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化層刻蝕對厚鋁鋁須缺陷影響的研究

2020-11-22 電子發燒友

鈍化層刻蝕對厚鋁鋁須缺陷影響的研究

李威 發表於 2018-03-06 09:02:50

鈍化層刻蝕對厚鋁鋁須缺陷影響的研究

國產中微機臺在鈍化層刻蝕工藝應用中發現容易導致後續的鋁薄膜濺射工藝出現鋁須缺陷(Whisker),進而造成產品出現開路/短路良率異常。影響 AL whisker 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由於 AL film 和上下地間 TiN film 之間熱應力的不匹配容易導致 AL whisker,其主要由鋁濺射自身工藝能力決定;二是前層表面狀況的影響。討論中微機臺刻蝕後的表面殘留導致 Al 濺射後出現鋁須缺陷的現象,並對其成因進行系統性分析,同時對其解決方案進行詳細的介紹。

關鍵詞:集成電路製造;鈍化層刻蝕;表面殘留;鋁晶須缺陷;開路/短路良率失效

1  引言

隨著器件尺寸的不斷縮小對於後端金屬布線低電阻阻抗和良好散熱的要求越來越苛刻,金屬布線進入銅互連時代。但由於鋁表面更容易形成氧化鋁鈍化層從而阻止自身被進一步氧化和腐蝕,所以頂層金屬連線基於封裝引線的要求仍然選擇更具穩定性的鋁線工藝[1-4]。

中微機臺在 55LP 鈍化層刻蝕工藝展開階段產品上反饋有開路/短路良率異常,良率失效主要分布在晶片(wafer)邊緣區域,良率損失約 2~4%。開路/短路良率失效分布跟在線 APL-DEP 站點後檢測到的鋁須缺陷分布高度一致,如圖 1 所示。

通過對產品缺陷進行 TEM 剖面分析發現由於缺陷的存在導致兩條鋁線之間的間距區域底部存在鋁殘留,而這也是導致產品出現開路/短路良率失效的原因所在,如圖 2 所示。

2  鋁須缺陷造成良率失效實驗和數據分析

鋁薄膜濺射工藝過程中的鋁須缺陷(whisker)是業界普遍存在的問題,很難徹底消除,尤其是鋁膜厚度超過 20 kÅ 的厚鋁工藝。但業界對 whisker通常的認知是不會對產品良率造成負面的影響,實際上通過了解業內幾個主流 IC 製造 FAB 的情況來看,普遍存在較嚴重的 whisker 缺陷問題,同時這種類型的缺陷也確實沒有造成產品良率失效。

但華力 55LP 平臺產品上良率跟鋁須缺陷之間的出現了很強相關性,究其原因存在以下兩種可能:(1)華力 55LP 產品平臺由於產品設計上的需要主要採用的是 28 kÅ 鋁膜厚度,其屬於典型的厚鋁工藝,鋁濺射薄膜厚度越厚鋁須缺陷的工藝窗口約小,whisker 缺陷越難以控制。(2)在產品版圖設計上鋁線之間的間距相對較小,因此產品對晶須缺陷的容忍度越低,對鋁須缺陷的要求也越高。華力 55LP 產品鋁線最小設計尺寸約 1.8μm。當 whisker 缺陷尺寸(通常在 1~2μm)跟鋁線寬 space 可以相比擬時,這種缺陷就可能會造成鋁線之間的短路,最終造成產品出現良率問題。

通過對產品進行逐層跟蹤分析(見圖 3),可以看到當鋁須缺陷恰好落在很窄的兩條鋁線 Space 附近的時候將會造成鋁線之間的短路,當然這種情況的發生存在一定的機率,但當鋁須缺陷達到一定的數量時,這種機率將不可以被忽視;因此可以看出華力 55LP 平臺產品對鋁須缺陷的容忍度更低,要求更高。

