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泰院士團隊:自穩定沉澱聚合原理、方法及應用

2020-12-08 騰訊網

經多年系統研究,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楊萬泰院士課題組開發了一種新型非均相聚合方法——「自穩定沉澱聚合」技術. 與傳統乳液/懸浮/分散聚合不同, 該聚合體系不使用任何穩定劑, 通過靜態聚合及自成核-表面沉積增長過程, 形成由粒徑均勻的聚合物粒子和分散介質構成的穩定膠體; 經簡單的自沉降、過濾或離心分離, 即可得到純淨的聚合物產品, 分離出的上清液可用於下次聚合, 無後處理問題, 具有「綠色聚合工藝」優點. 該聚合新方法簡單高效, 具有以下特點: (1) 所製備聚合產物形貌尺寸均勻可控; (2) 通過α-烯烴-馬來酸酐交替共聚合, 提高烯烴單體自由基聚合的活性; (3) 特別是可用於混合烯烴單體聚合, 製備多元共聚物粒子, 為巨量烯烴資源的利用提供新途徑.

非均相聚合如烯烴配位淤漿聚合, 自由基乳液、懸浮和分散聚合等具有混合傳熱容易, 反應溫度易控制, 聚合產物易分離等優點, 一直是最主要的聚合物工業生產技術. 配位淤漿聚合單體適用範圍有限, 主要用於烯烴類單體聚合, 包括乙烯、丙烯以及α-單烯烴、二烯烴等. 對於自由基乳液、懸浮和分散聚合, 為防止產物粒子聚集沉降, 保持聚合過程的穩定性, 反應體系中需添加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劑(乳化劑或分散劑). 表面活性劑的引入不僅影響產品的純度和性能, 而且會導致一定程度的環境汙染, 從而極大地限制了上述非均相聚合的應用.

與乳液和懸浮聚合不同, 沉澱聚合起始於均相溶液(單體或單體/溶劑), 無需添加任何穩定劑或分散劑, 反應過程中生成的聚合物鏈達到臨界鏈長後從反應介質中析出-聚集-沉澱, 根據聚合產物的形貌, 沉澱聚合又可稱為粉末或顆粒聚合. 由於可以高收率地製備純淨的聚合產品, 沉澱聚合受到了廣泛關注, 但常規沉澱聚合所製備聚合產物的形貌通常不規則, 尺寸分布較寬. St ver課題組在沉澱聚合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 1993年他們報導了乙腈中沉澱聚合製備單分散聚二乙烯基苯(PDVB)微球, 並提出瞬態表面凝膠層(transient surface gel layer)機理來解釋微球形成、穩定及增長過程, 雙官能度單體的存在、合適的反應介質以及適度的搖晃是高交聯度單分散微球形成的關鍵.

為進一步擴大沉澱聚合適用範圍, 製備具有不同組成和結構的聚合產品, 相繼開發了蒸餾沉澱聚合、回流沉澱聚合和溶劑熱沉澱聚合等新方法. 上述聚合方法在製備不同交聯程度和尺寸的聚合物微球方面表現出色, 已成為功能性微球設計製備的強大工具, 但由於其反應裝置特殊, 過程繁瑣, 僅適合實驗室小規模製備,不適用於聚合物產品的大規模生產, 特別是基於大宗石化烯烴單體的工業化生產.

目前, 全球石化行業乙烯年產量超過1.8億噸, 副產5000萬噸以上的C4、C5及C9餾分, 其中含有大量烯烴單體. 乙烯和α-烯烴主要通過配位聚合的方式合成聚烯烴產品, 但由於非極性和惰性特點, 常規聚烯烴很難染色且與其他材料的相容性較差, 從而極大地限制了其應用. 通過極性單體共聚的方式可顯著改善聚烯烴材料的性能, 但極性單體與C3及以上烯烴單體的配位共聚合存在一定的困難, 合成含有極性基團的聚烯烴產品依然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課題. 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楊萬泰院士課題組長期致力於聚合物合成化學與工藝的方法學研究,在這裡他們就自穩定沉澱聚合的原理、方法及應用方面進行了全面系統的介紹。

