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紀錄片裡的製造業衰落-虎嗅網

2021-01-11 虎嗅APP


美國製造業衰退這個話題由來已久,但在中國的輿論中比較少被提及。一方面,美國製造業衰落的同時,信息產業卻在崛起,掩蓋了很多製造業衰退帶來的問題;另一方面,除了枯燥的統計數字和圖表外,大洋彼岸的中國讀者也很難有直觀了解美國製造業衰落的渠道。


但這個話題,卻是當前中美困境中最重要的深層原因,它的衍生和發展,極大地改變了幾十年來經濟和外交版圖。所以在這裡,我們用一部20多分鐘的紀錄片,來給大家展現美國製造業衰退背景下的普通人生活。這部紀錄片由CBS出品,名字叫做《美國:製造希望》。



CBS是美國三大全國電視臺之一,風格老派嚴肅,在深度新聞方面領先同行,60 MinutesEvening News等新聞節目在全美影響很大,主持人也偏重那些穩重大方有歲月積澱的傳媒老兵,比如被譽為「最可信任的美國人」的Walter Cronkite和「談笑風生」的Mike Wallace。


在這部英文名為 America: Manufacturing Hope 的紀錄片中,CBS記者深入賓夕法尼亞州的小鎮Erie,採訪了諸多普通老百姓,展現了製造業衰落對他們生活的種種影響。Erie是賓州第四大城市,瀕臨美國五大湖中的伊利湖(Lake Erie),是美國製造業衰落形成「鐵鏽帶」的重災區之一。


這個原本是民主黨票倉的小城,在2016年美國大選時集體倒戈,轉而支持共和黨的川普。


本文是我們公眾號推出的「美國製造業衰落史」的第一篇,為了便於讀者理清線索和邏輯,除了講述紀錄片中的內容外,我們還會將片中出現的主題和人物的背景做深度剖析和解釋。按照本公眾號的老習慣,文章還是分成四個部分:


1.  美國「鐵鏽帶」誕生背景

2.  被製造業衰落拋棄的人們

3.  16年總統大選的集體倒戈

4.  川普製造的希望和恐慌


下面進入正文部分:


1. 美國「鐵鏽帶」誕生背景


美國「鐵鏽帶」,指的是美國東北部靠近五大湖的一片區域。這片區域崛起於20世紀初,由於靠近大湖水運便利,鋼鐵、玻璃、化工、採礦等重工業在1920年代迅猛發展,成為美國最重要的工業區。在鼎盛時代,這一區域產出了美國45%的GDP,僅匹茲堡一個城市,就貢獻了一半的鋼鐵產量,堪稱美國唐山。


美國Rust Belt (鐵鏽帶) 區域圖


但從1960年代開始,這片區域就伴隨著製造業衰落而沉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鐵鏽帶」曾經的支柱產業:鋼鐵。美國鋼鐵行業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從1970年的20%,下降到1990年的12%,就業人數從40萬銳減到14萬,鋼鐵工廠密集的揚斯敦(Youngstown, Ohio)和匹茲堡(Pittsburgh, Pennsylvania)均是重災區。


繼鋼鐵行業之後,Rust Belt的另一支柱產業:汽車也陷入危機,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總部所在地底特律。這座「汽車之城」的衰落,一方面由於美國汽車業自1970年代便受到日本的嚴重衝擊,另一方面由於種族騷亂導致無數白人家庭逃離。2013年7月18日,底特律市正式申請破產保護,震驚世界。


除了產業衰退之外,「鐵鏽帶」的製造業還大量向美國西部、南部、海外轉移。在這種背景下,該區域的經濟產值逐年下滑,從鼎峰時佔據美國45%的GDP,下滑到2015年的25%。由於工廠關閉導致的失業率激增,多數工人家庭離開了鐵鏽帶,搬到了陽光溫暖的南方和西部,昔日繁華的區域變成了今天的「東北老工業基地」。



1984年美國總統競選,民主黨候選人蒙代爾(Walter Mondale)在跟裡根辯論時,首次用「鐵鏽」來形容這一地區,後來媒體便用Rust Belt這個詞來形容這片區域。跟「東北老工業基地"一樣,美國政府和民間多年來也有大量「振興」計劃,但都沒法阻擋企業和居民用腳投票,逃離這片喪失希望之地。


