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歐巴馬卸任美國總統一職後會殺入好萊塢,當起了製作人?
今年年初,歐巴馬夫婦創辦的高地製片公司在聖丹斯電影節上買下了一部名為《美國工廠》紀錄片的發行權。
8月21影片在美國正式上映後,獲得了中美雙方觀眾的一致好評。豆瓣上的評分為8.4,IMDB評分7.5。各路媒體更是不吝讚揚,把它捧上了天。
但是與觀影人一片和諧評價截然相反的,是紀錄片所記錄下的一家中國工廠在美國開疆闢土的全過程,文化碰撞、利益互掐,可以說整部電影和「和諧」二字毫不沾邊。甚至比中國的婆媳劇還狗血。
電影的導演為史蒂文·博戈納爾和茱莉亞·賴克特。促使他們拍攝這部影片的原因,還要從2009年他們的另一部紀錄片說起。
2008年經濟危機讓美國通用汽車在12月宣布倒閉。
通用汽車工廠所在的俄亥俄州的代頓市瞬間多出了2000個實業家庭,曾經熱鬧的工廠被鐵鏈鎖死,欣欣向榮的地區一夕之間淪入死寂。
史蒂文和茱莉亞用鏡頭記錄下了通用的最後一刻,出品了紀錄片《最後一輛車:通用王國的破產》。
通用倒閉後的第七年,一家來自中國公司將工廠選在了通用原址上。
這家公司叫福耀集團,是中國最大、全球第二大的汽車玻璃製造公司。
或許你沒聽過這家公司,但你一定聽說過它掌門人的名字——「玻璃大王」曹德旺。
一家中國公司在美國的土地上興起,而且站在了往昔美國工業巨頭的屍體上,如此戲劇性的發展自然再次引起了史蒂文和茱莉亞的注意。
福耀為了擴大影響力,對媒體的到訪自然樂於接受,甚至希望能聘請他們拍攝一部講述福耀擴張的影片。但是這背離了史蒂文記錄事實的初衷。最終福耀雖然被婉拒,但是還是給了史蒂文極大的拍攝權限。
這才有了如此真實又中立的一部電影——《美國工廠》。
一、初建:福耀宛如天神降臨
影片之所以叫《美國工廠》而不叫《中國工廠》,一方面是因為講述的是福耀將廠址選在了美國,另一方面,是因為美國福耀僱傭了大量的美國勞動力。
通用破產後,代頓市的許多人都從中產階級一夕之間變成了無業人員,甚至在漫長的7年中,依然沒能找到合適的工作。此時帶著2億美元、1000多個崗位而來的福耀在當地人眼中簡直就如同天神降臨。
通用曾經的老員工對於能再次回到熟悉的地方工作,雖然早已物是人非,但還是說:「我很感激、很幸福」。
被僱傭的美國員工,看著新廠從無到有,由衷感慨:「我們期待開始生產。」
從中國被調配來的中國員工在培訓中被提醒:「美國人很直率、很務實,你們能相處得很好」。
一切都是百廢待興、萬眾期待的模樣,此時的福耀就如同一個受所有人寵愛的孩子,仿佛美國這塊土地會成為它的快樂搖籃。
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二、強烈的文化碰撞
福耀的危機,其實從董事長曹德旺第一次來視察廠區建設時就已經露出了端倪。
在這段短短的巡視歷程中,有3個場景令人難忘。
第一個,是曹德旺在看到已經建設完成的廠房大門的時候,突然毫無理由地要求:「門要換個方向。」
第二個,工作人員詢問是否在開幕典禮上搭一個防止風雨的雨棚,曹德旺自信滿滿地對著一群美國人說:「相信我,10月的天氣會和今天一樣好。」那一刻,仿佛他才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然後憑藉個人判斷,曹德旺取消了天氣預防計劃。
第三個,公司的標語出了語法問題,當地人一看就是中式英語,但是連建好的大門都能說改就改的公司卻仍然堅持著不肯改動幾個小小的牆上標語。
這些其實都是小細節,但是都反映了大問題——這位想在美國施展拳腳的老闆有足夠的魄力和自信,但是這份自信在美國這個人人提倡平等的土地上可能會讓福耀受挫。
三、血腥的利益糾葛
果不其然,當公司真正開始營業,所謂的「美國公司」的真容開始暴露,其實他只是一家披著星條旗外衣的中國公司。
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在管理制度上,傳統的美國公司都堅持以人為本,一天只安排8小時的班,所以大部分美國工廠效率低下。
但是在福耀,公司希望所有人都能以中國工廠為學習榜樣,要求所有員工每周只休息兩天,每天工作12小時。
管理層甚至有人說:「我不在乎美國人怎麼想,你要告我隨便你,但是周六全部都得來。」
而且在福耀,公司為了追求效益,會要求員工用鏟車去鏟超過使用標準重量的玻璃,但在美國員工看來,這種有風險的事,他們是拒絕的。
其次,則是薪水衝突。曾經的通用,一小時的時薪是29美元,而在福耀,只有12.84美元。有員工直言,到了福耀工作後,他失去了「買鞋自由」。
管理理念和收入預期的衝突很快升級,美國員工紛紛想讓工會進入福耀。對此,福耀所有中國員工如臨大敵。
因為工會的宗旨是為工人爭取權益,因此很多企業主把工會稱為無法擺脫的幽靈。
一旦工會進入福耀,意味著他們會以生產安全、員工福利為由開始幹預公司決策。
對此曹德旺的態度很明確:「工會進來,我就不做了!」
而另一邊,美國員工的態度也很堅決,每天都有人冒著被辭退的危險舉牌呼籲大家加入工會。
就這樣,一場決定是否讓福耀加入工會監管的投票大會被擺在眼前。
雙方都如臨大敵,美國員工開集會、發傳單希望大家能投贊成票,福耀花重金請來專門的遊說機構,各種威逼利誘,讓大家投反對票。
最後,儘管很多美國人心在工會,卻因為抵不過公司的施壓而投了反對票,福耀以60%的反對票全面勝利。
但是令人沒想到的是,曾經,雙方還在為員工福利鬥得你死我活,2年後,卻又有大批員工被福耀掃地出門。
這一次,不是因為倒閉,相反地,福耀經過兩年的經營,轉虧為盈,在美國真正站穩了腳跟。
但不知是大勢所趨還是工會事件讓曹德旺意識到了員工的麻煩性,總之福耀開始走上自動化的道路,越來越多的工人被機器人奪走了工作。
福耀在美國的成長史,就如同中美貿易的縮影,文化差異、利益糾紛是不可能繞過去的坎,各有各的思慮,各有各的考量,沒有對錯,卻終究會有輸贏。
或許我們能從福耀的勝利中得到些啟示。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宮償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