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之災?想像承載人類對地球未來的憂患之思

2020-12-07 人民網黑龍江頻道

原標題:太陽之災?想像承載人類對地球未來的憂患之思

  假如受到 來自太陽的「攻擊」……

  「對太陽之災的想像,承載著人類對宇宙生態和地球未來的憂患之思。」

  近日,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航空航天局準備於2018年發射一個前往太陽系中心的探測器。這艘被最終定名為「帕克太陽探測器」(Parker Solar Probe)的飛船,目前正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進行設計和建造。一旦發射成功,它將以每秒200公裡的速度24次飛掠太陽,並經過太陽的上大氣層,與太陽表面的距離縮短到640萬公裡以內。此項探測計劃有利於收集有關太陽活動的新數據,有望對日冕物質拋射等太陽活動做出預測。

  茫茫宇宙,如果地球是人類唯一落腳點,太陽就是帶給人類光、熱和一切生命的源泉。如果說古希臘神話中的火馬拉日輦、《淮南子·精神訓》中的「日中有踆烏」是遠古人類對太陽的稚嫩想像,那麼夸父逐日、后羿射日這樣的英雄神話傳說則摻雜著先祖們對太陽的崇拜和恐懼之情。

  對於人類社會而言,太陽始終處於我們宇宙哲學體系的中心,它高高在上,驅逐黑夜,既是生命之母,又是巨大的他者。現代天文學的發展,為這些原始情感找到了更為客觀有力的證據。而科幻作品作為對現代科技的文學講述,將這些複雜的太陽原型異裝為烏託邦和惡託邦,注入了人類對宇宙生態和地球未來新的憂患之思。

(責編:張喜豔、鄒慧)

推薦閱讀

10大廉價長壽食物 竟然每天都在吃每日吃一個蘋果可以大幅降低患老年痴呆症的風險。蘋果含有的櫟精不僅具有消炎作用,還能阻止癌細胞發展。蘋果同時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能夠提高人體免疫力,改善心血管功能。【詳細】

盤點食物裡的「排毒高手」近些年來,「排毒」成為一個流行詞彙。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排毒並不是一個嚴謹的科學用語,並且至今沒人能很明確地表述這個概念。但合理的膳食可以減少體內代謝廢物和腸道發酵毒素的產生,可以提高人體的解毒功能。【詳細】

2017年商業價值人氣暴漲的明星要說目前國內最火的男明星,鹿晗一定當仁不讓,從出道開始便一路爆紅,微博平均數屢破紀錄,鹿晗的一舉一動都被萬千粉絲關注著。【詳細】

孫怡鄧倫竇驍 今年娛樂圈火速躥紅的明星身處娛樂圈,有些明星終身默默無聞,只知拍戲,有些明星卻一朝走紅,玩轉全世界,2017年火速躥紅上位的明星,他們一定是榜上有名的。【詳細】

澳背包客以酒換乘換宿 八週遊歷多國澳大利亞背包客曼尼·馬歇爾(Manny Marshall)獨自從蘇格蘭愛丁堡出發,一路上用120罐啤酒換乘換宿,成功抵達印度首都新德裡。全程5000英裡(約合8047千米),歷時八周,途徑法國、奧地利、德國、保加利亞、希臘等地。【詳細】

警察勒令毒販向雞道歉泰國清邁一名毒販日前被警方發現形跡可疑,並發現他手持的兩個盒子內藏有兩隻雞。由於兩隻雞的腹部腫脹,警員於是「破肚」,結果發現雞被毒販強迫吞下合共7個、內有1400粒冰毒的安全套。警員事後勒令毒販向兩隻雞道歉,而雞隻現時情況良好。【詳細】

