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不同於百獸,是因為人類有智慧。人為什麼有智慧?是因為人類會思考。
偉大的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愛思考。
老子、孔子、亞里斯多德、愛因斯坦等等哪一個不愛思考?比爾·蓋茨、李嘉誠、馬雲,哪一個又會是思想小白!
普通人為什麼不能偉大,是因為不愛思考、不會思考。
人們是想思考什麼就思考什麼,想怎麼思考就怎麼思考的嗎?
普通人沒有機會做深入思考,是因為不讀書,所以成不了偉大。偉大就是解決了別人都解決不了的難題。沒有思考、思考方向錯了能解決難題嗎?
讀書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
正思考與反思考,舉一反三是思考入門的標誌。會思考也是人精神成年的標誌。理論結合實際是思考成熟的標誌。
邏輯思維本質上也是形象思維,它是一個個形象思維的疊加。形象思維是發展邏輯思維的基礎,形象思維好,邏輯思維才可能好。兒童教育應該從形象化思考開始。
沒有正思考,一切現代化的東西都不會出現,例如飛機、潛艇、飛船等。沒有反思考,人類就無法改進自身。動物捕獵時也十分兇狠、聰明,但最多只是正思考。
怎麼樣才能知道自己是在做思考呢?人類的思考水平是怎麼進步提高的呢?
讀書就是思考,讀書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
毛澤東為什麼讀一部書都要讀很多遍?是因為他沒有智慧嗎?讀不懂嗎?
實際情況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一遍了解,一遍熟悉,一遍正思考,一遍反思考,一遍形象思考,一遍邏輯思考,一遍結合實際思考。普通人只讀一遍,這就叫淺嘗輒止。也許這就是讀書的奧秘,也是思考的奧秘。
《黃帝內經》中說,人有七情,分為:喜怒憂思悲恐驚。《黃帝內經》中所說的七情之一「思」,就是本文所說的思考、思、思維等等。
《黃帝內經》為什麼把「思」歸為七情之一?它不應該是人的大腦的一個功能嗎?
可能因為「思」也是情緒化的,和喜怒悲恐等擁有一樣的特點。高興了,心情好了,靈感就來了。比如寫作、創作,心情舒暢了,就可能做到文「思」泉湧。還有詩仙李白,據說他喝醉酒時寫的詩,比醒著時寫的還要好。
少年人有點思念的東西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父母幫孩子什麼都準備好了,他還能有什麼念想!這無形中就扼殺了他們思考的能力。
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為什麼呢?可能是因為:窮人家的孩子得不到的多,「思」萌發的就早一些。富人家的孩子總啃老,是因為他們得不到的少,「思」就會比較晚熟,甚至一直成熟不了,一直像長不大的孩子,兩代人都痛苦。
少年多煩惱,這是天道使之然。如果父母總是幫助解決,就真的幫錯了。煩惱、憂思是少年成長的必經階段,沒有這個過程,怎麼能指望他們一夜之間就長成大人、獨當一面呢。
七情之「思」,雖是少年的煩惱之源,卻也是人成長的必經磨鍊,父母千萬不能總是幫倒忙。
常言道:「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說的就是後三國時期,吳國呂蒙經孫權勸學而變強的故事。他的成長也絕不是在三天之內積累起來的。前面必定還有無數日夜的寒窗苦讀、苦思,只是外人看不到而已。
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一個人的思想、成長、認識,甚至智慧也是在一件件小事的憂思煩惱中慢慢積累起來的。父母替他們遮擋了全部的風風雨雨,也等於擋住了他們成長為參天大樹的機會。
你認為呢?是不是這個理?
一件精美玉器的最終呈現,需要經過很多道工序才能實現。遮擋住風雨,就猶如省略了很多道工序。本該精美的也會變得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