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恐龍在65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可是也許你還不知道,恐龍生存的歷史比人類迄今為止的全部歷史要長100多倍!現在談起恐龍滅絕的原因,我們認為有可能是氣候變化、火山大噴發或者隕星撞擊地球導致的。
歸根結底,恐龍滅絕的根源無非是恐龍沒有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無論這種變化是突發的或者逐步的。
毫無疑問,不願意做出改變,即使是聰明如我們的人類,遇到諸如超級病菌、致命病毒、隕石撞擊、世界大戰……都可能重蹈恐龍滅絕的覆轍。
作為個體也是一樣,當我們看到以前不如你的某某某現在居然過得比你好?!除了妒忌悔恨。我們更應該想到的是:
明知道自己過得不好,我們為什麼還是不願意改變現狀?
比如,明明知道重要工作報告的due day快到了,卻遲遲不願意儘快著手對應。而是一拖再拖,最終在deadline前草草完成。最後報告被領導勉強接受或者嫌棄一番。其實,我們早該料到這樣的結果,可是卻沒有提前改變自己的行動方式。
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對於變革,在內心深處存在巨大的恐懼感。當你想起任務有難度、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時,就會產生灰心喪氣的情緒,索性做一頭鴕鳥,把頭插進沙子裡,去做不重要的事情去了。長此以來,對於改變的恐懼感讓人潛移默化地避而不談,逃避現實,感到絕望。
那麼,怎麼樣才能下定決心,做出改變呢?
在《第五項修煉》裡的一個故事,深深感動了我。
一個在世界銀行工作的牙買加人,名叫弗雷德。他被診斷出得了癌症,複查了幾次結果仍然一樣。他不得不接受現實——他只剩下幾個月的時間了。他曾一直想做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於是開始做這方面的項目。他放棄了一切不必要和無關緊要的活動,比如和母親吵架,生不遵守交規的人的氣。他說,「沒必要惱怒,也沒有時間在這些事上浪費精力了!」
後來,一位女士走進了他的生活並開始了一段美麗的戀情。她讓弗雷德再找不同的專家診斷病情,結果專家很快電話通知他,他患了一種可以治癒的罕見病。弗雷德說:「接到這個電話時,我像一個孩子一樣號啕大哭起來——我害怕我的生活會回到過去的老樣子。」
弗雷德生活的轉變靠的是震撼和打擊。也許,我們所有人都一樣,記住,我們會在不遠的將來老去!儘管去做出改變,做那種真正有意義的、可以改變你生活質量事情,做那些朝著你人生目標邁進的事情。
真正有效的變革,恐怕只在人心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