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曄旻
毫無疑問,16世紀的西班牙人絕不是樂善好施的慈善主義者,他們之所以對華商表示歡迎有著非常現實的原因。西班牙人佔領面積廣大的呂宋島後很快失望地發現,當地物產貧乏,非但既不出金銀又不產香料,甚至「貧瘠到一個人也要靠施捨過日子」。一位在17世紀40年代到馬尼拉貿易的英國代理商坦陳:「如果沒有華人把他們國家的糧食帶到這裡來,這些西班牙人就會挨餓。」除了賴以為生的食物以外,中國商人帶來的其他商品也令西班牙人無法拒絕。中國商品如瓷器、茶葉、棉布,素來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特別是中國絲貨,更是令歐洲人讚嘆不絕,「從中國運來的各種絲貨,以白色最受歡迎,其白如雪,歐洲沒有一種產品能比得上中國的絲貨。」
為了將華商載運到馬尼拉的貨物轉運到自己的拉美殖民地,西班牙殖民者開闢了著名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航線。這種「大帆船」用菲律賓群島盛產的上好硬木建成。若非如此,要想實現跨越太平洋的貿易恐怕根本是不可能的——這條航線的兩端是馬尼拉與阿卡普爾科(Acapulco,在墨西哥)。每年或隔年都有一二艘大帆船(每艘約300噸)往返兩地之間。
插畫《馬尼拉大帆船》
所謂「馬尼拉大帆船」通常在每年7月從馬尼拉啟航,乘著南中國海的東南季風揚帆,駛過北回歸線後,在北緯38度和40度的地方乘西風航行。接著,船隻沿著呂宋島南部航行,穿過聖貝納迪諾海峽,繼續沿北緯30度朝東航行,直至遇到高緯度的東北風。從馬尼拉到阿卡普爾科航行很艱巨,往往需要5、6個月的時間。相比之下,返回菲律賓的航行則較順利。帆船逗留到2月或3月,先向西南方航行到北緯12度左右,再沿著同一緯度順著洋流向西航行到聖貝納迪諾海峽(航行途中有時候會在關島停留以補充給養),然後從此進入菲律賓水域,最後到達馬尼拉。全程耗時不到三個月。在世界航海史上,還沒有任何一條貿易航線能持續到如此之久(直到1815年),沒有任何一種正規航行曾經歷過如此艱難險阻:一次航行損失1/3的船員已是吉星高照,有些時候,帆船幾乎成了「幽靈之舟」。
一般來說,從馬尼拉出航的貨物通常需要準備二三個月,其數量很大,且花色品種眾多,但仍以中國絲織品為大宗,少則三四百箱,多者1000多箱。由於這個原因,「馬尼拉大帆船」也被形象地稱為「絲綢之船」。「就新西班牙(墨西哥及其附近廣大地區)的人民來說,大帆船就是中國船……作為大帆船貿易最重要商品的中國絲貨,都以它為集散地而橫渡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