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核心驅動——發光元件(ITO、發光材料)產業及技術發展報告

2020-11-22 材料委

OLED核心驅動——發光元件

OLED元件的發光原理為:外加電壓適當時,陽極產生的空穴和陰極產生的電子分別向傳輸層中遷移,空穴與電子在發光層相遇,產生能量激子,從而激發產生可見光,依發光材料配方不同產生紅綠藍光,按照三基色原理形成基本色彩。

近年來,我國在陰極材料的開發應用中屢有斬獲,電子/空穴傳輸層材料的加工也獲得了一定進展;而對於發光材料和ITO材料,我國相關產業既無加工原料,也無業務加工設備,進口依賴情況嚴重,存在著一定的「卡脖子」問題。

上期回顧:【「卡脖子」系列】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產業及技術發展報告!

ITO材料

ITO薄膜通過磁控濺射技術將靶材金屬鍍在玻璃基板上,因此除了磁控濺射的技術難點外,金屬靶材原料是影響ITO薄膜質量的重要環節之一,靶材質量會嚴重影響薄膜成品的性能。

產業現狀

在ITO靶材的國際市場中,市場需求集中在亞洲,韓國、日本、中國臺灣、及中國大陸各佔四分之一。而高端ITO靶材的供應商則集中來自日本,東曹、日立、住友、日本能源、三井,其中僅三井、日本能源和東曹三家就佔據了我國ITO靶材80%的市場。而我國雖然是世界第一產銦大國,佔世界產量的70%,但是在深加工方面卻處於初級階段。雖然國內一些企業日趨成熟,如株洲冶煉、長信科技、西格瑪、萊寶高科等,均有自己完整的產業鏈,但產品只能應用於中低端導電薄膜,尚不能滿足OLED對ITO薄膜的實用要求。

發光材料

發光材料在OLED發光元件中是最重要的材料,根據原理進行分類主要有螢光材料、磷光材料和熱活化延遲螢光材料三種。其中,熱活化延遲螢光材料(TADF)有效避免了重金屬的使用,並使用更加穩定的螢光材料代替磷光材料,提高了發光效率的同時保證了工作壽命,因此TADF成為目前OLED發光材料研究領域的熱點方向。

產業現狀

目前,OLED發光材料單體市場掌控在歐美及日韓的一些企業手中,各大公司市場份額情況見下圖,這些企業一般都把部分OLED中間體或單體粗品的生產外包出去,中國就是目前全球主要的OLED中間體和單體粗品的生產基地。

這些國外龍頭企業以其專利和技術優勢,對單體製造市場形成了壟斷,從我國購進口大量OLED中間體或單體粗品,升華後轉而再出口到我國,這不僅提高了我國OLED面板商的製造成本,還對遏制我國OLED顯示行業發展造成潛在威脅。

14大發光材料企業詳細分析見報告全文!

材料委天津院針對OLED產業中顯示玻璃、發光元件、偏光片等存在的「卡脖子」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並輸出《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產業及技術發展報告》,如您感興趣請添加客服材料俠(caioliaoxia)諮詢!

