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球雨海平原上有一排人類腳印,那是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在1969年留下的,當時不遠處的藍色行星上,有上億人正通過電視看著他們,在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很多人都認為宇宙是為他們而存在的。
當時誰都沒想到,月球會成為後來半個多世紀內,人類到過的最遠星球。
2020年8月28日,馬斯克帶著三隻小豬向世人宣布了腦機接口的新進展,並展望了包括人腦互聯在內的一系列意識上傳遠景,頗有跑步進入虛擬世界的味道。
和更新迭代緩慢的航空航天技術不同,近幾十年來計算機技術可謂發展迅猛,與之相關的前沿領域都擁有了一批技術儲備,換句話說,人類其實一直都在為進入虛擬世界做準備。
畢竟和處處受制的現實相比,隨心所欲為所欲為的虛擬世界才是大部分人想要的,就像盜夢空間裡,那些不願從夢中醒來的人一樣,沉醉在虛擬世界的人甚至不在乎它是否真實。
「您可以真正隨心所欲,創造您想要的一切。您可以創造一個有千億人口的帝國,在那裡您是國王;您可以經歷一千次各不相同的浪漫史,在一萬次戰爭中死十萬次;那裡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的主宰,比神更有力量。您甚至可以為自己創造一個宇宙,那宇宙裡有上億個星系,每個星系有上億個星球,每個星球都是各不相同的您渴望或不敢渴望的世界!不要擔心沒有時間享受這些,超級電腦的速度使那裡的一秒鐘有外面的幾個世紀長。在那裡,唯一的限制就是想像力。虛擬世界中,想像與現實是一個東西,當您的想像出現時,想像同時也就變為現實了」
除了絕對自由外,虛擬世界還將賦予人類永生的權力,儘管只是信息層面的永生。
雖然可能會有人辯駁,只有「肉體凡胎」才能被稱之為人,只有生物層面的永生才是永生,但面對虛擬世界的誘惑,又能有幾個人固執地選擇留在現實世界,被自然規律和人定規則束縛,做一個普通人呢?
總而言之,儘管目前技術尚不能搭建出一個完美的虛擬世界,但人類確確實實在向著虛擬世界大踏步前進,如果太空探索還像目前這樣不溫不火,緩慢前行。
那等到未來頭盔提供的幻覺,和艱險而緩慢的太空探索活動一樣,都能給予大眾同樣愉悅的時候,還有多少人會支持太空探索?
因此不難預料,未來人類必然會面臨,「進電腦還是出地球」一類的抉擇,(暫時把抉擇稱為「比特問題」)
屆時作為一種自詡擁有文明的生物,人類又應當在宇宙中扮演一種什麼樣的角色?
宇宙誕生已經138億年了,人類卻還沒在宇宙中發現其他文明的痕跡,也沒碰到過太空旅行者,整個宇宙好像只有人類這一個文明。
如果假定,每個文明都會面臨「比特問題」,那麼宇宙如此荒涼,是否意味著所有文明,都先人類一步進入虛擬世界了?
畢竟從長期能耗來看,全體虛擬化要比大規模探索宇宙尋找資源更節省,因為前者不會再誕生新的人口,能耗將始終維持在固定水平,同時還能滿足文明個體的各方面需求。
對低熵體們來說,探索宇宙奧秘,在無盡生命以及隨心所欲的誘惑面前,並不是什麼不能放棄的事,始終銳意進取的外向型低熵體,在舉目無親的宇宙中,也終將是孤獨的。
最重要的是,虛擬世界和意識上傳技術的難度,遠低於光速飛船以及蟲洞技術,所以前者肯定會在科技樹上被先一步點亮,一番權衡利弊之後,宇宙中又少了一個文明。
回歸現實
馬斯克的腦機接口技術,不太可能被普通人大規模應用,畢竟能被識別的神經元信號還很有限,而且它還是個侵入式設備,大部分人都不會想讓自己的腦子裡多一個監控。
在近未來它也許會成為一種治療方案,儘可能幫助那些靈魂被自身失靈肉體禁錮的患者,幫助他們與世界重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