頻影像,較為全面地記錄了青頭潛鴨的越冬情況,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陳德智在業餘時間還勤於思考,喜歡研究鳥類,發表了一些觀鳥成果、論文,2014年、2015年,先後在《動物學雜誌》《四川動物》等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發表鳥類論文2篇,2017年與潛江市林業局合作,出版陳德智攝影作品專集《湖北返灣湖國家溼地公園鳥類圖冊》,並向潛江林業局提供了大量鳥類圖片及視頻資料供宣傳使用。「鳥類既是大自然恩賜給人類的禮物,更是人類的朋友,我們應該愛護它們、保護它們。」陳德智對鳥類的未來既擔憂又充滿信心,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