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兩天的文章《「敏捷團隊+傳統部門」能擺脫官僚習氣 博世也走過這樣一條路》、《3M和SAP敢於大規模變革 源於他們都建立了敏捷小分隊》中,我們知道了敏捷團隊生產率更高、士氣更高、產品交付速度更快、質量更好、風險更低,然而很多企業想走捷徑,卻適得其反。領導者應當先啟動一批敏捷團隊,收集這些團隊創造的價值數據和所遇障礙,決定是否繼續變革,以及變革的時間和方式。其實,在建立敏捷團隊之後,協調其與傳統架構部門之間的合作同樣重要,本文將從四個領域進行闡釋。
------------
增加敏捷團隊的數量是提高業務整體敏捷度的重要步驟。但這些團隊和機構其餘部門之間的互動也同樣重要。
即便最先進的敏捷企業,例如亞馬遜、Spotify、谷歌、Netflix、博世、薩博、SAP、Salesforce、拳頭公司(RiotGames)、特斯拉以及SpaceX等,都是既有敏捷團隊,也有傳統構架部門。為了確保官僚部門不給敏捷團隊的工作造成障礙,不妨礙敏捷團隊的創新成果商業化,這些企業一直在以下四個領域不斷推進更深入的變革。
如果敏捷團隊的數量不多,可以「寄居」在傳統層級結構之中。部門間的衝突可以通過個人交流或變通的方法解決。但當公司推出數百個敏捷團隊時,寄居就行不通了。敏捷團隊在各方面以勢不可擋的速度推進工作,而傳統部門則誓死捍衛現狀。面對任何變革,懷疑論者都能製造出攻擊敏捷的抗體,包括拒絕配合敏捷團隊時間表(「抱歉,我們沒法按你說的6個月就完成這個軟體模塊」),或者在需要新式解決方案的大機遇面前,拒不撥款。
因此,領導團隊如果希望規模化敏捷,就要逐步在機構中滲透敏捷價值觀和原則,不轉型的部門也要參與。這也是為什麼博世領導層決定創建新領導力原則,並在全公司實施:他們希望每位員工都能意識到變革正在發生,敏捷將成為企業文化的核心。
在全公司推行敏捷,需要模塊化和無縫整合工作流。例如,亞馬遜公司每日能部署上千個軟體,因為其IT構架的設計就是為了幫助開發人員在不損害公司複雜系統的情況下,快速、高頻地發布內容。但在很多大型公司,無論開發人員編程速度多快,每日或每周部署的軟體數量也有限,這是由其架構決定的。
豐田公司首創了應用在產品研發的模塊法,特斯拉公司在此基礎上精心設計了汽車不同組件間的接口,以便各模塊獨立創新。因此,保險槓團隊可以隨意改動,只要和其他部件的接口保持穩定即可。為了實時回應顧客反饋,特斯拉還拋棄了傳統的年度發布周期。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表示,為了改進Model S的製造和性能,公司每周會完成約20項工程改動。改動包括新電池組、更新版本的安全及自動駕駛硬體、自動調節方向盤及座椅讓駕駛員進出更方便的軟體等。
在大多數先進的敏捷企業中,創新產品和流程架構為了進一步敏捷化,需要掃除組織中最棘手的障礙。美國拳頭公司研發出廣為人知的多人在線競技類遊戲《英雄聯盟》,該公司重新設計了敏捷團隊和傳統支持-控制部門(包括設備部門、財務部門和人力資源部門)之間的關係。
該計劃的產品負責人布蘭東·熊(Brandon Hsiung)說,過程包括兩個關鍵步驟:
第一,轉變這些部門對顧客的定義。「它們的顧客並非部門經理,也不是CEO和董事會,」他解釋說,「他們的顧客是服務的研發團隊,而這些團隊最終服務的是我們的用戶。」公司設立了淨推薦調查,搜集反饋,調查這些顧客是否會向他人推薦某些部門,並清楚表明,如果顧客不滿意,以後可能外包這部分工作。「我們都不想走到那一步,但公司必須確保所有部門都擁有在自由市場競爭的頂級能力。」熊說。
第二,拳頭公司還改造了公司職能部門和敏捷團隊的互動方式。職能部門的一些員工被安插在敏捷團隊中,或者分出一部分人員專門處理敏捷團隊的要求。還有一些部門,在和敏捷團隊溝通並劃清界限後,基本上很少有正式交集。熊說,「沒有相關性的部門,例如不動產和培訓及研發部可能會公布自己的工作方式、指導原則及規則,然後申明『這是我們的方針,只要你不違反,隨便做什麼都行,只要為用戶好,都可以嘗試』。」