廢棄的鋼鐵工廠,Youngstown,俄亥俄州


CBS的這部《美國:製造希望》的紀錄片,便取材自「鐵鏽帶」中央位置的賓夕法尼亞州小城Erie。在這部只有20多分鐘的片子裡,蕭索的街道,破敗的建築,絕望的居民,都將逐一出境,為我們展示一個未曾了解過的美國。


2. 被製造業衰落拋棄的人們


Erie小城,位於五大湖之一的伊利湖(Lake Erie)畔,向西是底特律,向南是匹茲堡,這裡是典型的工業城市。1960年代是Erie的鼎盛時刻,人口最高達13.8萬人,2016年人口下降到了9.8萬人。


*Erie的中文名為「伊利」,跟某乳企重名,因此本文統一用英文名Erie


在2017年1月寒冷的冬日裡,CBS主播Jamie Yucca跟隨著Erie當地一家工會的主席Scott Slawson,一起開始了這次「鐵鏽帶」之旅。



工會主席Scott Slawson的故事


Scott Slawson是一家名為Local 506的工會的主席,他來扮演CBS記者的司機兼嚮導。



Slawson大叔開著SUV,載著Jamie駛過Erie曾經的核心區,路邊一排排紅磚工廠是曾經美國製造的驕傲。



但現在這些廠房大多數都大門緊閉,門可羅雀。Slawson說:「許多當地人儘量避開這條令人沮喪的路線,這樣就不用看這些破敗的場景了。」



主播Jamie評論路邊的景象:「這裡簡直像墳場一樣。」Slawson大叔回應道:「沒錯,當你從一個地區剝離超過3萬個工作崗位時,情況就是這樣。」



Slawson大叔所在的工會名字叫做Local  506,成員多達3000人,大都是來自GE(通用電氣)一家工廠的工人。



繼他現在每天最多的工作,就是接到剛剛失業的工人們的電話,為他們提供就業諮詢。



這份工作顯然並不好做,Slawson大叔也是身心俱疲。



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數十年之久,從60年代至今, Erie市至少喪失了30000個製造業崗位。下圖為1960年代繁忙的工廠。



如今的Erie,更多的是荒涼,到處是一片蕭索的景象。



在街頭上,隨處可見給市民打氣的標語「新的一年,新的Erie,我們必須做到!



甚至有些標語則更加直白:「不要棄船!



失業中年男Todd Bernat的故事


下一個登場的Todd Bernat,這是一位剛剛失業的離異中年男人,他有一個15歲的女兒,正在上高中,他正要開車去學校觀看女兒的比賽。



他一邊開車一邊回憶Erie的黃金歲月:「Erie在90年代仍然有一段繁榮時期,你如果早上失業了,在日落之前就能找到下一份工作。現在實在是太難了。」



跟中國人一樣,中年男Bernat也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這個還未高中畢業的小姑娘希望從事醫學影像專業。下圖為正在學習打排球的女兒。



這位父親觀看女兒比賽時聚精會神。



比賽結束後,兩人去學校旁邊餐廳吃飯。Todd已經離婚了,女兒現在跟媽媽一起住,這是為數不多的跟女兒相處的時間。



父女兩人開心地點餐。



主播Jamie問女兒:「你為你父親感到驕傲嗎?」小姑娘回答道:「我爸經歷了太多的艱難了,但他總是儘量做到最好,總是把我放在第一位。看到父母為了自己付出這麼多,我有時候也挺難受的。」



