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國巖鼠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2020-12-03 百聞動物

寮國巖鼠,學名為Laonastes aenigmamus,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真獸亞綱、齧齒目、豪豬亞目的一種動物,命名人為Robinson&Timmins,英文名稱是Laotian Rock Rat,命名時間在2005年。

其體長21.2 - 28.5釐米;尾長12.3–16.1釐米。寮國巖鼠體長21.2- 28.5釐米,尾長:12.3 -16.1釐米,體型類似地松鼠,而習性頗似巖蹄兔,頭骨及下頜均為豪豬型,咬肌穿過大眶下孔,門齒和釉質層全為復系式,頰齒4個,脊形齒。具有嚙齒類動物粗短的腿,一個拉長的頭部,小耳朵長圓,明顯的鬍鬚,有松鼠般的外觀。緊湊的身體覆蓋著長而柔軟,濃密的皮毛,從暗灰色的顏色至黑色,底部顏色較淺。

雌雄外貌都非常相似,雄鼠的後腦勺毛髮稍長,下降到肩膀上下頜只有1對門齒,喜齧咬較堅硬的物體;門齒僅唇面覆以光滑而堅硬的琺瑯質,磨損後始終呈銳利的鑿狀;門齒無根,能終生生長。均無犬齒,門齒與頰齒間有很大的齒隙。下頜關節突與顱骨的關節窩聯結比較鬆弛,既可前後移動,又能左右錯動,既能壓碎食物,又能碾磨植物纖維。有2~3列丘狀齒尖或複雜的齒紋;以啃食樹木為生的河狸則具有巨大而鋒利的門齒和適於壓嚼木質的闊臼齒。聽泡較發達,盲腸較粗大。雌性具雙角子宮,雄性的睪丸在非繁殖期間萎縮並隱於腹腔內。寮國巖鼠外觀很像黑鼠,但身上的毛又濃又密,有長鬚,還有松鼠似的大尾巴。寮國巖鼠行走的樣子和步履蹣跚的鴨子有些相像,後足張開成一定角度,這種姿勢非常適合攀巖。

非洲巖鼠是巖鼠科下唯一的一種,分布於南部非洲的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目前確認有14個亞種。 生活在一些乾燥 溫暖的有巖石的地帶 .

美國科學家2004年在寮國中部的集市上發現的一種齧齒動物。外表介於松鼠與老鼠間,有長鬚,類似松鼠的尾巴。 最初科學家認定它是一種全新的物種,並命名為「寮國巖鼠」。但後來的研究表明,它是一種「滅絕」了1100萬年後重新出現的一種動物,化石學名為「Diatomyidae」。野生動物學家喬治·夏勒博士表示,這種動物在絕跡1100萬年後再度現身絕對要比發現它是一個新物種更讓科學界興奮。實際上,一種動物時隔千萬餘年後再度出現,在科學界極為罕見,無怪乎古生物學家要將「寮國巖鼠」的出現稱為是「拉撒路效應」。

「寮國巖鼠」生活在人跡罕至的寮國原始森林,由於地處偏僻,政治動蕩,幾乎沒人敢去那裡。夏勒博士稱該地區是「一片絕對神奇的仙境,」因為到過那裡的生物學家發現了多種獨一無二的動物。夏勒博士指出,這種古代嚙齒類動物發現所引起的關注「對動植物保護而言將具有重大意義。這樣一來,寮國將為擁有這樣一片生活著各種新物種的土地感到驕傲,我希望,這有助於對那片森林的保護。」 當地人稱這種齧齒動物為「kha-nyou」。通常,這種動物被當地人當作普通巖鼠,獵殺後剝皮,作為食品到集市上出售。

寮國巖鼠目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ver 3:1,2008年哺乳綱紅色名錄——瀕危。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

