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頭鴨、鴛鴦鴨、野鴨你知道它們的特徵嗎?一起來了解一下
1、綠頭鴨屬遊禽,大型鴨類。體長47-62釐米,體重大約1千克,外形大小和家鴨相似。雄鳥嘴黃綠色,腳橙黃色,頭和頸輝綠色,頸部有一明顯的白色領環。上體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黑色,兩對中央尾羽亦為黑色,且向上捲曲成鉤狀;外側尾羽白色。胸慄色。翅、兩脅和腹灰白色,具紫藍色翼鏡,翼鏡上下緣具寬的白邊,飛行時極醒目。雌鴨嘴黑褐色,嘴端暗棕黃色,腳橙黃色和具有的紫藍色翼鏡及翼鏡前後緣寬闊的白邊等特徵。
通常棲息於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動於江河、湖泊、水庫、海灣和沿海灘涂鹽場等水域。鴨腳趾間有蹼,但很少潛水,遊泳時尾露出水面,善於在水中覓食、戲水和求偶交配。喜歡乾淨,常在水中和陸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覺或休息時互相照看。以植物為主食,也吃無脊椎動物和甲殼動物。分布於歐洲、亞洲和美洲北部溫帶水域。越冬在歐洲、亞洲南部、北非和中美洲一帶。
2、鴛鴦鴨又名法國番鴨,是世界上最優良的大型廋肉鴨,原產於南美洲,是旱禽野鴨與中國健鴨進行基因培育而成。該鴨體型扁寬、前後較窄、呈紡錘形、站立時體軀與地面平行,啄短耳濡目染窄、啄基部和頭部兩側有紅色皮瘤,形似鴛鴦。 鴛鴦鴨屬雜食性、水生植物、野草、菜葉、無毒樹葉及各種昆蟲都是其食物,是節糧、低耗、高產的藥肉兼用型珍禽新品種,它具有成活率高、生長快、耐高溫、抗嚴寒、抗病力特強。適應於全國各地飼養。此鴨最大的優點是具有野味,瘦肉率高,瘦肉集中與腿部、胸部、便於分割、烹調,無鴨睲味、蛋白質、胺基酸含量較其它鴨高,同時具有較高的肉用價值。
鴛鴦鴨屬水路兩棲禽類,可旱養、圈養、牧養等。善飛翔,雜食性,水生植物、野草、菜葉、無毒樹葉及各種昆蟲都是其食物,是節糧、低耗、高產的藥肉兼用型珍禽新品種,它具有成活率高、生長快、耐高溫、抗嚴寒、抗病力特強。適應於全國各地飼養。
3、野鴨是水鳥的典型代表,野鴨是綠頭鴨在北半球的俗名。野鴨屬鳥綱、雁形目、鴨科;其數量非常多,是多種野生鴨類的通俗名稱,有十餘個種類。野鴨能進行長途的遷徙飛行,最高的飛行速度能達到時速110公裡。雌野鴨體型較小,體長50~56釐米,體重約1千克;雛野鴨全身為黑灰色絨羽,臉、肩、背和腹有淡黃色絨羽相間,喙和腳灰色,趾爪黃色。
狹義的野鴨係指綠頭鴨,別名為大綠頭、大紅腿鴨、大麻鴨等,是最常見的大型野鴨、也是除番鴨以外的所有家鴨的祖先,是開展人工馴養的主要對象。野鴨喜群居,三五成群,多則十幾二十幾隻一群。野鴨喜歡戲水,怕驚嚇,常在小溪邊、水流邊戲耍,尋找食物,喜蹲於岸邊,飛行較少。野鴨一般春季產蛋多,在岸邊的深草叢中築一圓形巢穴,多數隔一天產一個蛋,如果不受外界影響,即將蛋產於一處。如遇人為或其他破壞則移到新築巢穴再產蛋。根據觀察結果可收集野鴨蛋進行人工孵化,進行野鴨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