▼報告目錄

相關焦點

  • OLED與LED的發光原理區別
    在這種背景之下,OLED應時而生,為廣大商家開闢新的市場提供了廣闊的前景,那麼OLED和LED的區別到底在哪,它們的發光原理又是什麼,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LED用的是金屬材料,而oled用的是有機物材料,兩者的發光原理是一樣的,區別在於oled不需要背光源,自己本身會發光,是採用發光二極體陣列組成.
  • 如何看懂OLED與LED發光原理的區別
    在這種背景之下,OLED應時而生,為廣大商家開闢新的市場提供了廣闊的前景,那麼OLED和LED的區別到底在哪,它們的發光原理又是什麼,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LED用的是金屬材料,而oled用的是有機物材料,兩者的發光原理是一樣的,區別在於oled不需要背光源,自己本身會發光,是採用發光二極體陣列組成.亮度要比LED液晶高,厚度更薄,是今後LED液晶屏的替代品.LED液晶屏需要背光源
  • OLED發光材料專題報告:以技術之矛突破專利之盾
    如需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1 、OLED 發光材料 2022年國產規模將達到 66億元在 OLED 材料系列報告一中,我們闡述了未來國內 OLED 產業的發 展趨勢。隨著良率低、產能不足等制約因素逐漸化解,降成本和供應鏈安 全的壓力日益凸顯,上遊材料國產化進程加速,其中發光材料是更具發展 前景和投資價值的關鍵材料之一。
  • 深度解析OLED結構及發光原理關鍵技術
    電子(空穴)由陰極(陽極)注入,經過n型(p型)有機材料傳導至發光層(一般為n型材料),經由再結合而放光。一般而言,OLED元件製作的玻璃基板上先濺鍍ITO作為陽極,再以真空熱蒸鍍之方式,依序鍍上p型和n型有機材料,及低功函數之金屬陰極。由於有機材料易與水氣或氧氣作用,產生暗點(Dark spot)而使元件不發亮。因此此元件於真空鍍膜完畢後,必須於無水氣及氧氣之環境下進行封裝工藝。
  • OLED的結構原理及其發光過程解析
    OLED顯示技術具有自發光、廣視角、幾乎無窮高的對比度、較低耗電、極高反應速度等優點。但是,在價格(較大顯示面板)、壽命、解析度暫無法與液晶顯示器匹敵。   oled的原理   OLED是指在電場驅動下,通過載流子注入和複合導致發光的現象。其原理是用ITO玻璃透明電極和金屬電極分別作為器件的陽極和陰極,在一定電壓驅動下,電子和空穴分別從陰極和陽極注入到電子和空穴傳輸層,然後分別遷移到發光層,相遇形成激子使發光分子激發,後者經過輻射後發出可見光。
  • OLED發光原理和OLED面板結構及OLED關鍵技術深度圖文解析
    電子(空穴)由陰極(陽極)注入,經過n型(p型)有機材料傳導至發光層(一般為n型材料),經由再結合而放光。一般而言,OLED元件製作的玻璃基板上先濺鍍ITO作為陽極,再以真空熱蒸鍍之方式,依序鍍上p型和n型有機材料,及低功函數之金屬陰極。由於有機材料易與水氣或氧氣作用,產生暗點(Dark spot)而使元件不發亮。因此此元件於真空鍍膜完畢後,必須於無水氣及氧氣之環境下進行封裝工藝。
  • 2016年OLED材料行業發展研究報告
    高分子OLED又被稱為PLED(PolymerLED),其發展始於1990年,由於聚合物可以採用旋塗、噴墨印刷等方法製備薄膜,從而有可能大大降低器件生產成本,但目前該技術遠未成熟。  根據驅動方式的不同,OLED器件也可以分為無源驅動型(PassiveMatrix,PM,亦稱被動驅動,PMOLED)和有源驅動(ActiveMatrix,AM,亦稱主動驅動,AMOLED)兩種。
  • 奧來德:跨國布局OLED印刷型發光材料
    日前,奧來德發布公告,公司擬在日本投資設立全資子公司「吉林OLED日本研究所株式會社」,實施「OLED印刷型發光材料研發項目」。OLED作為第三代新型顯示技術,是目前主流顯示技術中市場發展最快、應用前景最好的技術之一。
  • Micro LED技術原理,Micro LED與OLED技術對比
    事實上,除了晶粒、TFT背板、IC這些「元組建」,繼承於LED晶粒(如三安)、半導體顯示(如京東方)、IC設計企業(如聚積、奇景)等之外,Micro LED正真的核心則是「如何將這些元件集成」,即「巨量轉移」技術。後者是整個行業的命門。如果有企業要牽頭Micro LED產品,最需要的即是從這裡入手。
  • OLED發光原理、結構及關鍵技術深度圖文解析
    深度解析OLED結構及發光原理關鍵技術。OLED的原文是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中文意思就是「有機發光顯示技術」。電子(空穴)由陰極(陽極)注入,經過n型(p型)有機材料傳導至發光層(一般為n型材料),經由再結合而放光。一般而言,OLED元件製作的玻璃基板上先濺鍍ITO作為陽極,再以真空熱蒸鍍之方式,依序鍍上p型和n型有機材料,及低功函數之金屬陰極。由於有機材料易與水氣或氧氣作用,產生暗點(Dark spot)而使元件不發亮。因此此元件於真空鍍膜完畢後,必須於無水氣及氧氣之環境下進行封裝工藝。
