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英語有一百萬個單詞。
即便沒有一百萬個,十萬個肯定是有的。
那麼大的詞彙量,怎麼學得過來?
很多人看到這個數據,嘆了一口長氣:太難了!學不會英語有理!
據說有一青年求職,簡歷上寫著「會半門外語」,面試官很好奇地問他:「為什麼說自己會半門外語?」答曰:「日語中的漢字我都認得。」
面試官無語。
按照此青年的說法,很多人也可以聲稱自己會半門英語。
難道能背5萬個單詞才算得上會「半門英語」?非也。只要認識英語當中最常用的100個單詞,你就可以聲稱自己會半門英語。
因為你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英語中的一半單詞,我都認得。」
此話當真。
100高頻詞,頂半邊天
英語的總體詞彙量雖然很大,但他們使用的頻率是不一樣的。使用頻率最高的100個單詞,剛好佔了英語自然語言中單詞出現概率的50%。
也就是說,只要你會這100個單詞,隨便拿一本英文小說,數一下書中你認識的單詞個數(重複的也算),你會發現剛好是這本小說總字數的一半。
這100個單詞,大家可以從網上查到,其中,排名第一的單詞是the,緊接著的是of, and, a, to, in, is……具體的內容請看下圖。
有人說,這100個單詞我幾天就能搞定了,那豈不是我很快就能看懂英文書一半的內容了?
當然不是,看懂單詞不代表看懂內容。
看懂一半的單詞,相當於看不懂。一句話有10個字,你能看懂5個字,怎麼能說自己看懂意思了呢?
那要看懂英語書的一半,除了這100個單詞,還要認識多少個單詞呢?
答案就是,至少5000個。
單詞天生不平等
按照使用頻率從高到低進行排名,我們可以將英語詞彙分為6個頻段:
基礎詞彙:
頻率排名最高的250個單詞,包括前面提到的100個單詞;
核心詞彙:
頻率排名251~2000,國內初中英語課本中的單詞基本都在這個範圍,能覆蓋英語單詞出現概率的80%。
提高詞彙:
頻率排名2001~5000,高中到大學英語六級考試之間所學的詞彙範圍,能覆蓋英語單詞出現概率的89%。
學院詞彙:
在英語原版的大學各科教材中出現比較頻繁的詞彙。數量不多,通常為幾百到一千多個。
也就是說,如果能掌握並熟練使用這五六千的詞彙量,到了英語國家,實現日常交流和閱讀基本上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儘管單詞千千萬,但它們天生不平等。有的倍受寵愛,被人們天天掛在嘴邊、寫在紙上;大部分則被打入冷宮,只有特別想起的時候,才會被用到。
為什麼會這樣呢?
省力原則:多用少,少用多
哈佛大學的語言學家喬治·齊夫博士在其名為《最省力原則》的巨著中,提出了一個「最省力原則」的概念,即人類的行為總是在追求花最少的力氣,達到最大的效果。
齊夫博士通過對自然語言中不同單詞出現頻率的統計分析,發現和解釋了為什麼認得前面所說的100個英語單詞就能認得書中總數一半單詞的原因。他發現,自然語言中很少的單詞被高頻地使用,正是人類行為追求最省力原則的體現。
齊夫博士認為,在自然語言交流中的雙方,存在著這樣一個有趣的平衡:說話的人希望使用最少的詞彙來表達最多的含義,讓自己最省力;但對於聽的人來,則希望說話者用簡單易懂的詞彙來表達,以幫助自己理解。在這兩種需求的共同作用下,最終達到了一個平衡。
那就是,少數的常用詞被使用得非常頻繁,多數的低頻詞被很少使用。
事實上,語言中的最省力原則隨處可見,比如,普通話中,我們將「這樣子」省略成「醬紫」,將「知道嗎」說成「造嗎」,還有「人大」、「外長」等省略詞,甚至乾脆用666來表達很厲害很牛的狀態。這些都是追求最省力原則的表現。
詞不在多,在於精
知道了最省力原則之後,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一個人的單詞量並不是越大,英語就學得越好。
學習英語,沒有詞彙量當然是不行的,但詞不在於多,而在於精。
精有兩個含義:一是要從基礎的詞彙學起,而不是一上來就學什麼「高端詞彙」;二是要實現對這些基礎詞彙的深度記憶和靈活運用,而不是蜻蜓點水,只停留在「認識」的層面。
事實上,越是簡單的單詞,用法越多,詞義也越豐富,如果沒有將基礎的詞彙學好,那麼,極有可能出現「每個單詞都會,卻不知道句子意思」的情況。
對於孩子來說,怎麼樣學好英語的基礎詞彙呢?切忌死記硬背。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聽力練習,多聽單詞和句子,將英語聲音牢固地印記在腦海中,聽懂了,聽多了,說出來就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