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工智慧從「三體」走向「四維」
我國正加速駛入人工智慧發展的快車道。11月23日在烏鎮發布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20》顯示:中國人工智慧專利申請數量高達11萬項,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人工智慧發展浪潮浩浩蕩蕩,如何推動人工智慧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特別是與實體經濟融合,更好發揮其創新引領與賦能作用?11月24日,在「人工智慧:育新機,開新局」分論壇上,記者聽到了來自各領域專家學者、業內人士的真知灼見。
「產業數字化是不可逆轉的浪潮,必將成為未來10年人工智慧最大的戰場。」對於人工智慧發展的未來風口,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京東智聯雲總裁周伯文在論壇上一語中的。
他舉例說,今年京東「618」上銷量第一的冰箱,就是全人工智慧設計的冰箱。「人工智慧通過冰箱個性化的描述圖片,深刻地理解客戶需求,把服務的顆粒度和時效性,提高到人工達不到的地步。」
但是,人工智慧與傳統製造業結合,並非一帆風順。作為傳統產業代表的通威股份CIO周勇,提出了一個引發在場人士強烈共鳴的難題——「中國的人工智慧技術發展非常成熟,但普惠方案還比較有限。人工智慧企業如果對傳統行業的理解不夠,就很難找到結合的點。」
這也是業界最近極為關注的話題:人工智慧解決方案與落地應用之間,還沒有找到普惠的方案,二者存在「鴻溝」該怎麼填平?
值得一提的是,對這一難題,此次參會的不少企業正在積極破題。
華為副總裁、華為雲計算董事長鄭葉來在演講中表示,「AI進入行業系統的確面臨巨大的挑戰,但華為正在著手解決這一問題。」鄭葉來認為,人工智慧要從原來「三體」走向「四維」,不僅有數據、算法、算力,還要增加一個新的維度——行業知識。
「新一代的人工智慧,要將知識驅動與數據驅動結合起來,這是人工智慧走向產業界批量應用的基礎。」鄭葉來介紹,在傳統不鏽鋼企業「華新不鏽鋼」的合金鋼生產中,不僅有人工智慧,還結合了「老師傅」的工業知識,將不鏽鋼配料的計算時間,從每次30分鐘以上縮短到10秒內。
已經嘗到與人工智慧結合「甜頭」的,還有伊利集團。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介紹,伊利用人工智慧分析奶牛的健康程度,包括奶牛走了多少步、有沒有挑食、前一天產了多少奶,以確保牛奶的品質。通過人工智慧技術,伊利已經實現對多條生產線的自動控制,大大節省了人工。這個傳統食品巨頭,還利用自然語言數據,捕獲消費者的新需求、新趨勢。「我們的網紅產品『須盡歡』冰淇淋,就是基於輿情大數據的智能解析,發現了消費者喜歡的口味。」張劍秋說。 (本報烏鎮11月24日電)
(責編:趙超、呂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