成功實現敏捷規模化的企業,支持部門的組織結構圖和日常運營和過去沒有太大變化,可能管理層級減少了,管理幅度擴大了,因為主管懂得信任和賦權手下。更大的變化是職能部門的工作方式。職能部門的工作優先項往往和企業戰略更加一致。如果一家公司的主要任務是提高顧客的移動體驗,這件事就不可能排在財務經費表或人力資源招聘方案的第15項。法務等部門可能需要緩衡容量,應對來自高優先級敏捷團隊的緊急要求。
假以時日,傳統層級結構的日常運營部門,也很可能發展出更敏捷的思維方式。財務部門當然還是負責管理預算,但它們不需要總是質疑敏捷項目負責人的決定。「我們的CFO一直在下放權力給敏捷團隊,」拳頭公司研發管理負責人艾哈麥德·西德基(Ahmed Sidky)說,「他會說,『我的工作不是管理整個公司的財務,這是你作為團隊領導的工作。我只是你的顧問。』在日常工作中,財務部門的合伙人會加入具體團隊。他們並不掌控每個團隊的計劃,更像是財務導師,提出尖銳問題,提供深度的專業知識。最終做決定的是團隊領導者,站在拳頭公司所有用戶的角度,為他們做出最好選擇。」
一些企業和個人也許很難接受這种放權,實踐難度也太大。減少控制總是令人不安,直到你嘗試並發現大家的情緒有所改善,成功率也高了三倍。貝恩近期調研了近1300名全球高管,這一說法獲得了最多人的贊成。 「今天的商業領袖必須學會信任和賦權,而不是管理和控制員工。」(這一項只有5%不同意。)
成功敏捷化的企業需要招賢納士的系統,並激勵人才不斷推動團隊進步。如果你不善待明星員工,他們會忽然被性感的初創企業挖走。還需要釋放出更多普通員工被浪費的潛力,構建共同為結果負責的敬業心和信任感。如果不改變HR流程,無法做到這些。例如,在選擇人才時,企業不應只看重專業能力。現在公司需要既有專業能力,又熱愛協同工作的人。在評估員工時,企業也不能只審查他/她是否完成個人目標,而要審查員工在敏捷團隊中的表現,並參考同事評價。
年度績效評估一般變為由系統幾周或幾個月提供一次反饋和指導。培訓和指導項目,有利於員工獲得定製化的跨職能技能發展。在自治團隊和簡化的層級結構中,頭銜變得不那麼重要了,相對也會比較穩定。職業通道要體現出產品負責人,即制定願景並對敏捷團隊結果負責的人,可以如何獲得個人發展、拓展影響力並提高薪資待遇。
企業可能還需要修改薪酬體系,獎勵團隊而非個人成就。企業要及時獎勵和認可員工的貢獻。從倡導敏捷價值觀角度講,公開認可比私下給予現金獎勵更好,因為這樣可以激勵獲獎者繼續進步,同時鼓勵其他人向他學習。領導者獎勵最佳員工的方式包括,給予他們最關鍵的機遇,最先進的工具和最大程度的自由度,並為他們聯繫行業內最具才華的導師。
官僚制度的企業,往往將年度戰略會議和預算計劃作為統一各部門,確保上下一心、實現延展性目標的強大武器。但敏捷團隊的運行規則有所不同,它們認為顧客的需求不斷變化,突破性洞見隨時可能發生。在敏捷團隊眼中,年度周期會限制創新及適應性:低效項目在耗盡預算前一直在浪費資源,而關鍵的創新則要等到下個預算周期才能申請資金。
如果企業有很多敏捷團隊,募資流程也有所不同。出資人知道,大約2/3的成功創新,初始概念會在研發中發生重大變化。他們希望團隊能隨時調整取捨,不必等到下個年度周期。融資過程因此演變為類似風投資本家的募資方式。風投往往將募資的抉擇視為進一步開發的認購機會。目標並非立刻打造一個大規模企業,而是為最終的解決方案找到一個關鍵組件。表面上,這會失敗很多次,但卻加速了學習過程,也降低了成本。這種方法在敏捷企業運行良好,極大改善了創新速度和效率。
成功敏捷化的企業會發現自身業務中的重大機遇。敏捷規模化改變了企業運營內容的比例,相比日常運營,企業花更多精力在創新上。公司對變化的環境和戰略優先級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同時也能找到應變方案,避免了在傳統官僚機構中頻繁爆發的危機。即使遭遇顛覆式創新,企業也不會被顛覆得太嚴重,更像是正常的業務調試。
來源:貝恩公司
原標題:【貝恩觀點】規模化敏捷三部曲(下):打造整體敏捷
最新更新時間:06/11 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