3  中微機臺鋁須缺陷成因分析

3.1由刻蝕主因造成的 whisker 缺陷機理分析 

影響 AL whisker 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兩個方面:(1)由於 AL film 和上下地間 TiN film 之間熱應力的不匹配容易導致 AL whisker,其主要由鋁濺射自身工藝能力決定。(2)前層表面狀況的影響,如前層鈍化層刻蝕後的表面狀況、刻蝕後溼法腐蝕去除表面聚合物(polymer)能力等。

55LP 鈍化層刻蝕基準條件是 LAM FlexDD 機臺,相對 LAM 基準條件中微機臺的鋁須缺陷狀況明顯要差。基於 Al whisker 缺陷形成機理懷疑中微機臺刻蝕後 wafer 表面聚合物過重,從而造成其後的鋁濺射薄膜工藝過程中形成較嚴重的鋁須缺陷。因此在中微機臺腔體進行聚合物(polymer)惡化實驗以確認 wafer polymer 跟 Al whisker 之間的相關性。

實驗結果表明:過重的 wafer 表面 polymer將導致嚴重 Al whisker 缺陷,同時 wafer 邊緣鋁須缺陷明顯嚴重,其分布跟產品開路/短路失效分布一致。圖 4,聚合物惡化實驗@AMEC 出現 worse 鋁須缺陷分布。

通過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對刻蝕後的 wafer 表面狀態進行比對分析發現,AMEC 機臺 wafer 邊緣 polymer 狀態相對 LAM 基準條件明顯要差(如圖 5 所示),這也跟 wafer 邊緣容易出現嚴重鋁須缺陷吻合。

3.2 中微機臺刻蝕聚合物狀況分析

基於以上分析,中微機臺刻蝕後的 wafer 邊緣表面 polymer 較重,這也是導致 wafer 邊緣鋁須缺陷的原因所在。

以 LAM 機臺作為基準,下面我們試著從國產中微機臺的工藝條件、腔體結構,部件材料等多個角度進行系統性的比對分析,從而確認 wafer 邊緣表面polymer 較重的根本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RF 系統差異;上電極(Shower head)材質差異;工藝條件差異。分別進行闡述。

(1)RF 系統差異。中微機臺 Source RF 採用了 60 MHz 高頻,而 LAM 採用 27 MHz 相對低頻的 RF交流電源。採用更高的 Source RF 頻率反應氣體將更容易發生電離,相對 27 MHz RF,同一工藝條件下 60 MHz RF 等離子濃度高約 50%,更高的等離子體(plasma)濃度將會產生更多的聚合物,如圖 6 所示。

(2)上電極(Shower head)材質差異:中微機臺上電極採用 SiC 材質,LAM 採用存 Silicon 材質。Si-Si 鍵能 222 KJ/mol, 而 Si-C 鍵能達到 318 KJ/mol,由於 Si-C 具有更強的鍵能,使得 Si-C 材質物理特性更穩定,具有更高的抗刻蝕性能。所以相對於純 Si 上電極,等離子體中與 SiC 材質上電極產生反應的 CF* 活性成分更少,也就是更多的 CF* 成分與 wafer 介質進行反應,因此也產生更多的聚合物。

(3)工藝條件差異:中微機臺採用 CF4/CHF3刻蝕工藝氣體,同時上電極工藝溫度設定 120℃,而 LAM 主要採用 CF4 工藝氣體,上電極工藝溫度設定為 80℃,如圖 7 所示。

CF4/CHF3 刻蝕工藝氣體由於 CHF3 的存在將產生更低 F/C 比例的等離子體,因此將產生更多的polymer。同時更高的上電極工藝溫度設定將會促使刻蝕工藝過程中聚合物更容易趨向於 wafer,從而在wafer 表面形成更重的 polymer。

4  改善方案探討

針對聚合物產生的原因分析,為解決刻蝕後表面聚合物狀態過重問題,並最終解決後續 Al 濺射過程中產生鋁須缺陷的問題。考慮從 2 個方向進行改善。

(1)聚焦環部件優化。針對原因 1 和原因 2,通過優化聚焦環部件來改善 wafer 邊緣 polymer 聚集狀況。

聚焦環部件優化基於原因 1 和原因 2,可以看出由於中微機臺的腔體結構的特性造成工藝 polymer 相對 LAM 較重,尤其在 wafer 邊緣區域。為此,通過聚焦環部件尺寸來改善 wafer 邊緣聚合物聚集狀況,如圖 8 所示。

