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隕石獵人」和背後的隕石江湖
天邊落下一顆流星,人們忙著拿出手機拍照,而同一時刻,為追尋可能完好墜落在地球上的隕石,一群人打包行李、聯繫觀測機構、尋找目擊者,而後踏上旅途——他們是一群「追星星」「玩宇宙」的人,更願意別人稱呼自己為「隕石獵人」。
「隕石獵人」背後,是一個小型的「隕石江湖」,這裡有尋覓者、購買者,還有受騙者。
10月11日凌晨,一顆隕石划過吉林省多個城市上空,經各方推定,這顆隕石可能墜落在吉林省松原市附近。
雖然彼時隕石墜落點的具體位置還未確定,但一批「隕石獵人」的「獵隕」計劃正在逐漸形成。
民間星友組成搜尋小組
河南雲臺山地質博物館隕石藝術館館長梅華是一位「隕石獵人」,火流星墜落吉林省的消息曝出後,他再次忙碌起來。
不過,在出發「獵隕」之前,梅華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項工作是確定隕石有可能墜落的位置。按照多次「獵隕」的經驗,梅華決定暫時「按兵不動」。
10月11日一整天,他都在北京和全國的「星友」們匯集資料,爭取在出發前明確隕石有可能墜落的位置。
梅華說,「消息曝出之後,我們一般可以先通過媒體的報導看看是否有目擊者,如果有,我們就會直接去找到這位目擊者,從他的位置判斷隕石有可能墜落的方向」。
儘管是民間的「獵隕」組織,但是很多「隕石獵人」都與相關專家、學者、科研機構有密切聯繫,「獵人」們會從研究機構處了解隕石可能墜落的位置,必要時也會從國外相關部門獲得一些信息。
12日上午,梅華獲得了一份位置資料,隕石有可能墜落在內蒙古通遼市圖布信蘇木。
於是,他與兩名「隕石獵人」組成行動小組,「獵隕」之旅即刻成行。
搜尋過程幾經波折
根據資料推測的隕落地點,行動小組首先前往圖布信蘇木尋找線索,他們沿途向多名當地居民打聽是否看見過火流星,以及隕石墜落的方向。但大多居民們都表示,「當時太晚,大家早已經休息」。
「獵隕」行動小組隊員們意識到,讓當地居民憑藉回憶,並且用肉眼識別出隕石運動的走向,幾乎是不可能的,提供的模糊信息也難以證偽。
於是梅華轉換思路,寄希望於尋找到合適的監控點,通過監控錄像,識別隕石飛行時所造成建築物的陰影長短和方向變化,從而判斷出隕石的最終走向。
梅華分析,資料提供的數據可能是火流星剛進入大氣層時發生了第一次空爆,高度在100公裡以上,只有衛星能捕捉到。二次空爆點還需要繼續往東北方向。
在圖布信蘇木政府,行動小組調取到了監控。依據監控畫面,他們初步推斷,隕石的飛行方向是自西南至東北,角度約63度。
於是,他們以圖布信蘇木為起點,向東北方向距離35至40公裡內繼續尋找隕石的痕跡。
幾天後,在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水字鎮,行動小組意外找到一名火流星目擊者。「當時我正在餐館前烤串兒,突然看到天空划過一條刺眼的大火球,持續時間大約兩秒左右,整個天空變得紅亮。人都說看到流星要許願,會很靈驗,所以我也趕緊雙手合十,衝著天空許願。」目擊者這樣描述了自己與火流星擦肩而過的瞬間。
行動小組調取店鋪的監控發現,隕石划過時,建築物的陰影已經出現在北方,與之前監控畫面中陰影出現在南方正相反,因此判斷,隕石空爆點應該位於水字鎮南側,搜尋更近一步。
梅華將這一發現告知了各路「隕石獵人」,當晚,「獵人」們紛紛趕來會合。大家初步認為,爆炸點在查幹湖南面上空的可能性很大,有隊伍按照可能的入射角度判斷,隕石主體已墜入查幹湖。