看到孩子這麼懂事,老父親邊吃飯邊露出幸福的笑容。



不過,在女兒面前展現出堅強和樂觀的Todd Bernat,在訪談中面對記者的問題:「美國夢破滅了嗎?」毫不猶豫地回答:「是的。」



畢業就失業的Justin Gallagher的故事


下一個出場的是Justin Gallagher,他是地道的本地人,家族在Erie生活和工作已經有幾代人之久。



Justin和他旁邊這兩位同學都即將畢業,但都在當地找不到工作。



這位同學也是本地人,父母都已經離開了Erie,他雖然很想留下來,但「所有的生意都在撤離,要找到一份工作很難,所以我最終也可能要離開,或許是不可避免地。」



在過去的10年裡,Erie減少了12000名勞動力,大量像Justin一樣的年輕人因為在當地找不到工作而被迫離開。



主播Jamie造訪了Justin Gallagher同學的家。



Justin的父親和爺爺都出來接待。



祖孫三代人一起接受採訪。



主持人問起Justin可能因為找不到工作而離開這裡時,爺爺說:「他的人生還有很長,不像我已經老了,Justin對待我和他奶奶都非常好,我肯定很希望他能留在我們身邊,但我不知道他最終會不會留下來。」



Justin聽了爺爺的話,在旁邊哭了。



他無奈的說:「如果找不到工作,也只能搬到其他地方了。」旁邊的父親和爺爺聽了也是一臉心疼和無奈。



下崗再就業的Jim Stewart的故事


最後一個出場的是 Jim Stewart,在失去工作一年後,52歲的他在伊利理工學院接受再就業的培訓。



伊利理工學院(Er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一所不大的學校。



跟Jim Stewart接受在就業培訓的,是一幫中老年男子,他們都是各自家庭的經濟支柱,再就業的壓力可想而知。



一群中老年大叔在電腦前認真地學習。



Jim Stewart也認真地學習著技術,他自嘲道:「要是放在3年前,打死我都不會相信自己這麼一把年紀了,還得回學校從頭學習。」



Jim Stewart學習的是市場緊缺的工種,但他自己不準備在Erie找工作了。他對主持人說:「Erie肯定是一艘正在沉沒的船,除非你瘋了才不會去跳船。」



Jim Stewart接著說道:」我在新墨西哥州找到一份工作,馬上要搬到那邊去。我其實可以在這裡找到工作,但賺的比沃爾瑪收銀員還少。」 



這其實預示著一個惡性循環:那些即使能夠在Erie找到工作的人,也因為待遇比其他地區低,而主動選擇離開。像Jim Stewart這樣,已經開始收拾家當了。



他同時準備賣掉自己的房子了,但由於像他這樣的人很多,房子也很難賣出去。



冬日的街頭,一面塗鴉上Erie工業鼎盛時代宣傳畫的牆,還在寒風中佇立著,裡面繁忙的工廠和戴著防護面罩的鋼鐵工人,宛如隔世。



以上就是四個人物和他們背後的故事。這片荒涼蕭索的土地,以及在上面掙扎煎熬的人們,在沉寂了幾十年後,終於迎來了他們可以決定美國命運的一次機會:2016年總統大選。


3. 16年總統大選的集體倒戈


在介紹Erie小鎮如何影響美國大選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背景:鐵鏽帶的傳統政治勢力範圍是什麼。這裡用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時的一張圖來簡單闡述:



在上圖右上角黑框內,便是鐵鏽帶的大致範圍,可以清楚的看到:紅少藍多,鐵鏽帶主要支持民主黨(歐巴馬),是民主黨的傳統票倉。2012年之前的選舉也大致是如此。Erie所在的賓夕法尼亞州,近幾十年均為民主黨鐵桿,上一次支持共和黨,還要追溯到1988年。


接下來我們看看CBS紀錄片中Erie小城在2016年大選時的選擇:


工會主席Scott Slawson的選擇


在採訪中,Slawson大叔對主持人說:「川普來到我們這裡(指的是川普在2016年大選時親自來Erie來拉票),向許多人承諾了他將重新給美國帶來工作機會。」



絕望的時刻需要絕望的手段。」這位工會主席如是說,「人們有時候會做出一些絕望的舉動,即使這些舉動不符合他們自身的利益。」這仿佛是為他支持川普的行為而辯解。



Scott Slawson在2016年大選時投票給了川普。


失業中年男Todd Bernat的選擇


在如前文所述,主持人問他:「美國夢破滅了嗎?」這位失業的中年父親毫不猶豫地說:「是的。」



但他對2016年大選的結果充滿了希望:「從這次選舉的結果上看,人們還是想重拾信心,再次出發。」



他接著補充道:「如果你仔細去觀察:到底是誰贏得了大選,誰造就了這種逆轉,就會理解這次大選的真正意義。鐵鏽帶向來都是支持民主黨,但現在這裡卻都是被遺忘和背叛的工人。他們對此受夠了。