通過增加 wafer 與聚焦環之間的縱向間距(從0.18 mm 增加至 0.88 mm),從而在 wafer edge/bevel區域引入 plasma 以幫助清除 wafer edge/bevle 區域的polymer,進而改善 wafer 邊緣的聚合物狀況。

(2)工藝條件優化。針對原因 3,優化工藝配方通過去除 CHF3 polymer gas 以降低 polymer。同時上電極溫度設定從 120℃ 降低到 80℃,促使刻蝕工藝過程中聚合物更容易趨向於 wafer。從而在 wafer 表面形成更重的 polymer。

圖 9,相同倍率下新/舊聚焦環 wafer 邊緣表面狀態比對。圖 10,新條件缺陷及良率結果。

5  結語

(1)55LP 鈍化層刻蝕後表面的 polymer 過重容易導致鋁膜濺射工藝出現較嚴重的鋁須缺陷,並造成出現開路/短路良率失效。

(2)國產中微機臺由於腔體結構設計以及工藝條件設定上的差異造成刻蝕後 wafer 邊緣聚合物過重,並且很難被後續的溼法腐蝕去除。

(3)通過聚焦環部件優化、刻蝕程式優化及上電極溫度調整有效地改善刻蝕後 wafer 邊緣聚合物狀況,並最終解決避免出現鋁須缺陷的問題。

本論文藉助於 SEM、TEM 等多種分析工具找出了中微機臺鈍化層刻蝕開路/短路良率失效的根本原因,並通過系統化分析給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案,從而及時解決了國產中微機臺在量產過程中出現的低良率問題,確保機臺產能滿足公司的量產需求,同時為國產機臺在工藝應用推廣方面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MiCHAEL Quirk,Julian Seada,韓鄭生.半導體製造技術[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

[2] K.A.Jackson,屠海令,萬群.半導體工藝[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3] A. Agarwal, S. Banna, V. Todarow, S. Rauf, and K. Collins.Trans[J]. Plasma Sci, 2011, 39(2516). 