相關焦點

  • 假如受到來自太陽的「攻擊」……
    「對太陽之災的想像,承載著人類對宇宙生態和地球未來的憂患之思。」 茫茫宇宙,如果地球是人類唯一落腳點,太陽就是帶給人類光、熱和一切生命的源泉。如果說古希臘神話中的火馬拉日輦、《淮南子·精神訓》中的「日中有踆烏」是遠古人類對太陽的稚嫩想像,那麼夸父逐日、后羿射日這樣的英雄神話傳說則摻雜著先祖們對太陽的崇拜和恐懼之情。 對於人類社會而言,太陽始終處於我們宇宙哲學體系的中心,它高高在上,驅逐黑夜,既是生命之母,又是巨大的他者。
  • 地球生命演化的環境之思
    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後,對於地球以及地球生命奧秘的探索,一刻也沒有停止,可惜在工業革命之前,人類對地球科學的認識還過於膚淺。長期以來,地球被賦予更多的是神話傳說與文學想像,較之其他領域的科學研究來講,人類揭開地球科學神秘面紗的步伐是遲緩的。《地球生命的歷程》這本書中,用簡介精準的文字和直觀生動的圖幅,為地球生命的起源與演化,進行了全景式的解讀。
  • 《狂蟒之災》
    感謝關注支持影片信息一:中文名:狂蟒之災外文名:Anaconda;Anakonda;Анаконда;Anaconda, le prédateur其他譯名:大蟒蛇;巨蟒;大蟒蛇:神出鬼沒;狂蟒之災:神出鬼沒;亞夏麻族類    型:動作;科幻;驚悚;恐怖;冒險製片地區:巴西;美國;秘魯導    演:路易斯·羅沙編    劇:Hans Bauer 、Jim Cash
  • 人類圖丨九大行星之太陽與地球
    再說地球。地球是與太陽相對立的一個極性。如果太陽是父親的話,那地球就是母親。太陽是陽性,地球是陰性。太陽代表的是自我實現的最高價值取向,而地球代表的是,讓這些價值得以紮根和實現的方式和方法。 如果太陽代表的是作曲家心中優美的旋律,那地球代表的就是他寫在五線譜的每個音符。
  • 《流浪地球》:地球毀滅之日,人類何去何從
    故事發生在不久後的未來,太陽在急速膨脹並且衰老,人類的科學家提出了「流浪地球」的大膽計劃,即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用2500年的時間奔往新家園。如此奇思妙想的做法,或許真有這麼一天,人類也不敢輕易去嘗試吧。
  • 太陽表面溫度超乎想像,地球也被溫暖,為何太空卻一直寒冷?
    太陽表面溫度超乎想像,地球也被溫暖,為何太空卻一直寒冷?地球生為宇宙中唯一能夠孕育生命的星球,讓很多人不得不感嘆它的偉大之處,伴隨而來的是眾人的質疑,難道僅僅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嗎?宇宙中數以萬計的星球真的沒有出現過其他生命嗎?
  • 太陽到底是氣態還是液態?科學家:太陽的形態超過人類的想像
    自從有了人類誕生,在全世界範圍內,太陽都是被人類崇拜的對象。西方的太陽神阿波羅非常出名,而東方也有后羿射日的故事。直到現在太陽依然是地球上最被人看重的清潔能源,維持地球的基本運轉。要是失去了太陽,地球就會變成黑暗的地獄,一切的生命都會滅絕。
  • 從月球上看地球,究竟有何恐怖之處?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來了解一下,在月球上看到的地球會是什麼樣子。月球所發出的光其實是它反射的太陽光,而因為月球、地球和太陽的相對位置在周期性地變化,這會造成我們在地球上所看到月球被太陽光照亮的區域也會隨之改變,所以在不同的時間段裡,我們就會看到不同的月相,如上弦月、下弦月、滿月等等(具體如下圖所示)。
  • 從數學語言看人類文化的演變——讀張奠宙論文之所思
    近日幸甚,喜與數學組同行共讀張奠宙先生之論文,每每精要之處,嘆張老師思維之凝練,感張老師求學之嚴謹,讀其文章,似吮甘醴,偶有所思,或發靈感,特記載隻字片言,憶述讀思之痕跡。讀罷張老師對x=1是否方程的解說,我認為數學其實應該需要這種討論,在這討論中數學才能更好地完善,這是對數學語言精準性地推進,促進其完善也能折射出人類文化的演變。首先,人類文化是屬於歷史的積澱,許多知識是我們大眾的共同認可。
  • 為什麼《狂蟒之災》是一部爛電影
    看到《狂蟒之災》這部電影的名字,其實我們的心都害怕有一點,我認為很多人應該害怕瘋狂的巨蟒。看完之後,小編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我們《狂蟒之災》據說是一部驚悚懸疑片,編輯認為這部電影卻沒有那麼恐怖和懸念,也沒有太多可看的。導演唐E·范特李瑞,主演克莉絲艾倫,亞力山德魯恩,丹尼米迪溫。接下來,小編帶我們去《狂蟒之災》看看這部電影有多糟糕。
  • 太陽衰亡之時,人類能否存活下來?地球會迎來怎樣的結局?
