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青龍是東方的守護神,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在封建時代,有帝座的寓意,象徵皇權,地位 。
根據陰陽五行的分配,青龍主木,七宿為--角、亢、氐、房、心、尾、箕,而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故多稱為蒼龍七宿。
龍字最早見於甲骨文,《說文解字》曾寫道:「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從肉,飛之形,童省聲。凡龍之屬皆從龍。」
龍的文化從上古時期就一直流傳,多於遠古先民對於自然地理現象的無法解釋,所以形象化地將龍作為一種意向的表示,一般象徵著吞雲吐霧,風調雨順。
到了秦漢時期,社會急劇變化,各國實力風雲迭起,為了中華大地的大一統,將龍威嚴莊重但又神秘的形象與帝皇的權利相結合,把帝王神化成神龍之子,代表天來統治萬民,帶給大地和平,美好和豐收,就這樣,龍獲得了更為顯赫的地位,對中國龍文化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隋唐時代,佛教在中國迅速傳播,佛教中的龍王崇拜也傳入中國,龍宮,龍女,等相繼出現。在佛教傳入以前,中華大地只有龍神崇拜,沒有龍王崇拜。至此,宗教中龍的神權與政治中皇帝的人權完美結合。
明清時期,龍的形象基本保留,龍形變得更加形體高大粗壯,威武兇猛,象徵著皇權的高高在上,不能侵犯。
在古代雙角為龍,單角稱蛟,無角的稱作螭。


相傳龍生九子,各有不同,長子囚牛,愛音樂,常見在「龍頭胡琴」中。次子睚眥,生性好鬥,殘忍邪惡三子嘲風,喜險;四子蒲牢,喜愛鐘聲五子狻猊(suān ní),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六子贔屓(bìxì),形像龍龜,相傳在女媧補天時,以龍龜為基立起擎天之柱。之後龍龜經常背起三山五嶽興風作浪,被舜禹收復,後再治水中做出貢獻,後人為紀念龍龜的功勞,以此形象立下石碑。七子狴犴(bì'àn),其形像狗,善於明斷,主持公義,常見於衙門門前。八子負屓(xì),生性好文,喜愛書法,被文人墨客用於碑文中。九子螭吻(chī wěn),龍首魚身,喜水厭火,多用於宮廷房梁,有防火的意向。
龍文化在我國歷史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包含著中國人所推崇的天人合一,仁者愛人,兼容並包的文化發展觀,不僅對政權統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且作為一種意向,表達了人民對於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的美好願望,成為中華民族不朽的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