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對於人類來說一直是神秘未知的,而未知也正是科幻的魅力所在。因為未知,我們可以自由地暢想將乘坐怎樣的交通工具去探索、冒險、戰鬥和發掘。一百多年歷史的科幻電影中,出現了無數充滿奇思妙想的宇宙飛船設計。每一艘飛船都承載著設計師獨一無二的冒險精神與浪漫情懷。什麼樣的飛船才具有科技感?在我們對外太空還在嚮往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我們設計的飛船能否達到抵達更深層次外太空的要求呢?縱觀人類歷史上,對於宇宙飛船的設計與研究其實是需要我們認真對待的,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有關於宇宙飛船設計的那些事情吧!
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的「發現」一號是第一個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宇宙飛船。它的實體模型長達16.46米,為了滿足長鏡頭的拍攝需要,製作組還做了一個稍小的4.572米模型。飛船內部有一臺用於產生人工重力的巨型離心機,這臺機器有30噸重,由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大型軍火、船舶與飛機製造商Vickers-Armstrongs Limited建造,耗資75萬美元。影片後半部中,太空人乘著這艘龐大的飛船飛向木星。飛船內部的設計,現在看來依舊令人驚嘆。庫布裡克對於逼真感的要求使飛船設計的工藝達到了對於細節極其考究的程度,將過去單薄平面化、執著於金屬感的外形設計打破,更加立體的造型設計成了宇宙飛船的新美學。
如何設計一艘宇宙飛船呢?可以去參考一下火星救援裡的模型,人離不開空氣,真空環境下就要求殼體抗壓,最好的辦法是設計成球體,做成球體後,同體積下,旋轉慣性也比較小,但是球體組裝麻煩,一體化送上太空太難了,只能力大磚飛,所以目前國際空間站都是拼出來的。還要考慮到人造重力,內部必須有一個一直轉動的環,來讓向心力的反作用力來幹活,球體拼裝又很難,但其實換個角度就能解決問題了,而且其實宇宙飛船太陽系裡也有主體,真正的宇宙飛船,以我們現在的基礎物理發展,能飛到木星軌道就算超級成功了,目前一時半會兒造不出來,馬斯克的星艦應該也算宇宙飛船,但大號的像科幻小說裡的,造不出來的,無工質推進器,更是跟夢一樣。
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們也希望把宇宙飛船探索外太空的任務不斷去實現和完成,早日能夠對外太空進行探索,當我們能夠踏上一片新的世界的時候,就可以利用我們的文明去了解另外一個文明,真正做到和宇宙不同體系生命的溝通與了解,其實人類的潛能是無限的,我們的科學技術也會不斷取得不同方面的進步,宇宙飛船更是可以早日實現我們在科幻電影裡所描述的先進功能,讓我們踏進更先進的文明世界,一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