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姜永育
本文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這個被稱為「閃電之都」的地方
位於南美洲卡塔通博河和馬拉開波湖交匯處
雷電為何頻繁光顧這一地區呢?當地有一個傳說。
據說很久以前,馬拉開波湖周邊一帶少有人類居住,那時的天氣條件很好,既沒有風暴,也沒有雷電,而風景也遠比現在旖旎:湖泊四周生長著茂密森林,一年四季鬱鬱蔥蔥,鳥兒們在天空自由翱翔,魚蝦在湖水中嬉戲覓食……因為景色實在太美了,上帝也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並把這裡當成了休閒度假的後花園,時不時地,他老人家就會瞞著眾神,從天堂悄悄溜下來,到這裡悠哉遊哉地住上一陣子。後來,湖邊的人類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貪婪,他們砍伐森林,種植經濟作物。很快,馬拉開波湖周邊的森林就被砍光,氣候逐漸變得惡劣起來,鳥兒飛走了,魚蝦也不見了。有一天晚上,許久未曾光顧的上帝來到這裡,一看現狀不由勃然大怒。他的滿腔怒火變成閃電,不時劃破漆黑夜空,而咆哮則變成雷聲,讓居住在這裡的人們膽戰心驚。
傳說只能是傳說。對雷電形成原因,有人提出了一個大膽假設:卡塔通博河與馬拉開波湖交匯的地下,有可能埋藏著大量磁礦石。
這個假設並不是空穴來風。在自然界中,有些地下巖石天然帶有磁性,它們大量聚積的地方,往往會形成一個強大磁場。在上空的強帶電對流雲或雷雨雲的影響下,強磁場會使得地表的大氣電場增強,從而引起放電現象。放眼全球,這種地下強磁場「招引」雷電的現象並不罕見,如在中國青海省,就有一個叫那稜格勒的峽谷具有這種特徵:峽谷地表的巖石帶有磁性,導致谷內雷電多發,進入裡面的人和動物無一例外都會被電死或電傷,所以這個峽谷又被人們稱為「死亡谷」。
不過,通過科學考察,人們在卡塔通博河與馬拉開波湖交匯的地方,並沒有發現所謂的磁礦石。這裡水面開闊,沼澤遍地,不管是河床還是沼澤地,下面都是厚厚的淤泥。這些淤泥深達數米,再下面便是細末狀的沙粒,它們根本沒有磁性。
排除地下磁場之說後,有專家提出了另一個觀點:雲和沼氣碰撞形成了雷電。
專家認為,馬拉開波湖上空的雲大多是「外來戶」:它們被大風驅趕著,從安第斯山脈長途跋涉來到這裡,這些「流浪漢」到達馬拉開波湖後,由於空間狹小,它們的「脾氣」變得十分火爆。在相互擠壓、衝撞下,就產生了強烈的暴風雨。而雷電的形成,則和馬拉開波湖沼澤區中的有機物質有關:沼澤中掩埋著許多有機物,它們腐敗後產生大量沼氣,因為沼氣的密度比空氣輕,升到空中後會堆積在雲的上方,又因為沼氣是電離氣體,它們與雲相互作用,於是便形成了強烈的放電現象。
不過,也有科學家認為這種解釋太牽強了:把暴風和沼氣放電「嫁接」在一起,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因為沼澤區中產生的沼氣被暴風一吹,會瞬間消逝得無影無蹤,根本不可能在湖面上空的雲層中駐留,因此也就不可能產生放電現象。
那「卡塔通博閃電」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原來,這是氣候環境和獨特地形共同作用的結果。
委內瑞拉位於赤道附近,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而馬拉開波盆地位於委內瑞拉西北部,盆地中心正是馬拉開波湖,它可以說是南美洲最為溼熱的地區。該湖除北部委內瑞拉灣沿岸氣候乾燥、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外,湖區大部分年平均降水量都在1500毫米以上——溼熱而多雨的氣候,為雷雨雲的孕育提供了基礎條件。
另外,馬拉開波湖所處的地形十分獨特,這裡三面環山,中間是盆地,好似一塊馬蹄鐵,又仿佛是一個喇叭口,十分有利於雷雨雲的形成。白天,湖中和周圍溼地的水受熱帶高溫的影響快速蒸發,形成大量溼熱空氣;夜晚來臨時,海上來的信風通過「喇叭口」吹進來,將暖溼空氣抬升到半空,與山上下來的冷空氣相遇,兩者出現激烈交鋒,從而形成密集的雷雨雲。在雷雨雲中,上升的暖溼空氣中的水滴與冷空氣中的冰晶碰撞在一起,產生大量靜電荷,這樣雷電交加的暴風雨天氣便出現了。
現在,你弄清楚為什麼雷電頻頻「光顧」卡塔通博地區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