  • 猴子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這些特殊的類型是因肌肉或軟骨發育形成的。腳的拇趾和它趾能對握,使得手和腳成為抓握器官。原猴類的5指只能同時屈伸,不能個別運用。掌面裸出,有指、趾紋,紋路形態不一。具有非常軟或寬的足墊,除黑猿外,皆為□行性。多數種類的指和趾端均具扁甲。一般前後肢長相差不大,唯長臂猿科和猩猩科的前肢比後肢長得多。猿類和人無尾,在有尾的種類中,其尾長差異很大,從只有一個突起到超過身體長。
  • 非洲野驢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由於身形的問題,它們在領域中不能驅趕其他雄性入侵者,反而會容忍並當作是從屬看待,它們亦會將這些入侵者儘可能與雌性分隔。當有發情的雌性時,雄性會大叫。它們的族群較鬆散,數量約有50頭。 非洲野驢主要以草、樹皮及樹葉作食糧。除了生長在乾燥的氣候外,它們亦需要水份,若在不能從食物中吸收水份,它們每三需要飲水一次。但是,它們卻可以在缺乏水份下生存,有時它們亦會飲用鹹或汙黑的水。
  • 穴兔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穴兔,拉丁學名Oryctolagus cuniculus,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兔形目、兔科、古兔亞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European Rabbit,命名人為Linnaeus,命名時間是1758年。
  • 大極樂鳥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在大航海時代,歐洲人對探險與異域風情的好奇心極度膨脹,但對異域的知識實在乏善可陳,結果憑空腦補出不少神奇的故事。探險家從土著手裡弄來沒有爪子的大極樂鳥皮標本,人們讚嘆於它那華麗的羽毛,自行將它們腦補成天堂的來客,永遠在天空飛翔而不需落地。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 金鴴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金鴴,拉丁文名是Pluvialis fulva,中文別名是金斑鴴、太平洋金斑鴴、金背子,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鴴形目、鴴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Pacific Golden Plover,命名人為Gmelin,命名時間是1789年。
  • 杉科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我國產5屬7種,引人栽培4屬7種。其中杉木栽培最廣,生長快,木材蓄積量較豐富,用途較廣,為長江流域以南及臺灣高山地帶的重要造林樹種。柳杉栽培地區也較寬廣,長江流域以南許多山區尚有數百年生的巨大老樹,浙江南部、福建北部等地也用之造林。臺灣杉屬二種均系高大喬木,木材性質與用途與柳杉相似,惟林木數量很少,宜加強保護繁殖,為今後造林提供種苗的基礎。
  • 會鳥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通過三種鳥類翅膀的比較,會鳥、始祖鳥、和孔子鳥,做一個翅膀長短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到,這個鳥類比始祖鳥的個體還要大很多,但是比孔子鳥還要大得更多,這實際上就說明到早白堊世這個時期,鳥類不光在形態,生活習性,系統發育方面出現很大分化,在它個體的大小方面也出現了很大的差異。
  • 馬來犀鳥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馬來犀鳥,學名為Buceros rhinoceros,屬於螯肢亞門、鳥綱、強肢亞綱、佛法僧目、犀鳥科、犀鳥亞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Rhinoceros Hornbill,命名人為Linnaeus,命名時間在1758年。
  • 雲實亞科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 松球魚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 三葉唇魚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 射炮步甲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前胸有背側縫;後翅具小縱室;後足基節向後延伸,將第1腹板切為兩個部分,後足基節固定在後胸腹板上,不能活動;有6個可見腹板,第1腹板中央完全被後足基節窩分割開。幼蟲蛃型;上顎無臼齒區;胸足5節;具分節的尾突。觸角11節,絲狀。口器咀嚼式,上顎一般發達,與身體等長。複眼較發達,前胸發達;前翅角質化,堅硬,無翅脈,稱為鞘翅,靜止時覆在背上,蓋著中後胸以及大部或全部腹節。
  • 藍巖鬣蜥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顱頂眼只有基本的視網膜及晶體,不能生成影像。,只會對光暗敏感,並用來偵測運動。藍巖鬣蜥在食性上都以植物性食料為主,幼體階段可以偶爾餵食昆蟲等動物性食餌,隨成長而逐漸轉變為全素食蜥蜴。但有時也會攀樹達5米或以上。藍巖鬣蜥棲息地接近赤道,陽光一年四季都很強烈,對紫外線的需求很高,每天日照的時間也十分長。
  • 單脊龍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由此他首次提出單脊龍應該不是「新堅尾龍類恐龍」。趙喜進也注意到了骨骼標本上所顯示的一些原始特徵證明單脊龍或許是一種最基礎的堅尾龍類恐龍。Benson 將單脊龍與川東虛骨龍共同歸入一個演化支,該演化支在巨齒龍超科中所處的位置比巨齒龍科和棘龍科更為基礎。隨後,Benson發現川東虛骨龍/單脊龍演化支應該處於巨齒龍超科與新堅尾龍類之外,接近於更基礎的堅尾龍類。
  • 紫霞芋螺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紫霞芋螺,拉丁學名是Virgiconus flavidus,Conus flavidus,Conus erythraeozonatus,Conus neglectus,Conus peasei,黃太平洋芋螺科,屬於軟體動物門、芋螺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Flavid Pacific Cone,命名人為
  • 短額負蝗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短額負蝗成蟲多善跳躍或近距離遷飛,不能做遠距離飛翔,活動範圍。在無風、晴朗天氣下,蝗蝻和成蟲喜在向陽處或在植株上棲息;天氣炎熱的中午或低溫情況下,多棲息在作物根部或雜草叢中。消滅越冬蟲源,在秋季、春季剷除田埂雜草,把卵塊暴露在地面曬乾,也可加厚田埂,使孵化後的蝗蝻不能出土。抓住初孵蝗蝻在田埂、渠堰旁集中為害雙子葉雜草,且擴散能力極弱時噴藥防治。
  • 蘋果劍魚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 白花除蟲菊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 白腹隼雕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 傘房花耳草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