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十點讀書,ID:duhaosh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醉花陰》中寫道: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是李清照與丈夫分居兩地時所寫,字裡行間流露出她對丈夫的深情和思念。
《如懿傳》中,意歡第一次在皇上面前亮相,唱的就是這首《醉花陰》。
她希望將來與皇上的感情,能如李清照夫婦一樣鶼鰈情深。
其他人進宮為妃,不過為了家族地位和榮華富貴。
但意歡進宮,卻為了年少綺夢,可見她的與眾不同。
一入宮門深似海,意歡卻如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清雅脫俗。
她的一生雖然短暫,卻活出了自己的絕世芳華。
內外兼修,清醒自知
後宮中,論美貌,金玉妍堪稱首位;論詩書造詣,如懿和慧貴妃均可登頂。
但是美貌傾城,又才華橫溢的嬪妃,非意歡莫屬。
出閣之前,意歡是江南的一位格格。一次去寺廟上香,正趕上皇上祭陵。在意歡眼中,彼時的皇上,風姿迢迢,玉樹琳琅。
情竇初開的意歡被皇上吸引,遙遙一見故傾心。在太后的協助下,她如願入宮。
後宮家宴上,意歡首次登場,輕聲吟唱,翩翩起舞,完美詮釋了李清照的《醉花陰》。
容貌極其秀麗,擅長音律歌舞,還精通漢家詩詞。意歡成功引起了皇上的興趣,被封為舒貴人。
雖然是眾多嬪妃中的一員,但意歡活出了自己的況味。
皇上洞悉詩詞,她便學習文墨,力求與皇上有共通語言;皇上身邊都是聒噪和進諫,她會掌握說話的分寸,讓皇上倍感舒心。
金川戰事陷入困境,皆因太后的黨羽訥親貽誤。回朝後的訥親還推卸責任,令皇上氣憤不已。
意歡當時正好在皇上身旁。皇上問意歡,怎麼看待訥親的罪過,意歡緩緩答道:「皇上說前朝的事,臣妾不敢接話。」
皇上故意試探她,問道:「訥親是太后的族人,朕要是殺了他,太后會怪罪嗎?」
意歡答:
「皇上事母至孝,向來不會讓太后傷心吧。」
「皇上一切都是為了朝局考慮。」
在趨求功名利祿的後宮,意歡卻保持一份難得的分寸感,讓人如沐春風。
有人說,容貌是女子的外在美,修養和氣質是內在美。二者統一,才能讓其具備脫俗的吸引力。
外在美和內在美在意歡的身上完美融合,加上清醒的認知和寬廣的格局,讓她成了後宮中的一股清流。
優秀如她,才能活出清風朗月般的氣質和精神上的豐盈。
不曲意逢迎,敢於釋放真性情
俗話說:「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很多人不惜放下身段,以求融入不同圈子。
殊不知,朋友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是否能風雨同行。
後宮眾嬪妃表面上一團和氣,平日裡互相讚美,背地裡卻相互陷害。
意歡不喜歡這些口蜜腹劍之人,眾嬪妃聚會聊天,互相吹捧時,她便起身告辭,淡然離席。
在別人眼裡,她性格孤傲,總是冷冰冰。其實,意歡從不屑於偽裝。
既然非同道中人,就不必表面應付。與其為了合群而放低自己,倒不如只與情投意合的人相交。
如懿剛出冷宮時,眾人唯恐避之而不及。但意歡與如懿一見如故,交情甚好。
「嫻妃娘娘不介意,大可喚我的本名意歡,我也可稱呼一句姐姐,不必向旁人那樣,娘娘來娘娘去的,聽著這般俗氣。」
即使是高高在上的皇后,意歡也從不奢望攀高枝。
孝賢皇后懷上龍嗣,其他嬪妃趕著去道賀,意歡並沒有隨波逐流。
「皇后遇喜,與我何幹?我既不是真的高興,自然也不必假意去道賀。」
按理說,這種直來直去的性格,會讓意歡被眾人孤立。但是正相反,她交到的都是真情實意的朋友,比如如懿和海蘭。兩人與意歡性情相投,經常照顧她。
意歡懷孕時,臉上長了蝴蝶狀的黃斑,自慚形穢而不願見人。海蘭找來太醫為她診治,精心照顧。
十阿哥出生後體弱,皇上下令抱到宮外撫養。但是孩子在宮外卻病情加重,海蘭和如懿為心急如焚的意歡備好馬車,送她出宮探望孩子。
十阿哥早夭,意歡悲痛欲絕。身懷六甲的如懿前去探望,見她神情恍惚,滴水不進,雖然如懿已經貴為皇后,卻親自餵她吃紅棗粥。
後來意歡心灰意冷,自焚而亡。嬪妃自戕原本是株連母族的大罪,何況意歡的死竟導致如懿的五公主早產。但是如懿體諒意歡,在她死後沒有降罪於她。