[4]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Microelectronic Fabrication, Stephen A[M]. Campbell, 2001.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幹法刻蝕與溼法刻蝕有什麼不同?北方華創與中微公司技術一樣嗎?
    當然在技術迭代過程中出現了以拉姆研究ICP變壓器耦合等離子體(TCP)為路線的ICP刻蝕技術和以應用材料去耦合等離子源技術(DPS)為路線的ICP技術,由於TCP和DPS說起來更複雜,因此本文便不再展開。  CCP與ICP的最大差異就是ICP設備上多了一層線圈,兩類設備在具體應用上產生較大的差異,具體如下表所示:
  • 基於數據分析的鈍化層鈍化效果分析
    發表於:2018-07-26 15:05:08     作者:李鵬 王珺來源:太陽能雜誌太陽電池的鈍化層直接影響太陽電池的性能,鈍化層界面上固定電荷密度和缺陷密度是分析其鈍化效果的關鍵參數。本文通過建立MOS模型來模擬鈍化層的電容-電壓(C-V)特性曲線,並使用函數表達模擬曲線,建立基於函數的資料庫,將實驗獲取的C-V 曲線與資料庫進行比對找出實驗數據對應函數,提取出鈍化參數Nf和Dit,並以此分析鈍化層的鈍化效果。
  • 鋁件鈍化處理是什麼意思?鋁合金鈍化處理工藝、鋁材鈍化劑的優勢
    鋁件鈍化處理是什麼意思?鋁合金鈍化處理工藝、鋁材鈍化劑的優勢鋁是一種比較活躍的金屬,因此,在空氣中會自發形成非常薄的氧化膜,在大氣中,耐蝕性高。由於,該層氧化膜的厚度比較薄,厚度只有約4納米,而且,氧化膜結構鬆散、多孔、硬度低、耐磨性差、機械強度低。
  • 王曉東:幹法刻蝕引領半導體微納加工
    會議期間,中科院半導體所、集成電路工程研究中心的王曉東研究員做了題為《半導體微納加工中的矽幹法刻蝕技術》的報告。矽幹法刻蝕即等離子體刻蝕技術,相對於溼法刻蝕,具有更好的各向異性,工藝重複性,且能降低晶圓汙染機率,因此成為了亞微米下製備半導體器件最主要的刻蝕方法。在此次報告中,王曉東研究員介紹了三種不同的矽幹法刻蝕技術。
  • 工藝參數對微溝槽缺陷形成的影響並改進微溝槽缺陷
    但微溝槽缺陷(圖 1,微溝槽缺陷的截面圖)現象容易被忽視,因為通常的目檢,鏡檢不易發現該缺陷[1-3]。但微溝槽缺陷對器件性能有致命影響,一旦形成器件漏電急劇加大,從而導致器件的各種失效[4]。微溝槽缺陷是在多晶刻蝕過程中,反應離子撞擊下層柵氧化層,造成柵氧化層局部被擊穿,在矽襯底上形成一個溝槽。
  • 分子層刻蝕新技術,有望變革半導體製造方式
    阿貢國家實驗室化學家Jeff Elam(左)和Anil Mane(右)及其同事進行分子層刻蝕。圖/阿貢國家實驗室近日,美國能源部阿貢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項新的技術,可能會有助於製造這種尺寸越來越小、但結構和功能越來越複雜的器件。
  • 晶矽電池表面鈍化技術研究進展
    而電池表面的鈍化對轉換效率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太陽能電池的生產過程中,基體矽片的成本佔整個生產成本的比例最高,為降低生產成本,儘快實現光伏電價「平價上網」,提高市場競爭力,矽片薄化是必然的趨勢,隨之產生的問題就是電池表面複合嚴重。這就為太陽能電池表面鈍化技術提出了挑戰,為了在矽片薄化的過程中仍然保持電池的高轉化效率,對晶體矽太陽電池表面鈍化技術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 利用表面配位層鈍化銅的氧化反應
    利用表面配位層鈍化銅的氧化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8 12:48:28 利用表面配位層鈍化銅的氧化反應,這一成果由廈門大學Nanfeng Zheng、Lan-Sun Zheng和北京大學Ying Jiang
  • 「科普」晶片系列第二章第一節:晶圓的刻蝕
    圖形化工藝:通過光刻、刻蝕、去膠工藝在場氧化層上開凹孔以定義電晶體的源極柵極和漏極的特定位置。薄膜工藝:接下來晶圓將經過二氧化矽氧化反應加工。晶圓暴露的矽表面會生長一層氧化薄膜。作為柵極氧化層。圖形化工藝:通過光刻工藝,在氧化層/多晶矽層按電路圖形刻蝕兩個開口,他們定義了電晶體的源極和漏極區域。
  • 解析鍍鋅層低鉻彩色鈍化脫膜的原因