Todd Bernat在2016年大選時投票給了川普。


大學生Justin Gallagher的選擇


在採訪中,Justin的爺爺說:我做為一個註冊在籍民主黨黨員,已經有50年了,但是我這次不得不投給了共和黨的川普。



大學生Justin替全家做總結:「本地的政客都沒辦法幫助Erie的居民,人們對這些領導人感到很失望。於是大家就想:我們不妨看看川普會選上去會怎麼做。川普選舉時承諾了很多,我們很高興地看到他正在一項接一項地實施。」



Justin Gallagher全家在2016年大選時投票給了川普。


下崗再就業的Jim Stewart的選擇


胖胖的Jim Stewart說話直截了當:「這是我們最後的機會了。我自己投票給了川普,原因像我說的那樣:能做的事情已經很少了,只能賭一把了(take a gamble)。」



談起川普那些出格的言論和行為,Jim Stewart忍不住笑:「人們喜歡對川普挑刺,他把自己弄成了一個容易受攻擊的靶子,這純粹是川普自找的哈哈。」



這說明了一個事實:川普的人設做的足夠「low」,以至於雖然對手猛烈攻擊他的那些不經過大腦的言論,但選民聽了通常卻只是會心一笑毫不較真,投票時仍然去支持他。


Jim Stewart在2016年大選時投票給了川普。


以上就是四位主人公對2016年的態度和他們最終的選擇。2016年11月9日,在時隔近30年後,代表共和黨出戰的川普拿下了Erie所在的賓夕法尼亞州,使手上的選舉人票達到了264票(美國總統大選實行選舉人票制度,獲得270張或以上選舉人票的總統候選人贏得大選),而此時希拉蕊只有215張。


賓夕法尼亞州的選戰奠定了最終結果,此戰過後大局已定,川普最終贏得了美國大選。那麼鐵鏽帶裡的其他州,是否也像Erie一樣支持了川普了呢?這裡貼一張圖便可一目了然。



為了方便對比,我們將鐵鏽帶單獨拎出來,並與2012年的大選結果做的對比,可以清洗地看到:2012年時「藍肥紅瘦」,到了2016年,變成了「紅肥藍瘦」,鐵鏽帶的傳統政治版圖被徹底逆轉。



鐵鏽帶的威斯康辛州(WI)、密西根州(MI)、俄亥俄州(OH)、賓夕法尼亞州(PA)均集體倒戈,投向了川普的共和黨。用中國的俗話來說就是,這些集體倒戈的州,就是「把川普抬進白宮的階級兄弟。」


終於,鐵鏽帶那些因製造業衰落而被時代拋棄的人們,用自己的選票改變了美國的命運,在接下去的四年中,他們將承擔這一選擇所帶來的一切後果,無論是好還是壞,但就像片中所說的那樣:「再壞能壞到哪去呢?」


4.  川普製造的希望和恐慌


紀錄片裡還有一組細節很有意思。CBS記者除了探訪Erie小城裡四位普通美國人之外,還訪問了一位普通的美國大媽Patty Pauline,她講述了自己家悲慘的故事。



「我的弟弟曾經為GE(通用電氣)工作,也是工會的成員。但最後他跟其他大量工人一樣,被裁員下崗,有6個工人自殺, 我弟弟就是其中之一。」



Pauline大媽邊說邊哽咽:「你根本無法理解那種沉重。」



在CBS探訪她時,正值勝選的川普舉行就職典禮,Pauline大媽坐在沙發上聚精會神地看著。



電視機裡,川普聲正在重複他的金句名言:「 Together we will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大媽一邊聽一邊點頭,眼裡含著淚花,臉上帶著虔誠。



聽到最後,Pauline大媽忍不住熱淚盈眶,對記者說:「他講的實在是太好了」。



這個場景正如這部片子的名字一樣:製造希望,它在人類歷史上任何時代任何角落,都永遠有巨大的市場。


但事實上,離開美國的製造業,很難再回到美國。就像賈伯斯對歐巴馬說的那樣:「那些(已經離開美國本土的)工作,再也不會回來了。」(Those jobs aren't coming back)