亦舒說過:「人生短短數十載,最要緊的是滿足自己,不是討好他人。」
意歡為人處事,從不靠套路和巴結,所以她的朋友並不多。
但她的坦誠和真實,換來的都是肝膽相照的朋友。這樣純粹的友情,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雋永而堅實。
不畏懼世俗,勇於表達自己
人性的最大弱點,就是太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
但是明智的人,會在人云亦云的時候,保持自己的主見。這才是做人的本真,人生的格局。
宮裡的人,說話行事都是見風使舵。但是意歡不同,一言一行皆是本性流露,勇於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
這種不從眾的性格,在爾虞我詐的後宮中實屬難得。
玫嬪和儀嬪的孩子被陷害,如懿被誣陷成兇手,打入冷宮。
為了還給如懿一個公道,海蘭懷孕時不惜給自己下毒,與當年玫嬪和儀嬪的中毒症狀一樣,以此引出當年陷害如懿的真正兇手。
玫嬪說一定是如懿給海蘭下毒,又想謀害皇子;但是海蘭說如懿尚在冷宮,不可能害她。
眾人紛紛猜忌之時,冷眼旁觀的意歡緩緩發話了:
臣妾也曾聽聞當日烏拉那拉氏毒害皇嗣一事。如今,究竟是烏拉那拉氏尚有同謀留在宮中,還是她只是為人所冤?而真正害人的人,卻一再用此手法謀害皇嗣。慎貴人賣主求榮,可見品行不佳。倘若烏拉那拉氏真是被冤,這慎貴人,怕是早已被真正的主謀收買了。
一番推理,有理有據。眾人頓時把矛頭指向了慎貴人阿箬。
意歡與如懿尚未某面,與阿箬也不熟悉,但是她既不偏袒,也不拜高踩低。
如懿被封皇貴妃,卻被嘉貴妃陷害與人私通,被皇上禁足在翊坤宮,不能主持萬壽節大禮。
嘉貴妃大張旗鼓的張羅布置,眾人迫於權勢,只得聽從。但意歡卻表達了對嘉貴妃的不滿,替皇貴妃如懿說話。
「這人人都說,翊坤宮鬧刺客,是皇貴妃與人私通,我便是不信。」
她從不隨波逐流,也不懼權利和世俗,而是保持一份難得的本真。
的確,如果活在別人的道德評判裡,看起來更符合主流價值觀。
但是,能陪伴自己到老的,唯有自我內心的充實。
從眾很容易,從心卻很難。
就像溪流中的眾多石子,有的隨著小溪穿越層層山巒,化作大海裡面的淤泥。
而那些毅然不動的石子,最終會被流水衝刷成光滑美麗的鵝卵石。
生活中,如果不活在別人的標準裡,能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喜好,更能獲得快樂。
只此一生,何必從眾?
活出自我,坦蕩決絕
觀賞夜空中的煙花時,意歡曾說過:
「如果做人像煙花一樣,熱鬧一時就回歸寂寥,倒不如做天上點點星子,雖只有微光,卻可以永遠明亮。」
她的一生,正如天上的繁星,雖沒有過分璀璨,卻真實坦蕩。
她沒有像如懿那樣榮登權力的頂峰,貴為皇后;
也沒有像衛嬿婉那樣寵冠六宮,誕下四個皇子和兩位公主;
權力和榮寵,從來不是意歡想要的。她所求的,無非是一份真情。
當最後孩子早夭,意歡終於知道真相。眼前人已非心中良人,一片痴心終是錯付。
「臣妾清清白白一個女兒家,原以為,進了宮能與相愛之人相守。卻不料,白白做了你們母子的棋子。」
而今才道當時錯,都是錯。原來年少綺夢,都是鏡花水月。
她選擇自焚而亡。心疼她的境遇,惋惜她的結局,卻也佩服她的決絕。
有人說,意歡這麼做不值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況且皇上有愧於她,倘若她肯低頭給皇上一個臺階下,不刨根問底,便可一直榮寵下去。
但她這種烈女子,愛時全心全意投入,心灰意冷時絲毫不會回頭。
水深火熱的後宮,註定不適合這種深情之人。她用自盡,結束了被操控的一生,未嘗不是一種解脫。
馮驥才說過:「大風可以吹起一張白紙,卻無法吹走一隻蝴蝶,因為生命的力量在於不順從。」
理想的人生,不過是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成為最想成為的人,按照自己意願過一生。
這樣的你,或許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獨一無二的。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