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奧折戟,國家隊顯然成為未來一段時間最搶眼的國字號。如今的國家隊,正在李鐵的帶領下,經受高強度訓練,這位昔日埃弗頓中場,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將手下弟子打造成像自己一樣「跑不死」的球員,體能是國足一切技戰術打法中最重要的保障。只是,國足眾將的體能狀況在被媒體公布後,引發了「跑圈」球迷的一片譁然:身為國家隊球員,間歇跑的訓練強度竟然比很多業餘愛好者還要小。
40強賽下半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之前公布的足改方案也要求,未來的國家隊應該是一支技藝精湛、作風頑強、能打硬仗、為國爭光的球隊。李鐵在球員時代,就以充沛的體能著稱,在成為教練後,其個人的戰術理念中,體能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保障。
來自中超聯賽的官方數據顯示,2019賽季中,武漢卓爾的突出戰績是以不停地跑動為依託的。在16支中超球隊中,卓爾的總跑動距離位居第一,達到了3143797.3米,也就是超過了3143公裡。排名第2的山東魯能,在這項數據上與卓爾相差了13公裡。這樣的奔跑能不能拖垮對手?雖然沒有最直接的數據加以印證,但卓爾球員被侵犯的次數達到了437次,位居中超球隊第2位,僅次於重慶斯威的452次。再細化下兩隊的該項數據可以發現,在中超被侵犯榜前30名的球員中,有費爾南迪尼奧、阿德裡安、卡爾德克和蔣哲4名斯威球員,而卓爾卻只有埃弗拉一人。這說明卓爾相對較高的被侵犯次數,是全隊平均值較高所致。這似乎可以理解為,在卓爾球員大範圍的連續跑動中,對手不得不以犯規來減緩卓爾的節奏。
從李鐵本人到卓爾的特點,都可以說明,跑動能力是其戰術執行過程中極為依賴的一環。由此看來,如今國足的一天三練是李鐵「早有預謀」的。在集訓前,李鐵就曾表示「我相信這些球員會遇到他們職業生涯以來最苦的一個冬訓」。以9日及10日兩天連續的一天三練為例:晨跑不少於8公裡、上午有健身房的力量訓練、下午或傍晚則是技戰術演練。全天滿滿當當的安排,讓國腳們累到不想說話。之後的11日,國腳們「享受」了一下一天一練的「好日子」,然後再次回歸三練。這種訓練帶來的最直接變化是,國腳回到酒店後最想做的就是肌肉放鬆和休息,根本沒有能量再做其他的事情。他們的生活空間很自然地變為訓練場與酒店的兩點一線。
來自國內媒體的消息顯示,在20天左右的訓練中,國足會以6到7天為一個短周期,在第一周內,一天三練被安排了3次。在8公裡晨跑中,每百米時速要在25秒到28秒之間調整,一圈520米,跑兩圈後可以休息45秒。換算之後,基本是8公裡配速在4分10秒到4分40秒之間的間歇跑。算上休息時間,這8公裡總耗時差不多在38分35秒至42分35秒之間。
1月12日,中國足球隊官微發布消息:「醫療組發現在近期高強度訓練下隊員CK值(肌酸激酶)大幅度升高,因此教練組延長了熱身時間、改變了熱身方式,以避免隊員在低溫和疲勞下出現受傷情況。隨後,隊員們進行了5組1000米跑訓練,每百米完成時間在28秒以內,組間休息2分半鐘。」也就是說,1公裡間歇配速是4分40秒,每組休息2分半鐘,總長只有5公裡。
在這些數據被公布後,有人將4分40秒/公裡的配速換算成馬拉松,大約需要3小時16分54秒完成,但這顯然不是個很搶眼的成績。甚至在很多跑步愛好者看來,一些成績不錯的業餘跑友,幾乎都能比肩國足的冬訓配速。職業聯賽初期,足協曾在甲A球隊中推行12分鐘跑。起初的標準是12分鐘內跑完3200米算及格,2900米具備補考資格,假如是在昆明那樣的高原測試,標準各降100米。1998年,12分鐘跑的及格線上漲了100米,變為3300米。12分鐘完成3300米的平均配速為3分38秒/公裡。換句話說,李鐵現在的「魔鬼」比起當年他本人經歷的標準還有明顯的差距。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43歲的他,還可以全程跟上國腳們的奔跑節奏。這樣的對比不難發現,國足屢戰屢敗一代不如一代,顯然不是簡單的理念及技術差距導致的。
覺得小編寫得好的,請拉到末尾點下在看
覺得小編胡沁的,請點三下
執筆/製作:馬納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