從片子中的細節也可以得到這個結論。紀錄片裡的工人儘管遭受著失業的壓力,但他們的生活水準並不低,也遠遠沒有中國下崗職工那種拼命和焦慮的神態。如果跟反映東北老工業區的紀錄片《鐵西區》相比,美國工人即使下崗,生活水準也遠超中國同行很多。


這一點福耀玻璃的曹德旺應該最有體會,他在美國投資的工廠就位於「鐵鏽帶」的Dayton市,離著Erie並不遠。曹德旺一直跟媒體抱怨美國工廠的生產率「沒有我們在中國的工廠高」,還說「有些工人是在消磨時間。」相信這些都是實話。


但無論如何,川普就是憑藉這些創造出來的希望,贏得了鐵鏽帶居民的集體倒戈。


我們在看待美國發動的貿易戰時,最需要了解的就是:是什麼背後力量,給了川普強硬、霸道和無所顧忌的底氣?用時下流行的雷軍體,就是需要搞清楚:「川普是誰?川普為什麼而奮鬥?」


這部20多分鐘的紀錄片,完全可以回答上述這些問題。川普最重要的基本盤,是製造業衰落地區的選民,是被這些極度反感自由貿易的美國老百姓「抬進白宮」。他用來給選民製造希望的貿易保護武器,用在美國之外的其他地區,就會製造憤怒和恐慌。這裡面的困境在於,你很難實施足夠有效的的反擊。


比如你減少美國大豆進口,無法傷及川普的基本牌,因為美國大豆主要產區跟鐵鏽帶只是少量重合;再比如中興事件爆發後,有人喊要制裁高通,事實上,高通所在的矽谷本身就是民主黨的萬年鐵桿,根本不是川普的基本盤,即使制裁,也無法達到想要的效果,更何況一眾手機廠商還離不開高通。


川普廢除歐巴馬能源法案,2017年3月28日,背後站立者均為「鐵鏽區」煤礦工人。攝影:Carlos Barria/路透社


正是由於這些鐵鏽帶選民對於川普意義重大,美國貿易談判團隊才會總是給人一種「壓根就不想談」的印象,比如帶著一堆明顯不可能被中國接受的貿易條款,來做了一次「旅遊式」的談判。這種「強硬」與其說是展現給中國人看,倒不如說是表演給美國選民看,在中期選舉甚至下次大選時,它們會被用來繼續製造希望,來贏取更多的選票。


除此之外,鐵鏽帶的集體倒戈從側面反應了一個事實:川普在2016年的勝利,並非依靠共和黨的傳統力量(即建制派),而是純粹依靠「製造希望」,才能在民主黨的傳統票倉裡上演大翻盤。此中的尷尬之處在於:中國人民的美國老朋友,大都屬於建制派,從第二代的基辛格,到第三代的保爾森,皆是如此。


因此,這部短短20多分鐘的紀錄片,透露出來的信息遠遠超過一本政治學專著。Erie小城那些因為製造業衰退而被時代拋離的人們,還將用他們特有的方式,來影響著大洋彼岸乃至世界各地無數人的生計。

