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利時埃克興市中心,有一條大道名為「錢夫人」路。沒錯,它就是為了紀念一個中國人才有了這個名字。對於國人來說,錢秀玲這個名字很陌生。但她在比利時卻非常有名,比利時舉國致敬,公開稱呼她為「母親」。她到底做了什麼,讓比利時如此敬重她?
1912年,錢秀玲出生在江蘇宜興的名門望族錢家,在軍政兩界錢家都有人擔任要職。她的堂兄錢卓倫是民國時期的中將,曾擔任國防部第一廳廳長等職。雖然家境富裕,但她不驕不奢。從學生時代起,錢秀玲就立志要科學報國。她對化學非常感興趣,最大的理想是到法國居裡原子能實驗室學習,成為像居裡夫人那樣的科學家。
1929年,17歲的錢秀玲孤身一人到比利時求學,就讀於該國最有名的魯汶大學化學系。期間,她認識了比自己年長几歲,且具有俄羅斯和希臘血統的醫學系學生葛利夏,倆人漸漸走到了一起,並結了婚。
婚後,錢秀玲夫婦居住在比利時一個偏僻的小鎮上。丈夫開了一家私人診所,她則在診所中當護士,過著平靜且幸福的生活。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打破了平靜的局面。1943年5月,德國法西斯佔領了比利時。比利時人民不願當亡國奴,拼命反擊。
當時鎮上有一個叫羅傑的青年,因參與炸毀德軍列車通過的鐵路而被德軍判處絞刑。羅傑的父母通過比利時的國王、王后向德軍求情,希望他們能放了兒子,但並沒有什麼用。錢秀玲從報紙上看到德軍駐比利時和法國北部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馮·法爾肯豪森是堂兄的好友,堂兄曾交代有什麼麻煩就去找他,因為他是一個為人正直的德國軍官。
於是,錢秀玲連夜寫了一封信,趕到布魯塞爾,懇求那個德國軍官赦免了羅傑的死刑。之後,比利時人經常懇求她幫忙救人。有一次,她正懷著大女兒,冒著槍林彈雨乘坐一輛破舊的汽車去見馮·法爾肯豪森。最終,他放了被捕的90多個比利時青年,因此還被調回了柏林。
二戰結束後,比利時國王為了表彰錢秀玲先後營救了近百個比利時人的生命,特意授予她「國家勳章」。艾克興市的市民們為了銘記這位巾幗英雄,特意將市中心的一條大道命名為「錢夫人」路,市政府還在古董店裡買了一座鑄有龍的中國銅塔送給她作紀念。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比利時人民依然沒有忘記錢秀玲。2001年秋天,艾克興市的市長杜特裡約先生專程趕到她的故鄉宜興,與宜興結為友好城市。杜特裡約先生在籤字儀式上說:「錢秀玲女士是宜興人民的女兒,也是艾克興市的母親。我的父親就是她從德軍手下救出的青年之一,沒有她,也就沒有現在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