    慧聰表面處理網訊:電鍍鋅是一種最常用、最普遍的金屬防腐處理方法,其鍍鋅層經過彩色鈍化後,耐蝕性能提高,且彩色鈍化膜中有較多的六價鉻,能自動地修復受損傷的鈍化膜,因此,生產中彩色鈍化工藝應用廣泛。目前採用低鉻或三價鉻鉻鈍化工藝。由於低鉻鈍化工藝浸漬時間長,只有活化劑和酸度配比恰當,才可獲得與高鉻鈍化同樣的色彩。
  • 你不知道的鈍化接觸太陽能電池
    在歐洲幾家研究機構的努力下,一種對光伏研究人員並不陌生的材料的又一次走到臺前,那就是氧化鋁(AlOx)。其不但像SiNx一樣可以鈍化表面缺陷,還擁有與SiNx相反的負電荷,正是因為這一點,在p型矽背面使用AlOx鈍化層,不但不會形成反轉層造成漏電,反而會增加p型矽中多子濃度,降低少子濃度,從而降低表面複合速率。
  • 高精度深矽刻蝕如何實現?答案在這裡
    對於慣性MEMS傳感器,有研究發現製備的電容式加速度計具有高深寬比結構能夠顯著增加傳感面積,提供更高的驗證質量並降低彈簧剛度,從而提高電容靈敏度。由於刻蝕結構的表面形貌與刻蝕區域的線寬大小有很大關係,微小線寬結構刻蝕隨著刻蝕深度的在增加,氣體傳輸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缺乏活性氣體刻蝕導致能力減弱是制約小線寬高深寬比增大的主要因素。
  • 詳解晶矽太陽能電池表面鈍化技術的演進與展望(2)
    下面讓我們看一下這個領域的最新進展  鈍化接觸技術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先後有多家研究機構對鈍化接觸太陽能電池展開研究。雖然松下已經展示了採用非晶矽薄膜作為鈍化層的HIT電池,最新破紀錄的效率達到25.6%,不過非晶矽薄膜由於其對表面準備要求較高,無法承受較高溫度後續工藝,人們開始將視野投向其他有鈍化效果的薄膜材料。
  • 華慧高芯知識庫_刻蝕系列2:刻蝕的基本要求和基本過程
    負載效應的產生會直接影響圖形轉移的好壞,所以有經驗的工程師會針對不同的圖形面積,以及圖形線寬的大小,來輕度調節刻蝕程序,如流量比,功率比,壓力等變量,來規避負載效應對於刻蝕的影響,做到最佳的圖形轉移效果。2) 均勻性均勻性,即刻蝕wafer時候刻蝕的深度,形貌的一致性,我們主要討論片內均勻性。
  • 一種提高HJT轉化效率的新辦法——添加山梨醇到鈍化層
    Leibniz University Hannover的研究人員研究了山梨醇外加劑對空穴導電聚合物PEDOT:PSS[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鹽]對聚合物/晶體矽異質結(HJT)太陽能電池的影響。在研究過程中,研究小組在電池背面沉積了一層PEDOT:PSS層作為收集孔,而電池正面則通過磷擴散的「常規」處理。
  • 分子相互作用對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型太陽電池缺陷鈍化性能和壽命的...
    分子相互作用對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型太陽電池缺陷鈍化性能和壽命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9 10:48:46 南京大學
  • 金屬的陽極鈍化和化學鈍化優點及原理
    3)鈍化促使金屬表面形成的氧分子結構鈍化膜、膜層緻密、性能穩定,並且在空氣中同時具有自行修復作用,因此與傳統的塗防鏽油的方法相比,鈍化形成的鈍化膜更穩定、更具耐蝕性。在氧化層中大部分的電荷效應是直接或間接地同熱氧化的工藝過程有關的。
  • 金屬表面處理,不鏽鋼表面鈍化處理
    鋁及其合金在相應的電解液和特定的工藝條件下,由於外加電流的作用下,在鋁製品(陽極)上形成一層氧化膜的過程。陽極氧化如果沒有特別指明,通常是指硫酸陽極氧化。為了克服鋁合金表面硬度、耐磨損性等方面的缺陷,擴大應用範圍,延長使用壽命,表面處理技術成為鋁合金使用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而陽極氧化技術是目前應用最廣且最成功的。
  • 鋁空氣電池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詳解
    鋁空氣電池的質量比能量實際可以達到 450Wh/kg,比功率達到 50~200 W/kg。具有理論容量高、消耗率低、質量輕、電位負、資源豐富及易於加工等優點,得到廣泛研究。   但是由於鋁是一種很活潑的兩性金屬,目前鋁陽極的發展還受到以下幾個問題的影響。   (1)鋁表面有一層鈍化膜,影響了鋁的電化學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