相關焦點

  • 美國製造業衰落(一):百年通用跌落神壇,美國製造出現空心化?
    必須要說明的是,通用汽車的衰落關乎的絕不是一家企業的自身命運,而是代表了一個城市、一個行業、甚至是一個工業區的整體衰落。同樣的,通用汽車衰落的原因也不僅僅是管理層決策失誤、汽車製造成本增加等原因來解釋,而應該將他放在美國製造業和美國經濟的整個格局來看,美國製造業到底怎麼了?外強中乾:美國製造業出現"空心化"如果從目前的經濟數據來看,我們對美國製造業的現狀可能會得出截然相反的推論。
  • 日本紀錄片裡的中興通訊-虎嗅網
    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對這家公司中國科技巨頭做出了令人窒息的罰單:7年內禁止美國企業與中興開展任何業務往來。這對大量核心元器件需要從美帝進口的中興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有券商甚至表示:「如果公司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最壞的結果是破產。」對於中興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本文暫且不做探討。
  • 「工匠運動」:DIY拯救美國製造業?
    這座曾經輝煌一時的「汽車城」隨著製造業衰落而面臨破產,但也同樣受到這股結合傳統手工作業與現代技術設備的「工匠運動」潮流感染。  2010年,戴爾·多爾蒂在底特律「亨利福特博物館」舉辦第一屆「底特律工匠嘉年華」。多爾蒂算是「工匠運動」的始作俑者,2005年,他在加利福尼亞州推出了《製造》雜誌,開啟潮流。
  • 美國晶片製造衰落,中國公司獨佔6席,英特爾落後臺積電2年
    美國是半導體產業的發源國,長時間在該領域都佔據著優勢地位。在2019年半導體產業鏈十強中,便有6家來自美國,英特爾、高通、TI等都是全球知名半導體巨頭。 然而,在晶片製造上,美國企業卻正在落後,而中國企業的奮起直追,以至於全球晶片製造業迎來了大洗牌。
  • PBS高分紀錄片:《透視美國》 (4集)
    導演: Nic Young / Jesse Sweet / Sabin Streeter編劇: Jack Youngelson / Jaime Bernanke主演: 權律類型: 紀錄片官網: https://www.pbs.org/show/america-revealed/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語言: 英語首播: 2012-04-11(美國)集數: 4單集片長: 55分鐘..................................................
  • 「縣中衰落」裡的必然與非必然
    教育界人士分析認為,「縣中衰落」不是個別現象,近年來一些山區縣基礎教育師資等「軟體」沒跟上,已成為教育區域均衡的最大「痛點」。「縣中衰落」不是個別現象,也不是最近才引起注意的現象。那麼,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了「縣一中」們的衰落呢?其中,有必然的原因。比方說,近些年來城市化的推進。對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來說,城市化在總體肯定是趨勢,它所帶來的益處大大超過弊端。
  • 美國紀錄片講述「亞裔的抗爭」
    本報特約記者 董 銘5月是美國的「亞裔和太平洋諸島後裔傳統月」,一部聚焦在美國生活的亞裔族群的紀錄片《亞裔美國人》本月11日在美國公共廣播頻道(PBS)開播。這部全部由亞裔美國影視團隊製作,展現19世紀以來亞裔生存情況的5集紀錄片,其中既有中國勞工也有社會名流,還有歷史上迫害亞裔的醜聞。聯繫當下疫情期間亞裔受到的歧視,這部紀錄片讓美國人更關注亞裔在各個領域的現狀和困境,其中也包括最具代表性的影視產業及其從業人員。製作班底為「全亞裔陣容」據美國駐華大使館的公開數據,全美共有超過2000萬亞裔,約佔全美總人口的6%。
  • 日本衰落?19年間出19個諾貝爾獎,張召忠:科研能力趕超美國
    上世紀五十到七十年代,日本經濟經歷了非常高速的發展,這段時間裡,日本GDP基本上每5年就會翻一番,僅用了7年時間,國民收入就翻了一番。日本的GDP還一度位列世界第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經濟陷入衰落但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財政赤字劇增,為了控制這一現象,美國和日本、法國、英國等國家籤訂了《廣場協定》,隨後,美國的情況逐漸好轉,但是日本經濟卻受到了很大影響,在之後的幾十年間都萎靡不振。日本似乎陷入了衰落,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國著名軍事評論家張召忠先生認為,日本仍然有一方面非常強。
  •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另一種美國優先