  • OLED包括發光材料、柔性膜等都進口,中國的OLED顯示產業大而不強
    OLED,又被稱為有機發光半導體,因其具有自發光、無窮高對比度、寬視角、低功耗、響應速度極快等特性,被普遍認為是替代LCD的下一代主流顯示技術。值得一提的是,OLED在擁有出色的畫質優勢外,還可以實現捲曲、透明、摺疊、輕薄的柔性外觀設計,三星與華為的摺疊屏手機均是使用OLED技術實現的。
  • OLED材料分類及主要代表廠商,OLED發光材料/通用材料市場規模
    其中有機發光層材料和傳輸層材料為OLED的關鍵材料。圖表2:OLED材料分類及主要代表廠商根據OFweek產業研究院數據,2017年全球OLED發光材料市場規模為4.04億美元,通用材料為4.52億美元。預計2018年將分別增長至5.6億美元和6.98億美元。
  • 八億時空是我國掌握-tft-lcd混合液晶核心技術
    全球lcd(液晶顯示技術)面板產業的轉移經歷了「美國起源-日本發展-韓國超越-臺灣崛起-大陸發力」的過程,回顧lcd產業發展的過程,最早由美國(康寧公司)成功研發出lcd技術,隨後由日本廠商(夏普、日立、東芝、三菱)將lcd技術產業化,1988年夏普推出世界第一臺14英寸的液晶顯示器,之後日本幾乎壟斷世界液晶面板產業,90年代後,韓國、臺灣面板企業開始崛起,並在長時間內主導者整個市場。
  • 大功率白光LED路燈發光板設計與驅動技術
    綜合上述技術及有限元分析軟體對大功率LED器件封裝的熱阻分析結果,確定了COB(chip onboard)LED晶片的陣列組裝技術,為製造LED路燈發光板的最佳技術方案。LED晶片結溫很容易控制在120 ℃以下,與外部散熱技術兼容性好。通過光線最佳歸一化數學模型計算了LED晶片陣列晶片間最佳距離。
  • 淺談OLED的結構發光原理及驅動方式
    是繼CRT、LCD顯示技術之後的最新的第三代顯示技術。主要OLED的基本結構,是由電力正極相和一種薄而透明且具半導體特性的錮錫氧化物(I下0)與電力正極相連,並且與另一個金屬陰極包裹成夾層式的結構。整個結構層包括孔隙層,孔徑轉移層,透光層(有機材料),電子傳輸層和電子注入層。當電力被施加到相應的電壓,一個正空穴電荷,並且陰極被組合成發光層,從而產生取決於組合物產生三種顏色紅,綠和藍色光。
  • 國際OLED藍光材料形成壟斷格局,TADF技術開發如火如荼
    由此可見,發光材料是OLED顯示技術自發光的基礎,直接決定了OLED的發光特性。OLED的三種顏色的發光材料中,藍光摻雜材料的發射波長最短,因此能壘最高;並且與之匹配的金屬材料種類較少。: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2025年中國oled發光材料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三、我國OLED發光材料行業競爭格局
  • 八億時空是我國掌握-tft-lcd混合液晶核心技術,但卻過分依賴京東方
    全球lcd(液晶顯示技術)面板產業的轉移經歷了「美國起源-日本發展-韓國超越-臺灣崛起-大陸發力」的過程,回顧lcd產業發展的過程,最早由美國(康寧公司)成功研發出lcd技術,隨後由日本廠商(夏普、日立、東芝、三菱)將lcd技術產業化,1988年夏普推出世界第一臺14英寸的液晶顯示器,之後日本幾乎壟斷世界液晶面板產業,90年代後,韓國、臺灣面板企業開始崛起,並在長時間內主導者整個市場。
  • OLED發光材料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國產化
    OLED即「有機發光二極體」,具有電致自發光特性;三明治層狀結構,無需背光模組、濾光板、液晶等構件,且可以承受高溫製程;繼CRT、LCD後最具潛力的新型顯示技術,具有可柔性顯示、超輕超薄、反應靈敏、對比度高、可視角廣、能耗低、適用溫度範圍廣、抗震性好等性能優勢。OLED上下遊產業鏈長,涉及材料多樣,其中有機發光材料最為核心。
  • 【OLED材料技術】磷光發光材料vs.螢光發光材料
    OLED發光材料的分類有多種,根據發光方式來分,可分為螢光發光材料和磷光發光材料。從材料的發光機制來看,根據所有原子旋轉可能性組合,可以產生四種類型的激子旋轉分布狀態:一種非對稱性的單線態激子旋轉方式和三種對稱性的三線態激子旋轉方式。前者為螢光發光材料的發光機制,後者為磷光發光材料的發光機制。
  • 中國稀土發光材料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2026年)
    據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稀土發光材料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2026年)顯示,我國稀土發光材料生產自20世紀**年代起步以來,獲得了迅速發展,截至**已形成三大主流產品:顯示用螢光粉、燈用三基色螢光粉、長餘輝螢光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