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LED發光材料定義及分類
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是基於電致發光的第三代顯示技術,OLED的發光原理為: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電子從陰極注入,空穴從陽極注入,注入的電子和空穴分別從電子傳輸層和空穴傳輸層向發光層遷移,電子和空穴注入到發光層後,由於庫侖力的作用束縛在一起形成電子空穴對,即激子,激子輻射躍遷,發出光子而使OLED發光,同時釋放出能量。由此可見,發光材料是OLED顯示技術自發光的基礎,直接決定了OLED的發光特性。
OLED的三種顏色的發光材料中,藍光摻雜材料的發射波長最短,因此能壘最高;並且與之匹配的金屬材料種類較少。此外,由於藍光材料癿能隙較寬,對載流子注入發光層的效率有影響,進而影響器件的整體性能,導致藍光材料效率和壽命都不如紅綠光材料。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目前,化學原材料國內產能充足,市場競爭激烈,國內企業議價能力較弱,毛利率僅有10%-20%;中國是全球OLED中間體/粗單體主要生產國,目前市場格局已初步形成,行業維持較高的盈利水平,毛利率達30%-40%;而發光材料具有很高的技術壁壘,國產化能力較弱,目前由國外企業壟斷,毛利率高達80%。
OLED發光材料產業鏈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二、我國OLED發光材料發展現狀
隨著今年面板製造商產能的提高,以及產品推出的需求將帶動OLED發光材料市場大幅成長。按材料來看,今年預計將消耗大約16.9噸的HITL材料,其次藍光主體材料預計將消耗4.15噸。2019年,OLED發光材料市場規模約為20.7億元,面板面積為191.2萬㎡,主要得益於智慧型手機OLED面板的增加,使其較2018年市場規模的9.59億元增長115.85%。2021年隨著三星SDI開始在其QD-OLED面板中應用藍光主體和摻雜劑,預計二者的消耗量將進一步提高。2022年預計產能能達到303K/月,面板面積達到840萬㎡,國內發光材料市場規模將達到66.4億元。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相關報告: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2025年中國oled發光材料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三、我國OLED發光材料行業競爭格局
國內企業主要從事OLED中間體/粗單體生產。發光材料的專利基本被美、日、韓、德等國家企業所掌握,在成本壓力下,這些企業一般會把部分OLED中間體/粗單體的生產外包出去。中國是全球OLED中間體/粗單體的主要生產國,知名企業如萬潤股份、濮陽惠成等上市公司已進入全球OLED材料供應鏈。目前行業已經實現國產化,競爭格局也初步形成,同時盈利水平維持在中高位。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日本出光興產株式會社擁有藍色主體材料技術專利,在全球藍色主體材料的市場佔有率達到65.4%,與SFC包攬全球接近90%的市場。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中國藍光材料提高壽命專利領域佔據第一位,份額佔到了41%;其次為日本,佔28%;再次為韓國,佔17%;然後是美國和德國。可見,OLED技術長期以來呈現三分天下的局面,中國、日本、韓國是申請量主要貢獻者,歐美國家申請量相對較少,未來中國趕超的進度將持續加快,在專利及技術上實現趕超。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四、OLED發光材料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1、發展下一代發光材料技術
目前,在國外材料企業和高校中,TADF(熱活化延遲螢光)技術開發如火如荼,大家都在積極布局專利。雖然現階段來看,該技術離產業化應用的指標還很遠,短期內實現產品應用的可能性比較小。但這項技術的產品突破能夠解決面板客戶藍光發光效率低的痛點和短板,最大可能的延展屏體設計空間。
2、企業不斷湧入,將逐漸打破行業壁壘
國內OLED中間體、單體粗品的供應商,包括萬潤股份、西安瑞聯、濮陽惠成、北京阿格蕾雅、吉林奧來德已實現規模量產並進入全球OLED材料供應鏈。OLED中間體和單體粗品的主要行業壁壘是下遊廠商的認可,這些已進入OLED供應鏈的企業將受益於OLED需求的快速增長。
華經情報網隸屬於華經產業研究院,專注大中華區產業經濟情報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包括傳統及新興行業研究、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市場調研、專題報告、定製報告等。涵蓋文化體育、物流旅遊、健康養老、生物醫藥、能源化工、裝備製造、汽車電子、農林牧漁等領域,還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費、新金融、人工智慧、「網際網路+」等新興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