    據估計,太陽將在50億年後開始其氦燃燒的過程。一旦它開始將氦熔化成碳,它的外層就會開始膨脹,最終變成一個紅巨星。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水星和金星終將滅亡,但太陽是否吞噬地球仍有待商榷。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因為太陽的日冕傳統上比其表面更熱,我們的海洋和大氣肯定會隨著我們的地球越來越接近太陽表面而蒸發。因此,我們所知的生命將不復存在。50億年是一個難以置信的漫長時期。讓我們把它轉化成一個我們能更好理解的概念。太陽大約需要2.3億年才能完成圍繞銀河系質心(即重心)軌道一周的旅行。
  • 七情之「思」,少年的煩惱之源,父母千萬不能幫倒忙
    人類不同於百獸,是因為人類有智慧。人為什麼有智慧?是因為人類會思考。沒有反思考,人類就無法改進自身。動物捕獵時也十分兇狠、聰明,但最多只是正思考。《黃帝內經》中所說的七情之一「思」,就是本文所說的思考、思、思維等等。《黃帝內經》為什麼把「思」歸為七情之一?它不應該是人的大腦的一個功能嗎?可能因為「思」也是情緒化的,和喜怒悲恐等擁有一樣的特點。高興了,心情好了,靈感就來了。比如寫作、創作,心情舒暢了,就可能做到文「思」泉湧。
  • 太陽一旦消失,地球將會變成什麼樣子?人類可以堅持多久呢?
    那麼你有沒有想過,在未來的某一天,太陽一旦消失,地球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人類又會面臨怎樣的情況?太陽存在的特殊意義太陽作為太陽系中特殊的恆星,它所處的位置至關重要,周圍其他星體幾乎都要圍著它運轉。毫不誇張地說,太陽哪怕出現一丁點的變故,其他星體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 技術的溫度——對《智能經濟》的技術倫理之思
    它要求我們在人工智慧的參照系中重新理解和把握人的深層需求和存在本質,為人類開拓更多的自由和可能,從基於人和服務人升華為成就人。這兩層意思都是思考「技術與人文」時的應有之義。如果說,前一層意思傾向於技術的應用,那麼,後一層含義則更重視技術背後的人文向度。書中對前一方面的闡發有不少。
  • 2020庚子之災,六十年一輪迴的庚子年,怎樣平安度過?
    科學的發現或文明的遺落,那些影響人類的大事記,是否可以和黑洞一樣,被我們提前預知? 尤其當我們即將撞上2020,千世紀的第一個庚子年。 中國的民間也一直流傳著庚子預言、庚子之災、庚子輪迴的故事。
  • 大蛇2,堪比狂蟒之災的國產電影
    《大蛇2》是一部國產片,剛看宣傳海報的時候就感覺是小時候看到電影《狂蟒之災》,看完之後發現這部電影比狂蟒之災更有意思,算是一部特效做得不錯的小成本影片。故事講述的是一艘遊輪不小心偏離航向,最後流落到蛇島上淪落為大蛇儲備糧的故事。
  • 50億年後太陽滅亡前,人類文明能達到什麼程度?科學家給出參考
    我們希望能夠永遠存在於地球之上,畢竟誰也不想遭遇毀滅之災。但是,實際的情況,並不像想像中那麼樂觀。即使我們地球內部不出現問題(如戰爭等),也不遭遇外部的威脅(如小行星撞擊地球等),留給地球的時間其實也是有限的。因為世間萬物都需要依靠太陽光照滋養,如果太陽滅亡了,意味著世間萬物也將不復存在。問題是,如此碩大的太陽,會有毀滅的一天嗎?
  • 你認為人類能夠登陸太陽嗎?為什麼?
    看到這個問題突然想到一個笑話,某領導演講時激情澎湃,說人類不但要登錄月球,也要登陸太陽。下面的一個員工質疑:太陽溫度至少幾千度如何登陸?領導靈機一動:我們可以晚上登陸太陽! 當然,這只是個玩笑話!
  • 幾個地球能承載人類的生態足跡
    牛先生見解獨到、深入淺出的演講,把「為什麼要走低碳經濟與世界城市建設之路」這一專業性很強的話題,具象為幾個地球能承載人類的「生態足跡」的生動闡釋。日前,他接受了《思想者》的採訪。    支撐人類發展需要幾個地球     問:牛先生,您在演講中有一個觀點:如果還按照傳統的辦法攫取、使用地球資源,那就需要3或4個地球支撐人類發展。科學家們有沒有具體數字來證明人類高碳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造成的危害?
  • 太陽「發脾氣」,如果「卡林頓事件」再次出現,人類應該如何自保
    隨著我們對太陽系和太陽的不斷研究,科學家發現卡林頓事件就是一次太陽風暴,只不過這次風暴非常強烈,時間很短,所以對地球的衝擊也比較大。據估計,卡林頓事件中太陽耀斑釋放出的能量約等於太陽平時20分鐘左右釋放能量的總和。好在17世紀的地球處於蒸汽機時代,沒有太多的依賴電器、電子和衛星系統,否則後果真是不敢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