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元素?元素就是具有相同化學性質的原子的種類。
那么元素到底是什麼呢?
許多人說:使用普通的化學手段無法再進行細分的物質就是元素。例如水」通過電解可以分解成「氧」和「氫」。也就是說,這裡的「氧」和「氫」都是不能再進行細分的物質了。可是,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氫」(例如光氫的中子數為零)與氚(中子數為一),通過電解這種普通的化學手段反覆地進行操作,也是可以將其區分開來的。如果按照上面的說法,那麼光氫(也稱作是「氫」)和氚就應該是兩種不同的元素了。隨著現代科技和實驗技術的進步,同樣的元素在一些實驗條件下,可能會產生出一些變形。
讓我們脫離實驗來定義元素。從其具有原子的這個特性來看。「元素」就是通過原子核中的質子數量來區分的原子的種類。那麼,上面所說的「氫」和「氚」其質子數都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屬於同一種元素。1947年,萊納斯·卡爾·鮑林在其所著的《普通化學》( general chemistry)中提出了這個概念,這一概念也迅速地被化學家所採用。
屬於元素周期1中的元素,實際上原子核都不太一樣。哪怕是質子數是相同的其中子數卻不太相同。這就是所謂的「同位素」。「氫」與「氚」就是同位素。為了區別這些同位素,我們要將其中子數和質子數加起來,由此得到的數據來進一步區分它們。例如:鈾234、鈾235、鈾238等。
這裡提出的幾個概念可能大家還不夠熟悉,例如「質子與中子」「原子核」等。為了知曉元素的秘密,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是原子」吧!氫的同位素
以上為初中化學大師原創首發作品允許非盈利性引用,並請註明出處:「轉載自初中化學大師」字樣,以尊重作者的勞動成果。版權歸原作/譯者所有。未經允許,對非法轉載者,保留採用法律手段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