    而近五年得獎的《徒手攀巖》、《伊卡洛斯》、《辛普森》、《艾米》、《第四公民》,幾乎分享著一系列共同的標籤——英語電影、美國製片、美式敘事、美國故事、美國議題。當然《艾米》第一製片國為英國,美國為聯合製片國。但英國紀錄片產業,其製片資源、美學傳統素來與美國淵源不解,在此不展開論述。
  • 從美國基督教走向衰落思考:現代基督徒如何推動神的國度
    繼之前寫的「基督教正在美國衰落」的文章之後,「基督與文化中心」(Center for Christ & Culture)的主席麥可·克雷文(S. Michael Craven),撰文進一步分享現代基督徒該如何活出進入「神國度」的喜樂。美國一直佔領著世界經濟強國的龍頭位置,但是這樣的富足與強大跟美國的基督教文化無法分割。
  • 《終結者》衰落 末日電影仍美國主導
    《終結者》系列的衰落,並不表示末日電影走向末路,相反,該類型的電影一直長盛不衰。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火災、洪水、隕石彗星或地外文明的襲擊、科技失控……舉凡表現人類在災難面前賤如蟻螻的題材,不僅特別適合高投入、大製作,而且觀眾百看不厭。
  • 美國衰落已成定局,一首詩《美國涼涼》送給當下的川普!
    美國衰落已成定局,一首詩《美國涼涼》送給當下的川普! 《美國涼涼》 ——周富源 美利堅霸權已久
  • 美國仍然是全球製造業第一強國,第二也不是中國!
    國家發改委產業司原司長年勇表示,美國一直以來沒有放棄製造業。去年美國服務業佔經濟總量的81%,但其中60%以上都是為製造業服務的。目前中國製造業仍然顯現出較多的不足。 去年美國服務業的比重是81%,以此證明美國是後工業經濟,是不要製造業的經濟。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在美國服務業的81%裡頭,美國製造業去年是2.36萬億,佔經濟總量的11%,服務業是81%。大家不知道81%背後的東西,背後是什麼?美國的服務業裡頭60%以上都是為製造業服務的,大體這些年佔美國經濟總量48%、49%、50%。
  • 一個美國工廠的自白:工會如何讓我破產!
    也正因如此,印象中製造業總是前往勞動力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如曾經的中國以及現在的東南亞。亞裔老闆指揮著歐美工人的日常工作這樣的場景,不那麼常見。而最近有一部豆瓣高達8.3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就向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家工廠。這家工廠屬於一個傳奇的老闆——曹德旺。他經營的福耀玻璃,是世界第二大汽車玻璃製造企業。
  • 美國也從烏買雷達,曾經烏克蘭軍工實力有多強大,怎麼就衰落了?
    美國也從烏買雷達,曾經烏克蘭軍工實力有多強大,怎麼就衰落了?11-14 09:31 來源:Sai老師 原標題:美國也從烏買雷達
  • 美國工業分布的三大地區:東北部地區、南部地區和西部地區
    雖然,目前我國第二產業增加值佔比不到40%,但是我國依舊被稱為「世界工廠」,第一產業農業是國家和地區生存的根本,而第三產業諸多行業並不直接生產製成品,第二產業才是給我們生產各類生產生活製成品的產業,也是國家發展的根本,所以我們需要往製造業強國轉型,到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棄工業製造業。
  • 南非衰落誰人擔責?曼德拉領導黑人運動,美國時代周刊這樣評價
    南非的衰落是由很多原因共同導致的,即使曼德拉不領導黑人解放運動,南非衰落的命運也無法避免。 很多人都吐槽曼德拉接管南非後,把南非從一個發達國家,變成了一個發展中國家。
  • 分享紀錄片《生命裡》
    但是在我們的整個人生裡,有多少時光去感受生命,珍惜生命?也許在肆意揮霍時光的你可能會感嘆時光。也許只有躺在病床上,真正面臨死亡的人才會驚覺人生太短。直到那時,我們才會真正感受生命的「溫度」。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部紀錄片,探討了一個關乎生命的話題——死亡。紀錄片《生命裡》展示的是上海臨汾社區服務中心的舒緩療護區,這裡主要收治癌症晚期患者。
  • 射頻衰落模擬器在信號衰落測試中的應用介紹
    為此,國際電信聯盟(ITU)對衰落進行明確規定,以模擬各種傳播條件和某些特定的接收條件。但是,衰落並不僅僅局限於移動無線網絡。衰落的另一個關鍵應用領域是基於軟體定義無線電(SDR)技術的現代軍事通信系統。它們使用了時間要求非常嚴格的複雜波形,這些波形的同步序列極其短暫。機載無線電臺尤其必須面對某些極端條件。過長的距離會導致被傳輸信息出現相當程度的時延。
  • 美國如若衰落,誰將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張召忠給出兩個名字
    :08:23 來源: 卟嘰卟嘰 舉報   自從蘇聯解體以後,世界便變為了一超多強的格局,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