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獸電影是核時代不同尋常但也更為有趣的副產品之一。在核時代,幾乎所有電影中的生物都可以龐大得足以破壞大城市。出於對輻射的恐懼,觀眾們似乎也接受了這一點。
這些變異的怪物代表了西方觀眾最可怕的噩夢——核浩劫和世界末日的威脅。同時,這些怪物也為他們帶來慰藉,給他們提供了一個發洩恐懼的出口,再加上當時電影中的怪物和特效非常誇張做作,以至於世界末日大決戰似乎也沒有那麼恐怖了。
在《金剛》之後、《大白鯊》之前,所有那些在原子時代的背景下蓬勃發展的怪獸電影嚴格意義上講都是B級電影,例如1955年的經典電影《狼蛛》,其主角是一隻形似外星飛船一般的巨型蜘蛛。
但是隨著史蒂芬·史匹柏的《大白鯊》宣告著第一部暑期大片的到來,憑藉其明星主演的影響力、更為精彩的角色發展、更大的預算特效和更令人信服的對話,一舉將B級片升級為A級製作。
換句話說,像《大白鯊》這樣的電影,即使撇開其中的怪獸,仍然會有其他吸引人的亮點。我這麼說是因為《小魔煞》也是這樣的一部電影,而且實際上也是由史匹柏製作的。
《小魔煞》並不僅僅是製造廉價的刺激。它是一部典型的由情節主導的怪獸電影,主線故事講述一個家庭從城市搬到鄉村適應新生活,隨著我們逐漸了解這家人,很快就會喜歡上了他們。
傑夫·丹尼爾斯飾演來自舊金山的詹寧斯醫生,他舉家來到一個小鎮,鎮上唯一的醫生(亨利·瓊斯飾)原本打算退休,將業務移交給他。誰知老醫生突然改變主意,詹寧斯醫生和他的妻子莫莉(哈利·簡·科扎克飾)一時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他們已經在當地買了一座舊農舍,而且她也辭掉了她那份利潤豐厚的公關工作。
一位鄰居(瑪麗·卡弗飾)非常喜歡詹寧斯一家,而對那位人人尊敬的老醫生毫無好感,於是她為這位新醫生舉辦了一場交際聚會。但是,再多的社交活動也無法彌補這個事實——新醫生接觸過的幾位病人碰巧都死了,以至於大家送了他一個綽號「死亡醫生」。
《小魔煞》(英文片名Arachnophobia直譯為「蜘蛛恐懼症」)延續了50年代怪獸電影的傳統,確實出現了變異的蜘蛛,但它們的體型並沒有被過於誇大。影片的開頭是一個著名的蜘蛛專家帶著攝影師和工作人員深入委內瑞拉一處與世隔絕的峽谷,希望在那裡發現新的蜘蛛物種。
他確實如願以償了,不過那些看起來像狼蛛一樣的新型超級蜘蛛更有攻擊性,毒性更強,跳躍能力極強,而且其中一隻搭便車回到了加州。這隻蜘蛛在當地找到了配偶,很快,蜘蛛大軍就變得和希區柯克電影中的鳥兒一樣來勢洶洶殺人為樂。
隨著詹寧斯一家人在當地定居下來,詹寧斯醫生對一系列神秘死亡事件展開調查,在此過程中,斯圖爾特·潘金飾演的警長和約翰·古德曼扮演的滅蟲員則為我們提供了喜劇笑料。
這部怪獸電影之所以能如此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導演弗蘭克·馬歇爾對角色發展的堅持。與此同時,他也很清楚如何使用恐怖驚悚片中必不可少的「假警報」伎倆。雖然這樣的場景在怪獸電影中往往很容易一眼就被看穿,但在《小魔煞》中卻處理得非常真實。
也許是因為劇中的人物更為可信,或者是因為馬歇爾刻意避免使用不祥的音樂或吵鬧的音效來製造緊張感,《小魔煞》中的緊張時刻來得更為自然。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小魔煞》會在1991年的土星獎上獲得了最佳恐怖電影和最佳男演員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