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記憶,在和不在的差別或許就不那麼重要。」德國作家、藝術家尤迪特·沙朗斯基如是說。
通過書寫,沙朗斯基試圖讓某些事物活下去。在新作《逝物錄》中,她用12個華麗的故事保存了12件我們早已忘記甚或從不知道的事物。在當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她的作品就像洶湧波濤上方的燈塔,照亮了一切我們輕易失去的東西。
本期,我們將《逝物錄》中的12種逝物一一呈現。這些物品,橫跨藝術、動物、建築、宗教、文學、電影,貫穿古今;這些圖片,來自奧地利維也納阿爾貝蒂娜博物館、德國聯邦檔案館等權威機構。願這些陌異的逝物,讓過往的前現、遺忘的還魂、喑啞的說話、被錯過的得到悼念。
關於《逝物錄》的作者
尤迪特·沙朗斯基(Judith Schalansky),德國作家、藝術家。作品包括《島嶼書》《長頸鹿的脖子》《逝物錄》。其中《島嶼書》憑其出色的文字和設計,於2010年德國萊比錫書展獲得「世界最美圖書獎」金獎。
圖阿那基
*該環礁坐落在拉羅湯加島以南約200海裡,曼加伊亞島西南約100海裡。圖阿納基島可能在1842/1843年換年前後的一次海震中沉沒,因為1843年6月傳教士們就再也無法定位該島。1875年此環礁才從所有地圖上抹去。
世界只為已知者哀悼,
卻不知曉,隨那座微型小島失去了什麼,
雖然這塵世球體把那塊消逝的斑點
稱為它的肚臍,
縱使連接它們的不是貿易和戰爭的結實
船纜,
而是無比精美的夢之紗。
裏海虎
*不到一萬年前,西伯利亞虎和裏海虎因生存空間隔離而分裂為兩個亞種。直接獵捕、棲地消失、最重要的獵物減少,是裏海虎滅絕的原因。1954年,最後一頭樣本被射殺於土庫曼斯坦與伊朗交界處科佩特山區的蘇姆巴河附近。
真相向來無法否認:
自然不可戰勝,野性永不馴服。
巨獸的每一次呼吸都讓人想起古老的恐懼
和危機四伏的禍患——
她的速死也就刻不容緩,
就像戰爭獲捷後要立刻獻祭謝神。
居裡克的獨角獸
*主要因真空實驗舉世聞名的物理學家奧託·馮·居裡克,首次從一批出土孤品中復原出一具動物骨架。1672年,在他的《新馬格德堡實驗》中,居裡克提到1663年於奎德林堡附近澤威肯山中出土的「獨角獸骨骼」,可事實上,他既沒有發現那些骨骼,更不可能復原過它們。那批可疑的骨骼曾被保存於奎德林堡庵堡內,直至人們將其一塊塊交入欲購者手中。
物種談不上森羅萬象
現實的自然比虛構更多了幾分古怪。
所有怪物出沒的故事無非證明著
陰魂不散的敘事模式和母題的堅韌不拔。
薩切蒂別墅
*受朱利奧和馬爾切洛·薩切蒂兄弟委託、建造於1628-1648年間的薩切蒂別墅是建築大師皮埃羅特·達·科爾託納最重要的早期作品。17世紀末,宮宅已現頹勢。18世紀中期,兩座翼樓坍塌;建築廢墟最終於1861年被拆。
他們崇拜廢墟,就像崇拜聖髑,祈盼其
復活,
迷醉於消逝的、不知饜足的輝煌。
眼睛看見,大腦補充:
殘垣斷壁變成建築,死者的功業栩栩如生,
比當年所為更雄壯、更完美。
藍衣男孩
*弗裡德裡希·威廉·茂瑙的電影處女作拍攝於1919年2月,故事最重要的道具是一幅畫,它模仿了託馬斯·庚斯博羅的《藍衣男孩》。這部無聲電影的首映至今無法證實。因為當時的評論家無人提過它,很可能它從未被當作正片播放。人們認為它下落不明。該片35個片段的硝酸膠片被染成五種不同顏色,現存於柏林的德國電影資料館。
所有還在的輪廓,
都會模糊掉,
漸漸消失。
薩福的愛之詩
*薩福的詩誕生於希臘古風時期,約公元前600年,在愛琴海東部的萊斯博斯島上以某種可演奏的形式被記錄下來,然而,音樂和曲譜已淡然無存。
省略符在歌聲消逝、詞語闕如、
莎草卷破碎朽爛處出場,
先伶仃散現,後成雙成對,
很快成為一種隱隱約約的三節拍模式——
寂靜之聲的樂譜。
馮·貝爾宮
