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鴦鴨又被稱為「洋鴨」或「火雞鴨」以及「番鴨」,它是世界上最優良的大型廋肉鴨。鴛鴦鴨屬水陸兩棲禽類,可旱養、圈養、牧養等。善飛翔,雜食性,水生植物、野草、菜葉、無毒樹葉及各種昆蟲都是其食物,是節糧、低耗、高產的藥肉兼用型珍禽新品種,它具有成活率高、生長快、耐高溫、抗嚴寒、抗病力特強。一直以來都很受養殖戶們的喜愛。那麼鴛鴦鴨都有哪些生長習性呢?又要怎麼養呢?接下去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鴛鴦鴨的體型:
鴛鴦鴨體形前尖後窄,呈長橢圓形,頭大、頸短、嘴甲短而狹,喙內鋸 齒發達,胸部平坦,寬闊,尾部瘦長,喙的基部和眼圈周圍有紅色肉瘤。公鴛鴦鴨較母鴛鴦鴨體大。鴛鴦鴨的趾爪很鋒利,特別是公鴛鴦鴨的趾爪尖而硬,因此在斷喙的同時要進行斷爪(也用斷喙器)。斷爪可防止鴛鴦鴨互相追逐、打鬥和交配時踩踏抓傷,保持酮體外表美觀,還可防止捉鴛鴦鴨時鴛鴦爪傷人,便於飼養操作。
二、鴛鴦鴨的生長習性:
1、喜水性:鴛鴦屬於水禽。餵食、玩耍和交配可以在水裡或陸地上進行。經過調查,陸鴨的交配頻率高於水 鴨,因此陸鴨的化肥率高於水鴨。遊泳和水浴可以保持羽毛整潔,幫助熱量釋放,促進新陳代謝和保持健康,但不喜歡在水中呆很長時間。
2、合群性:鴛鴦鴨具有較強的放牧特性。只要它們有適宜的飼養場所和條件,它們就能在飼養和繁殖方面很好地生活在一起。性情溫和,不怕人,能容忍粗暴的餵食,善於覓食,可成群地飼養或圈養。
3、耐寒性:鴛鴦鴨對氣候環境的適應性強,耐寒不耐熱。只要飼養條件較好,冬春季節溫度較低時,並不影響產蛋和增重。對炎熱氣候適應性較差,往往在夏秋季節休產換羽。
4、雜食性:鴛鴦的嗅覺和味覺不發達,對飼料和香味的要求不高。它可以吞下粗大的食物球,並將它們儲存在食道的擴大部分。它具有較高的肌內壓力,經常保留砂礫,並能很好地研磨食物。因此,肉鴨食量較大,並且具有廣泛的飼養習慣,並且能夠廣泛地食用動植物飼料。
三、雛鴛鴦鴨的管理
1、雛鴨的分群 雛鴨出殼後應根據出殼時間、體質強弱、體重大小合理分群,使強雛、弱雛分開飼養,鴨群以200~300隻為宜。在8日齡、15日齡還要根據強弱分群,提高鴨群的整齊度。
2、飲水與開食 先飲水後開食,雛鴨出殼12小時左右可將其放在1cm深的溫水盆中讓其自由吮吸、洗毛。飲水後1小時即可餵食,可選用碎玉米粒或顆粒料撒在深色塑料布上,讓其自由採食,水盆放置在料布旁邊,便於隨時飲水或洗口腔,隨著雛鴨長大,把水盆和料糟距離拉開可節約飼料。
3、 少餵多餐逐步過渡到定時定餐 初生雛鴨應少餵勤添,避免一次餵料量過大,要使其始終保持旺盛食慾。對於弱雛要耐心引誘它去採食,3天以後,改用食槽飼喂,6日齡採用定時餵食,日餵6~8次。
4、 搞好清潔衛生,保持圈舍乾燥 育雛期內必須做好圈舍的清潔衛生工作,及時清掃積糞,定期消毒,避免外來人員進入鴨舍,做好傳染病的預防工作。
四、鴛鴦鴨育成期的飼養管理 從6周齡至18周齡為鴛鴦鴨的育成期,此階段鴛鴦鴨生長發育迅速,對營養需求高,食慾旺盛,採食量大。育成期的特點是,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較強,比較容易管理。其飼養管理要點如下:
五、過渡期的飼養 從雛鴨舍轉入育成舍前3~5天,將雛鴨料逐漸調換成中雛料,使鴨子慢慢適應新的飼料。鴨舍一般不加溫,但在冬季室內外溫差較大,會引起感冒或其他疾病,應在開始幾天適當增溫。轉群前必須空腹方可轉舍。
六、日常管理 保持圈內清潔乾燥,注意防風、防雨,夏天運動場要有遮蔭棚。 密度適當,以10~15隻/平方米為宜,隨著鴨齡增大,要不斷調整密度使圈內經常保持空氣新鮮。
七、後期催肥 鴛鴦鴨在出售前兩周開始集中育肥,將鴨群轉入光線較暗、空氣流通的棚舍內,適當限制鴨群活動。餵以高能飼料或粉碎的玉米粒,任其自由採食,當大部分個體膘肥肉滿時,即可及時出售。
八、鴛鴦鴨的疾病防治 制定綜合性防制措施,對圈舍用具,定期清掃、消毒,保持圈舍的清潔、乾燥、衛生。
以上就是有關養殖鴛鴦鴨的技術知識介紹。鴛鴦鴨既可以旱養、圈養也可以牧養等等,它適應於全國各地飼養。鴛鴦鴨的市場前景很好,養殖的經濟效益也很高,是很多想要養殖鴨子的養殖戶們選擇的一個比較適合的優良鴨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