一些團隊無所尋獲,第二天就離開了。但梅華堅信,隕石主體貼著查幹湖向東北飛過,並未墜湖,決心繼續尋找。
愛好者逐漸增多
吉林的這場集體行動,折射了國內「隕石江湖」的一角。
趙志強是中國第一批「玩隕石」的人,十多年前,他在英國倫敦出差時,偶然在一個店裡看到一塊兒外形奇怪但非常漂亮的石頭,「我從沒見過這種石頭,便請翻譯去問問店老闆,老闆用手指了指天上,我這下明白了,這是隕石」。
趙志強記得,大約15年前,「隕石獵人」這個稱呼進入中國,仿佛給眾多「尋星」愛好者打開了一扇大門。
「咱們聽說過玩瓷器的、玩玉的,誰聽說過玩隕石的?而且這隕石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所以這就好像『玩宇宙』似的。」
搜尋隕石就如同打獵,需要根據線索步步為營地跟進,堅持方有可能收穫,所以「隕石獵人」這個稱呼深受隕石玩家的喜愛,「一個原因是這個稱呼很貼切,另外一個原因是大伙兒覺得比較酷吧。」趙志強說。
如今,國內有多少「隕石獵人」?趙志強估算,大約300多人,愛好者多達數千人。
中國隕石網是趙志強發起的科普隕石知識的公益網站,打開首頁,滿屏都是求鑑定的帖子。
從趙志強、版主和網站特約顧問的鑑定結果看,真隕石的數量非常有限。
「十多年來,中國隕石網一共發布過3萬多個鑑定帖,經過鑑定,有30多塊真隕石,我們向紫金山天文臺申請,為其中幾塊進行了國際命名」。
一塊小小的隕石,為何能讓這麼多人追逐?獨特的外觀也許是原因之一。
今年6月,私人隕石收藏家王植樹收藏的二十多件太空隕石展品向公眾展出,包括地球上已知的三大類隕石品種——石隕石、鐵隕石和石鐵隕石。
這些展品無一不美輪美奐,比如1951年發現的石鐵橄欖隕石,外形呈不規則形狀,石體遍布著很多小孔,小孔內的石體顏色呈現黃色,經過燈光照射更顯得晶瑩剔透。
稀有性,也增加了人們對隕石的推崇。
公開資料顯示,每年掉落到地球上的隕石,重量在1千克以內的大約有1.9萬塊,重量在1千克以上的大約有4100塊,10千克以上的有830塊。
但70%的隕石掉入海中,剩下的30%部分落在了沙漠、戈壁、森林和廣闊的無人地區。
近年「炒隕石」暗流湧動
這樣的推崇,在某些「收藏者」那裡變了味兒。
佩戴隕石飾品可以降低血壓、增加抵抗力、增強免疫能力……網絡上,關於隕石的「功效」被吹噓得神乎其神。梅華、趙志強等「隕石獵人」卻明確表示,隕石根本不能治病。
近年來,「炒隕石」暗流湧動,去年6月1日,雲南省西雙版納同樣划過一道火流星,很快成為眾多「獵人」的尋寶地,隕石價格翻了番地往上漲。
趙志強回憶說,當時隕石價格從上百元一克直線飆升,有的甚至叫價千元以上一克,比黃金還貴。
不過這些「天外來客」並不能保持奇貨可居的地位。趙志強介紹,雲南氣候潮溼,加劇了隕石氧化、生鏽,當時將隕石「捏」在手裡不願出售的村民,最後只能失去最佳的出手時機。
「炒隕石」的背後,一批打著「隕石獵人」幌子的行騙者悄然出現,他們以地球巖礦石冒充隕石,無數人上當受騙。
中國隕石網的兩名隕石科普志願者陳雲劍和陳雲東兄弟倆多年前便深受其害。
2012年前後,陳雲劍在一個朋友處看到一塊兒石頭,朋友告知這就是隕石。陳雲劍頓時被石頭吸引住了,他連忙叫上弟弟陳雲東上網查詢資料。
「誰知道,網上查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假消息。」直到今天,陳雲劍依然耿耿於懷。那時,他被「隕石」衝昏了頭腦,很快便從朋友那兒買下了石頭,前後花費約十幾萬元。
