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相信許多小夥伴都看過鱷魚咬住大象鼻子的圖片或者是視頻,這個資料是由美國密西根州的阿什利·劉易斯在南非的薩比金沙禁獵區意外拍到的,之後被英國的《每日郵報》報導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那麼,鱷魚咬住大象鼻子的結果是怎麼樣的呢?它們這種衝突一般會以什麼樣的結果收尾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象鱷大戰」
在非洲生活著陸地上體型最大的動物-非洲草原象(還有非洲森林象,它主要分布在非洲的熱帶雨林中,體型要比草原象小)。由於非洲草原象生活在稀疏的熱帶草原上,它的身上有沒有厚厚的毛髮作為遮擋,所以,為了及時地給自己的身體降溫以及補充水分,它們的活動範圍幾乎都是圍繞著水源附近進行的。
非洲草原象是一種群居的食草動物,它們有著平均6米的體長以及5噸的體重,因此,對於水域,它們有著絕對的控制權,面對它們,即便是體型龐大,讓鱷魚都敬畏三分的河馬都得乖乖讓道,畢竟體型的絕對優勢下,任何花裡胡哨的攻擊都是徒勞的。
既然河馬都拿大象毫無辦法,甚至會主動讓出自己的領地,那麼鱷魚憑什麼對大象下手呢?
原因很簡單,河馬想要震懾對方,一個是靠體型,這一點與大象比就差得遠了,一個是靠自己開合角度可達180°且有四根50公分長的犬齒的大嘴,但是面對渾圓的大象,河馬無處下口。而鱷魚就不同了,它們會潛伏在水下,而到目前為止,動物學家們拍到的鱷魚咬大象鼻子都是發生在岸邊。一些大象只是去河邊喝水,而此時等待獵物已久且飢腸轆轆的鱷魚正潛伏在水下,面對一條細長的鼻子,鱷魚肯定不會放過這個吃肉的機會。況且,咬住大象鼻子的也不是善類,它們是世界上體型第二大的鱷魚-尼羅鱷,成年的尼羅鱷有著平均4米的體長以及600公斤的體重,在水中,即便是非洲獅都敬他三分,每年東非動物大遷徙最後一站的馬拉河裡,瘋狂捕殺斑馬、角馬、羚羊的就是它們。
其次,鱷魚是有名的「重遠視眼」,在水中,它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岸邊站著的獵物的方位,輪廓,這也是它們喜歡潛伏的原因。當然作為遠視眼,鱷魚在近距離下成像就顯得模糊了,當象鼻伸入水中,它只是看到了一個移動的物體,並不知道這是大象的鼻子。
於是,就有了鱷魚咬住大象鼻子的這一幕。也就是說鱷魚咬住大象的鼻子其實不是有意而為之,因為它已經看到了大象,而且並不想跟大象有什麼證明衝突。
鱷魚咬住大象鼻子的後果?
到目前為止,生物學家觀測到過不下5起,鱷魚咬大象鼻子的現象,而結果也出奇的一致,那就是鱷魚被甩到七葷八素後,鬆開嘴巴,遁入水中。
那麼,尼羅鱷有著上千公斤的咬合力,為什麼咬不斷大象的鼻子呢?
原因也很簡單,雖然尼羅鱷的咬合力非常驚人,但是它的牙齒並不像食肉動物的犬齒那樣鋒利,這一點從鱷魚進食的方式就能看出來了。鱷魚的獵物大都是來自於岸邊喝水或者是過河的哺乳動物,當它們咬住獵物之後,第一步是將獵物拖入水中,這樣獵物就會被淹死。但是,這一招對大象毫無作用,因為體型差距太大;第二部,獵物死後,鱷魚就要開始進食了,由於它們獵殺的獵物體型較大,無法整隻吞下,而且它們又不能用爪子按住獵物將獵物的一部分撕下,所以,它們有了一個絕技「死亡翻滾」。死亡翻滾通常是用來扯下獵物身上的肉的,它會咬住獵物的一部分,然後用旋轉身體的方式扯下獵物的一部分。
而大象的鼻子完全是由結實的肌肉組成的,所以,如果不用死亡翻滾,鱷魚根本就咬不下來,儘管它有著強大的咬合力。但是被咬住鼻子吃痛的大象,會直接將鱷魚從水中提起來,讓它無法使用死亡翻滾,這就是鱷魚咬不斷大象鼻子的原因。
大象的鼻子是由近4萬塊富有彈性的小肌肉組成,約15萬條肌肉束所構成,非常的靈活且有力,它的鼻子能夠捲起上噸的物體毫不費力,對於一條體重平均只有半噸左右的尼羅鱷來說,提起來更是不在話下。當大象將鱷魚提起來後,由於鱷魚咬住不鬆口,所以,大象會不斷地甩鱷魚。就拿上面我們說的那個報導來說,南非的薩比金沙禁獵區的工作人員表示,那場「鱷象大戰」最終以鱷魚被甩暈結束,雖然大象的鼻子也受了一定的傷害,但是鱷魚受的傷遠比大象要重的多。
由此可見,鱷魚咬大象並非為了主動攻擊大象,而是將水中大象鼻子當成了獵物,當鱷魚咬住物體後很難主動鬆口,但是面對身強力壯的大象,鱷魚被像玩具一樣摔打,最終只能受傷離去。
鱷魚除了會誤把大象的鼻子當食物外,還會主動的攻擊小象,當鱷魚咬住小象的鼻子時,它們如果沒有外力的作用下還真有可能將小象拖入水中。但是,由於小象與媽媽是形影不離的。所以,遇到這種情況,象媽媽通常就是上去給鱷魚一腳,最終鱷魚還是重傷離去。
總結
從鱷魚的食性和習性上看,它們很少去攻擊比自己體型大的動物,並且從未發生過一起二者在水中鱷魚咬大象的事情,所以在咬大象這件事上,誤咬的可能性最大。雖然大象的鼻子相對防禦薄弱,但強大肌肉組織和鱷魚粗鈍的牙齒,最多讓它受一點點傷,不過,鱷魚就沒這麼好過了,它們通常會為自己的失誤付出慘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