此外, 由於成分複雜(聚合活性差異大), 分離成本高、難度大, 混合烯烴餾分利用效率通常較低, 除少量用於石油樹脂製備外, 大部分用作低值燃料直接燒掉, 亟需開發一種能將這些巨量混合烯烴餾分轉變為高/有值聚合物的新聚合工藝. 由於烯丙基單體的自阻聚作用, C3及以上單烯烴單體的自由基均聚合活性很低, 但極易與馬來酸酐及其衍生物進行自由基共聚, 得到酸酐功能化聚烯烴產品. 因此, 基於自由基共聚, 開發適用於大宗石化烯烴的工業化聚合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

聚合新方法的開發一直是高分子科學的研究熱點, 作為一種新型非均相聚合方法, 「自穩定」沉澱聚合(2SP聚合)過程簡單, 無需特殊的反應設備, 經過濾或離心即可實現聚合物微球與反應介質的分離, 微球收率極高(>90%), 且分離出的反應液可重複用於聚合, 是一種綠色高效的聚合新技術. 但是目前2SP聚合過程及機理尚存在不明確之處, 反應介質對所製備聚合物微球形貌尺寸影響的內在機制尚不清楚, 而且所製備聚合產物分子量不高, 分子量分布較寬, 有待進一步改善, 這些問題阻礙了2SP聚合的實際應用. 未來2SP聚合在沉澱聚合機理研究及功能性單分散聚合物微球設計、製備及功能化仍有較大的研究空間與發展潛力, 主要研究工作包括: (1) 2SP聚合過程往往涉及兩種或多種單體的共聚合, 單體濃度及配比、反應介質組成、反應溫度等均對所製備微球形貌尺寸、共聚物組成及分子量產生重要影響, 需深入研究各個因素及影響規律. 此外,2SP聚合成核過程、穩定機理、以及微球增長方式有待進一步證實, 深入研究2SP聚合機理對發展普適性沉澱聚合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 (2) 採用2SP聚合設計構築特殊的微球形貌結構, 利用水解、酯化、醯胺化、亞胺化、磺化和氯甲基化等反應向聚合物微球引入各種功能基團, 是功能化聚合物產品設計和製備的主要研究方向, 通過聚合物微球形貌設計以及特殊功能性基團修飾, 實現選擇性吸附、特異性結合、藥物運輸與可控釋放等功能的集成, 以滿足各種前沿領域的應用需求.

圖1 2SP聚合成核及增長機理:(a) St/MAn聚合動力學方程; (b) PMS微球成核及增長示意圖; (c) 2SP聚合LaMer相圖

該評述近期發表於《中國科學: 化學》——「聚焦精準催化的烴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專刊