後來,陳雲劍認識了一位「隕石獵人」,對方仔細檢查了所謂的「隕石」,明確告訴陳雲劍,這東西不是隕石,只是地球巖石。陳雲劍和弟弟頗受打擊,他們去書店買書,更廣泛地查詢資料,最後不得不承認「買錯了」的事實。
「學習了更加豐富的隕石知識之後,我才發現,身邊那些玩隕石的朋友,把玩的都是假隕石,沒一個真的。」陳雲劍說,打那時起,他決定重新構築朋友圈,通過自學、向專家學者請教,最終成為一名公益科普老師,那些曾經被他當作寶貝的假隕石也全扔了,已經出售給別人的假隕石也被他回購後丟棄。
此次吉林「火流星」墜落後,也有一批自稱「隕石獵人」的賣家,在短視頻平臺直播尋找隕石過程,並兜售發現的所謂隕石。其中一段視頻顯示,這些隕石外表為黑色,其中一塊兒隕石能吸住鐵質物品,視頻拍攝者不斷宣稱發現了新的隕落區,這些隕石都「非常新鮮」。
10月21日,因行程安排,梅華不得不離開吉林返回北京,還有極少數「獵人」在當地繼續搜尋。「隕石沒有找到,它的價值到底多大,任何人都沒法判定。我們留下了聯繫方式,開春如果有牧民撿到隕石,可以和我們聯繫」。
梅華想的是,能把這塊隕石收購下來、對外展出。「這次科考行動積累的經驗,是書本上學不到的,可以為下一次尋找目擊隕石打好基礎」。
隕石到底歸誰所有
發現了隕石到底歸誰?關於這一物權的爭議一直存在。
北京天文館隕石專家張寶林表示,由於當前我國對於隕石歸屬權沒有明確立法規定。根據我國憲法和物權法規定,自然資源歸國家所有,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侵佔。但作為太空外來物的隕石是否屬於自然資源,在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並未明確規定。
正因為沒有法律規定,相關法律糾紛也屢次發生。
2008年,黑龍江省北安市一農戶就因隕石歸屬問題,與國內一家天文館打了官司。
天文館方面認為,隕石應同化石一樣,歸國家所有。
而農戶的律師認為,隕石不屬於地球,應「先佔先得」。
最終,農戶與天文館達成協議,將隕石交付給天文館,獲得一定的經濟補償。
張寶林告訴記者,科研機構若未能第一時間搜尋到具有科研價值的隕石,大多情況下會通過協商,給予物質獎勵、頒發證書等方式從發現者手中獲得。
民法專家表示,由於隕石不屬於禁止流通物,因而民法上認為關於隕石的買賣合同是有效的。
市面上多數為假隕石
張寶林介紹,隕石大致可分為三類:鐵隕石、石鐵隕石和石隕石。「地球上發現的隕石95%為石隕石」,因而市場價格更低。
隨著近年來中國隕石市場的活躍,越來越多的隕石從國外售賣到中國,很難出現貴過黃金的情況。
「假隕石圈通過擾亂隕石市場,從中獲利,甚至可以說95%的流通隕石是假隕石。」趙志強介紹,目前市面上存在許多假隕石組織、黑拍賣公司等,通過組織隕石交流會、交易會,兜售假鑑定證書的方式,使假隕石流入市場,同時誇大隕石價值,許多不明真相的消費者因此受騙。
隕石一般有磁性、表面坑窪、質量較重、表面有燃燒痕跡。「但並不是有這些特徵就是隕石。」張寶林告訴記者,造假者會根據這些特徵進行偽造,天然具有這些特徵的石頭也需要進行內部成分檢測,才能真正確定是隕石。
A14-A15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周博華 馬瑾倩
A14-A15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周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