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閃電的溫度比太陽表面的溫度要高,並發出耀眼的光芒,而超級閃電則更厲害,它發出的光芒是普通閃電的1000倍。在1977年的時候,一項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雜誌的論文發現了超級閃電,當時超級閃電的定義還只是比普通閃電強100倍而已。
該項研究的數據來源於美國宇航局的維拉號衛星,該衛星於1969年發射升空,並一直運行到了1979年。在當時美蘇冷戰時期,這顆衛星的目的是為了監測空中的核爆炸。維拉號衛星每年可以記錄成千上萬次閃電,其中包括他們所認為的超級閃電。
不過,超級閃電發生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它是非常稀有的,在一千萬次閃電中僅出現5次。1978年,一枚超級閃電襲擊了芬蘭,留下了大約1.5公裡的損害:樹木被劈開、變壓器損壞等。1979年,南非的一枚超級閃電釋放了大量的能量,以至於維拉號衛星認為是一次核爆。
研究人員還發現,超級閃電的形成與普通閃電有所不同。一般來說,當雲層底部的電荷和地表電荷產生的電場足夠強時,它們就會發生相互作用,形成一道閃電。在大多數情況下,雲層底部是帶負電荷的,而地表則由於雲層的影響帶上了正電荷。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雲層底部會帶正電荷,這時候形成的閃電就是「超級閃電」。
但是,科學家對此還是有一些質疑,因為從衛星上看到的閃電和從地面看到的閃電完全不同。從衛星上看,有一些因素會影響閃電的亮度,比如衛星會受到雲層的遮擋。而這時,沒有受到遮擋的閃電會看起來亮得多,這就容易造成超級閃電的假象。
那麼,超級閃電真的存在嗎?11月12日,兩篇發表在《地球研究物理雜誌:大氣》的論文顯示,超級閃電確實存在。
第一項研究使用的是對地靜止衛星在2018-2020年收集到的閃電數據。當科學家使用超級閃電的舊標準時,他們發現了超過200萬個超級閃電。但是,當他們把標準提高到了1000倍時,他們得出了超級閃電的能量閾值。只要釋放的能量超過這個閾值,那麼它就是超級閃電。
不過,該項研究可能會錯過一些超級閃電,因為一些很強的閃光持續的卻非常短,而第二項研究則彌補了這個缺憾。科學家研究了另一顆衛星12年來收集的雷擊數據,把功率1000億瓦的閃電定義為超級閃電,這比美國太陽能發電的功率總和還要強大。
迄今為止記錄到的最強大的超級閃電功率超過了3500億瓦,它來自於帶正電的雲對地事件。研究還發現,超級閃電經常發生在海洋之上,這些巨型的閃光可以連綿數百公裡。研究人員表示,海洋中的暴風雲助長了超級閃電的誕生。
地球時不時地提醒我們,它能夠釋放一些憤怒的能量。 這些新發現能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它們的產生,從而規避一些風險。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