相關焦點

  • 聚合氯化鋁是什麼?有哪些種類?作用原理和使用方法
    今天我們鄭重告訴大家,只要是處理汙水使用的藥劑只有聚合氯化鋁和聚丙烯醯胺。通常所說的絮凝劑、沉澱劑、脫膠劑、助凝劑,其學名就是聚合氯化鋁,英文簡稱PAC,這是一種用途廣泛的淨水材料,裡面的氫氧根離子融入汙水中,形成大量的正電荷團和水中的負電荷抱團,最終絮凝沉澱,汙水也就降解了。其吸附、凝聚、沉澱功能決定了它能適應全部的汙水,能用於造紙、印染、紡織、皮革、化工、城市汙水、工業汙水等領域的汙水處理。
  • 【每日一練】常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原理及其應用
    二十二、常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原理及其應用解析1 解析:C聚合酶鏈反應
  • 均相共沉澱技術處理含磷廢水的研究
    含磷廢水的處理方法,包括生物法、化學法、吸附法以及結晶法等,其中化學沉澱法以效果穩定、操作簡單、能處理高濃度含磷廢水的特點被廣泛應用。當然,化學沉澱法也有局限性,常用的化學藥劑只能處理正磷酸鹽,對次亞磷酸鹽無處理效果,而且產生的汙泥量大,本文湛清環保在化學沉澱法的基礎上提出均相共沉澱技術,該法能夠有效處理電鍍、磷化等行業產生的次亞磷廢水,反應時間段,汙泥量少,總磷去除率高。
  • 清華大學尤政院士團隊:智能微系統技術的研究成果與應用前景
    主要學術方向為微米納米技術、智能微系統技術及其應用,在我國率先開展了微機電系統(MEMS)、微系統技術及其在高端裝備中的應用研究,以及微納太空飛行器的技術創新與工程實踐。以下內容根據創壹智庫(Tronedu)專訪尤政院士團隊整理。
  • 惠州聚合鋁鐵_宇海森化工經久不衰
    鹼式氯化鋁為無機高分子聚合物,是利用工業鋁渣及鋁灰和活性鋁礬土為原料經過精製加工聚合而成,在處理造紙、印染汙水方面有獨特的效能。聚合氯化鋁鐵(PAFC)是由鋁鹽和鐵鹽混凝水解而成一種無機高分子混凝劑,依據協同增效原理,加入聚合氯化鋁鐵單質鐵離子或氧化鐵和其它含鐵化合物複合而製得的一種新型高效混凝劑。惠州聚合鋁鐵, 硫酸亞鐵玉主要應用於水質淨化和工業廢水處理,同事具有殺菌作用。
  • 化學原理在造紙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 要:本文介紹了化學原理在造紙廢水處理的應用,討論了基於絮凝、氧化還原等原理的造紙廢水的具體處理方法,絮凝法中探究了不同絮凝劑作用的化學原理以及應用,氧化還原法中介紹了不同的工藝技術。
  • 南京郵電大學賴文勇教授:共軛多孔聚合物在電化學儲能領域的新應用
    近年來,共軛聚合物備受關注,在有機電致發光(OLED)、有機太陽能電池(OPV)、有機場效應電晶體(OFET)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然而,共軛聚合物作為活性材料在儲能器件,如超級電容器等電化學儲能領域的應用卻鮮見報導。這主要是由於現有的共軛聚合物大多比電容較低、循環穩定性不高以及氧化還原可逆性較差等,使其作為超級電容器的電極材料受到很大的限制。
  • 汙水處理中沉澱工藝的原理及特點
    目前,國內外的給水處理工藝大多採用沉澱(澄清)過濾和消毒形式,其中沉澱部分對原水中懸浮物的去除顯得尤為重要。沉澱池作為去除水中懸浮物的主要設施之一,在水行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縱觀沉澱構築物的發展可以發現,在20世紀6O年代以前主要採用平流式、豎流式和輻流式沉澱池,60年代起各種澄清池盛行一時,70年代後,主要是斜管、斜板及複合型沉澱池。沉澱構築物形式的改進提高了沉澱分離的效率。
  • 淺析磁混凝沉澱技術處理汙水原理
    現代汙水處理技術,按原理可分為物理處理法、化學處理法和生物化學處理法3 大類。物理處理法是利用物理作用分離汙水中呈懸浮固體狀態的汙染物質,方法有篩濾法、沉澱法、上浮法、氣浮法、過濾法和反滲透法等。化學處理法是利用化學反應的作用,分離回收汙水中處於各種形態的汙染物質,包括懸浮的、溶解的和膠體的。主要方法有中和、混凝、電解、氧化還原、汽提、萃取、吸附、離子交換和電滲析等。
  • 專家解釋廣西龍江鎘汙染處置方法和原理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國內權威水處理技術領域專家張曉健1月31日晚在柳州向媒體解釋龍江河鎘汙染處置方法和原理。劉萬強 攝  東方網2月1日消息:受國家環保部、住建部委派,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國內權威水處理技術領域專家張曉健赴廣西參加龍江河鎘汙染事件處理,1月31日晚張曉健在廣西柳州向媒體解釋龍江河鎘汙染處置方法和原理。  1月31日晚,廣西官方在柳州市召開新聞通氣會稱,龍江河鎘汙染處置取得重大進展,形勢發生根本性轉變,柳州市取水口鎘濃度不會超標兩倍。
