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鼬科動物是出了名「以小勝大」,以平頭哥蜜獾為例,不管對方是什麼來頭,它都敢惹,哪怕面對的是獅子也從不退縮;伶鼬則是個狂熱的捕獵者,地上跑的天上飛的都有辦法搞到手。其實,在鼬科大家族裡,還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傢伙,行蹤隱蔽,動作迅猛,加上數量不多,人們難以見到其真容。
它的中文名字叫紋鼬,別名背紋鼬,喜歡在山地丘陵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裡竄跑、捕食,棲居在山區的常綠森林中。關於紋鼬的資料記錄不多,只有老一輩動物學家在雲南、貴州、廣西的採集記錄,妥妥的罕見物種。
說到紋鼬,很多人都覺得陌生,其實它是根正苗紅的鼬科動物,捕獵技巧不比別人差,近年來多次現身雲南。那麼,神秘的紋鼬是如何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呢?
2019年,在雲南高黎貢山西麓,科研人員偶遇一隻紋鼬,它從灌叢中竄出來,警惕地盯著人看,隨即迅速地跑到溪邊的草叢,還邊跑邊回頭看,那神態仿佛在說,來呀,來追我呀!
2018年2月,在盈江縣銅壁關鎮三合村,一隻紋鼬從山林跑出來,闖進了村民家裡,然後又很快跑走了。也不知道它是熟門熟路,還是亂跑亂闖?
據當地人介紹,這並不稀奇,紋鼬常進村捕食家禽,但行動迅速,很快又跑進森林裡了。它也許是覺得家禽好欺負吧?
2018年7月,西雙版納州勐臘縣一座森林公園裡,攝影師遇見兩隻成年紋鼬,身後還跟著一隻幼崽,顯然是一家三口,見人來不走,還原地觀察。
2017年,雲南景東縣,一隻紋鼬闖入了居民的房屋,當地森林公安局檢查過紋鼬身體無恙後,把它帶到山林裡放生。一脫離束縛,小傢伙就迫不及待跑到山坡上去了,還回頭看了看。
由此可知,在中國雖然很少紋鼬的記錄,但這個物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比較強,不管是棲息地碎片化,還是人為幹擾等因素,都能適應得挺好的。
紋鼬的分布範圍比較廣泛,從喜馬拉雅山脈東部到中國南部和東南亞北部地區,但實際的種群狀況,還有待科學家進一步的調查研究。
毫無疑問,紋鼬的身材也十分嬌小,體重在1-2公斤左右,體長30-36釐米,尾巴長18-20釐米。體型小,但是足夠靈活,行動時異常迅猛。
一看紋鼬就知道,它身上具備了典型的鼬科特徵,與黃鼠狼、伶鼬長得挺像的。背部是紅棕色的皮毛,從下頜到腹部卻是淡黃色的。但它紅棕的背部中央自枕部直至尾基部,有一條奶白色的細長條紋,因此得名紋鼬、背紋鼬。
長了一張瓜子臉,眼睛很小,而且很黑,但當它盯著你看時,小小的眼睛仿佛會放電一樣,機警又機靈。半圓的耳廓被皮毛隱藏了。
單看外貌,真是個呆萌無辜的小傢伙。但小小的它,卻有著厲害的牙齒,打架捕獵最主要就是靠牙齒。它的上犬齒比黃鼠狼的還要細長,裂齒寬厚,齒冠刃薄如刀,被咬一口肯定得見血。裂齒前緣之內外葉大小相似,其凹槽很淺,內葉小尖顯著;牙齒就是為捕獵與吃肉而生的。
紋鼬個子小小的,看上去並沒有多大的殺傷力,但它在捕獵時不像外表那麼嬌俏可愛,兇猛的一面完全顯露出來。
鼠類、鳥類、兩棲爬行類及大型昆蟲是它的主要捕食對象,曾有人看到紋鼬在對付板齒鼠,看準角度迅速衝上前,張大嘴巴一口咬住了獵物的鼻子,而且不管板齒鼠怎麼掙扎都不鬆口,沒一會兒就奄奄一息了。
對付體型比自己大的獵物,紋鼬並非咬住對方咽喉,而是選擇咬住敏感脆弱的鼻子。哪怕體型比自己大3倍的獵物,也能憑著這一招,將其成功拿下。
另外,在覓食昆蟲時,紋鼬也有與眾不同的「技術」。它找到森林裡的枯木,左看看右看看,檢查枯木的裂縫或小洞,然後找枯木內的昆蟲、蠐螬和蠕蟲。枯木內的蟲子,鮮嫩可口,營養豐富,而且不用費力去捕就能吃到肚子裡,紋鼬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
捕獵進食之後,要休息了就找個樹洞,窩在裡邊舒舒服服的。習慣了獨來獨往的紋鼬,會用氣味標記自己的居住領地,通常雄性的領地明顯大於雌性,但異性的領地常常重疊,平時雖然不來往,但在繁殖期時,不會允許別的雄性進入自己的領地求偶。
嬌小的紋鼬行動迅猛,神秘感十足,通過「咬鼻子」絕招對付獵物,還能拿下比自己大3倍的獵物,可是它為什麼在鼬科動物中名不見經傳呢?
雪靈谷自然實驗室/出品
圖片攝影:班鼎盈、熊童子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