*古老的馮·貝爾家族因其紋章形態亦被稱作「天鵝頸之家」,該家族的古茨科系自14世紀起就在波莫瑞的格賴夫斯瓦爾德附近擁有布斯多夫的大部分土地。1945年5月8日,主宅失火。當地居民利用燒毀建築的磚瓦建造了新農舍。
我們沒有古物,沒有遺產。
只有我們住的老房子,
每晚都聽得見屋架上的鼬。
摩尼七經
*關於摩尼教的沒落鮮有記載,古代及中世紀的所有文獻均已被毀,各地的信仰活動和信徒均遭受打壓或迫害。直至1902年,才在中亞綠洲吐魯番出土了保存不佳的摩尼原稿殘片。1929年在埃及綠洲法雍附近發現的科普特語摩尼教藏書,大部分進入了柏林的博物館。部分手稿,包括一卷摩尼書簡,在「二戰」後運往蘇聯的過程中再次散失。
宇宙在生長、擴張,
把星系彼此推開,就好像
在種種理論試圖抓住它之前,
就逃之夭夭。
格賴夫斯瓦爾德港
*1810至1820間,卡斯帕·大衛·弗裡德裡希畫過他出生的城市格賴夫斯瓦爾德,帆檣林立的港口擠滿小貨船、雙桅船、快艇等帆船。自1909年起,這幅94釐米高、74釐米寬的油畫歸漢堡藝術館所有。1931年,它被展出於慕尼黑玻璃宮,6月6日玻璃宮失火,3000多幅畫作被毀,包括特展的全部展品。
因為發生在另一岸,
一切都顯得那麼遠。
人群也是,
儘管我們只被一條溝隔開。
林中的百科全書
*50歲時,伯爾尼的瑞士聯邦經濟事務部貿易部秘書阿曼德·舒爾特斯,決定在提挈諾州開始人生的全新階段。此後,他的生活中心變成了一片逐漸被改造為百科全書的慄樹叢,他把上千塊寫有人類知識的牌子按主題置入林中。1972年9月2日夜,他在花園中摔倒,因衰竭和凍傷死去。1973年7月,繼承者找人清理了這棟每個角落都堆滿書籍、紙張和家具的房子,房內所有物品幾乎都被燒掉或當作垃圾運走。只有寥寥幾塊知識牌與九部自製書倖存。
人們來此閱讀字碑,
可他們讀得不對,
因為他們閱讀,
只為刺激精神、刺激感覺。
共和國宮
*這座在海因茨·格拉馮德爾的領導下、由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建築學院集體設計的代表性建築,被修造在所謂的「馬克思—恩格斯廣場」上,所在地為炸毀於1950年的柏林城市宮舊址 。在32個月的修造期後,1976年4月23日,共和國宮作為「人民大樓」 落成。2006年6月,建築終於被夷為平地 。基本結構所用的瑞典鋼材被融化,出售給杜拜建造哈利法塔以及在汽車工業中繼續 用於發動機製造。
誰曾像我這樣經歷過歷史的斷裂,
經歷過勝利者的偶像破壞、紀念碑拆除,
就不難辨認出,未來的景象無異於未來的
過去。
基瑙的月面學
*蘇爾的牧師和業餘天文學者戈特弗裡德·阿道夫·基瑙把生命裡的三十多年獻給了月面學。他的地形圖因謹慎詳細而在同時代的月亮研究者中廣受讚譽。關於基瑙的觀測,只有少量文獻存世。他的月面學文章只有兩篇發表於大眾天文學雜誌《天狼星》,「二戰」期間它們可能在雜誌的圖片庫中被燒毀。
月亮好似依然疼痛的幻肢,
提醒我們想起的無非只是
曾失卻的完美、
是出世那無法測度的創傷。
無物永恆,卻總有一些更久長。教堂和廟宇勝過宮殿,文字則能跨越最久遠的時空。沙朗斯基說,「人們可以憑書寫和閱讀挑選祖先,相對於常規的生物傳承確立第二條精神上的遺傳線」。書籍作為儲存與傳遞記憶的古老載體,在一切皆可「雲存儲」的今日,反而更顯珍貴和雋永。
如果不是沙朗斯基在《逝物錄》中的記錄,或許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這12件事物曾經在地球上存在過。通過文字與圖像的迷人編織,沙朗斯基在書中建構起虛實之間的詩意,聆聽「逝物」留下的回聲,重新審視人類文明的得與失。
關於《逝物錄》,你或許還想了解:
因為記得,所以活著 | 德國最受矚目女作家尤迪特·沙朗斯基新作《逝物錄》中文版問世
《逝物錄》
[德]尤迪特·沙朗斯基 著 陳早 譯
中信出版·大方
202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