  • 錫林浩特固體工業級聚合硫酸鐵應用範圍
    聚合硫酸鐵是一種很優良的淨水劑,聚丙烯醯胺也是一種很好的淨水材料,那麼兩種結合會有什麼效果呢?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些其各自的性質:聚合硫酸鐵是屬於鐵系淨水劑,是一種新型無機高分子水處理,對於水中的溶質、膠體和懸浮物具有電子中和的作用。特別是聚合硫酸鐵的高聚物形態可以使它在水中溶解之後形成長線狀,從而在線兩端對水中的物質進行吸附架橋。並且聚合硫酸鐵的這些長線狀會相互交叉,形成一張張網從而可以卷掃對水中的小顆粒,進而凝聚沉澱。由此可得,聚合硫酸鐵是典型的高分子絮凝劑。
  • 城東高純聚氯化鋁絮凝沉澱快如閃電
    城東高純聚氯化鋁絮凝沉澱快如閃電聚合氯化鋁鐵:該產品是在鋁鹽和鐵鹽混凝水解機理的基礎上開發出來的一種無機高分子混凝劑它依據協同增效原理,加入單質鐵離子或氧化鐵和其他含鐵化合物複合而成的一種新型混凝劑。它集鋁鹽和鐵鹽各自優點,對鋁離子和鐵離子的形態都有明顯改善,聚合程度大為提高。取鋁、鐵混凝劑各自對氣浮操作有利之處,改善聚氯化鋁的混凝性能;對高濁度水和低溫低濁水的淨化處理效果特別明顯。
  • 淺池理論分析斜管沉澱池的沉澱原理
    近幾年來城市給水事業蓬勃發展,由淺池理論原理發展形成的斜管沉澱池也獲得較為廣泛的應用。我國在1965年開始進行澄清池分離區加斜板的實驗,1968年又在福州水廠做了斜管除沙的試驗,1972年**座生產性的上向流斜管沉澱池正式投入使用。隨著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生產實踐的不斷總結積累,斜管沉澱技術正在不斷發展。
  • 聚合硫酸鐵的鹽基度是啥?鹽基度越高越好嗎?
    在聚合硫酸鐵的常規指標中,鹽基度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GBT14591-2016 水處理劑 聚合硫酸鐵》中一等品為8%-16%,合格品為5%-20%),它體現的是聚合硫酸鐵分子中OH-與Fe3+的當量百分比。鹽基度越大,三價鐵離子預水解程度越大。但是鹽基度在實際應用中對處理效果的影響是怎樣呢?本文就鹽基度對聚合硫酸鐵在除磷、絮凝、影響水質pH值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 饒子和院士團隊解析新冠病毒RNA聚合酶的結構(瑞德西韋的靶點)
    2020年3月17日,饒子和院士領導新冠病毒攻關小組(主要成員包括上海科技大學的王權以及清華大學的婁智勇,均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在生物學預印本bioRxiv發表文章Structure研究者們分析了不同的純化緩衝液、低溫採樣和重建方法可能導致了這種變化。聚合酶結構域採用病毒聚合酶家族的保守結構,由三個子結構域組成,包括手指子結構域(殘基S397-A581和K621-G679)、手掌子結構域(殘基T582-P620和T680-Q815)和拇指子結構域(殘留物H816-E920)。
  • 德州聚合硫酸鐵發貨迅速
    聚合硫酸鐵使用電介質電泳技術和滲透膜分離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對汙水回用處理,實現廢水處理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充分發揮設備的投資和運營效率,適合中國的國情,符合特徵內蒙古自治區的廢水處理新技術、聚合硫酸鐵新技術和新設備
  • 看這招化學沉澱法案例分析!
    鑑於此,本文著重探討分析化學沉澱方法,根據實際項目運營情況加以分析探究。二、應用原理1、氫氧化物沉澱原理化學沉澱法主要是指在電鍍廢水中加入適量的苛性鈉、氧化鈣等物質,在鹼性條件下將電鍍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與鹼性物質的氫氧根通過化學反應形成難溶於水的氫氧化物,從而通過這種方式實現處理電鍍廢水的目的。
  • Ian manners院士《Nature Reviews Mater.》重磅綜述:π-共軛聚合...
    通過展現π-共軛聚合物納米顆粒在光電,生物醫療,光催化和傳感等領域的最新進展,具體討論了π-共軛聚合物納米顆粒在其中特殊領域的前景應用。同時作者也對目前這一領域所面臨的困難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為下一代π-共軛高分子納米顆粒提供了設計指南。
  • 電絮凝法的原理和應用行業
    一、電絮凝技術原理 電絮凝的反應原理是使用鋁和鐵等金屬作為陽極。在直流電的作用下,陽極被腐蝕以產生Al和Fe等離子體。經過一系列水解,聚合和亞鐵氧化過程後,它發展為各種羥基。絡合物,多核羥基絡合物甚至氫氧化物會冷凝並分離廢水中的膠體雜質和懸浮雜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