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運動」:DIY拯救美國製造業?

2021-01-15 搜狐網

  隨著資訊時代到來,當代人的動腦能力越來越強,動手能力卻越來越差。織毛衣、修收音機、打制木櫃……這些手藝,正漸漸被遺忘。

  美國近年興起「工匠運動」,結合傳統DIY理念和現代科技,試圖重新搭建人與物質世界的「有形」接觸,恢復人們親手使用工具為生活創造便利的能力,拒絕「一切交給電腦解決」。

  「工匠運動」,一場新工業革命?

  美國媒體將「工匠運動」譽為一場「新工業革命」,但從很多方面來說,這場運動其實體現的卻是一種「回歸」。

  現代「工匠」可以是一個會手織毛衣的家庭主婦,一個善於修理各種家用電器的中年男子,也可以是掌握最新3D列印技術的「新新人類」。只要是那些親自動手、將DIY理念付諸實踐的人,都是推動「工匠運動」的一分子。

  這場運動的樞紐是所謂的「工匠空間」。過去10年內,美國出現數百個「工匠空間」,主要坐落於社區公共場所,如圖書館、博物館或青少年活動中心。接觸不到木工活和機械裝置的學生們,有想法卻沒有資金置辦設備的創業者們,想暫時脫離電腦、體驗動手樂趣的普通白領們,紛紛聚在這裡,揮灑汗水打造各種物件。

  在底特律東南端的「埃利奧特山工匠空間」,兩個12歲小姑娘正沉迷於一項工作。茨薇娜·格雷手握烙鐵,她的朋友雷文·霍爾斯頓-特納則拿著一臺木材燃燒裝置。她們想在一個木箱表面烙出先用鉛筆畫好的「我行我素」幾個字。

  茨薇娜解釋說:「我們想看看用哪種工具效果更好,烙印更深。」「還有,哪個顏色更漂亮,」雷文補充道。

  底特律有6個這樣的「工匠空間」。這座曾經輝煌一時的「汽車城」隨著製造業衰落而面臨破產,但也同樣受到這股結合傳統手工作業與現代技術設備的「工匠運動」潮流感染。

  2010年,戴爾·多爾蒂在底特律「亨利福特博物館」舉辦第一屆「底特律工匠嘉年華」。多爾蒂算是「工匠運動」的始作俑者,2005年,他在加利福尼亞州推出了《製造》雜誌,開啟潮流。他說:「我們把很多不同群體聯繫起來,他們其實都在製造東西,卻各自以為在做與他人不同的事情。藝術家認為自己和開發機器人、或作電子產品的人是不同的群體。從某種角度而言,把他們都稱之為"工匠",能讓不同群體的人聚集到一起來,看見彼此之間的共同點。」

  2006年,多爾蒂在加州聖馬特奧主持召開第一屆「工匠嘉年華」。因為活動場地處於舊金山灣,自然吸引了一大批在自家車庫和工具間打造機器人和軟體的「極客」,也同時引來了許多編織、木工等傳統手工藝愛好者。

  選擇底特律舉辦「工匠嘉年華」,對多爾蒂來說是個實驗。他想證明「工匠運動」「不僅僅是矽谷特有的現象,或者只能在舊金山灣地區才會成功。工匠到處都是,而像底特律這種地方,工匠文化幾乎已融化在其基因裡。」

  今天的DIY,明天的「美國製造」

  「工匠運動」不光是一群人的業餘愛好,還潛藏著對美國政治經濟的重大意義。6月18日,美國白宮舉辦首屆「白宮工匠嘉年華」活動。總統歐巴馬對參加者發言:「今天的DIY就是明天的"美國製造"。美國製造業正經歷一場革命,一場能在未來數十年內幫我們創造新就業崗位和產業的革命。你們的項目正是範例。」

  美國多年經濟低迷,就業形勢嚴峻,製造業首當其衝。相比其IT領域技術水準的遙遙領先,美國對傳統製造業技工的培養卻不再重視,製造業越來越依賴於「外包」。

  專家說,這是因為教育理念存在誤區。如今大多數人認為,高中生畢業後就得上大學,那些「上不了大學」的人才會選擇職業技術學校。由於預算限制、標準化測試使學業壓力增大等原因,許多中學校被迫取消手工藝、家政和藝術創作課程,全力以赴提升學術成績。另外,數字時代使更多勞動力向信息技術產業集中,進一步導致美國人動手能力越來越差。

  上世紀70年代,中學生尼爾·格申費爾德已經明確感受到「動手者」和「動腦者」的分野。他當時想選擇進入職業技術學校,因為在他看來,那裡是「學焊接、修車和其他"酷技能"的地方」。但師長告訴他不能這麼選,「因為我聰明」。

  多年後,格申費爾德當上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但他對動手的愛好並未消減。工作之餘,他經常上車間動手做東西。可仍有人這樣說他:「得啦,你可是聰明人,應該指揮別人幹事。」

  格申費爾德如今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機械工程學教授,他領導的麻省理工「數位與原子中心」正嘗試改變這種「聰明孩子讀書,笨孩子學手藝」的觀念。他開發了一個「加工實驗室」,在這裡,「聰明孩子」們得以把他們腦子裡的奇思妙想設計出來,並動手加工成一件件實物。

  從「加工試驗室」到「工匠空間」

  「加工試驗室」耗資上千萬美元建成,既配備先進的加工儀器,如電子顯微鏡、射流切割機,也有傳統的金屬器械和木質工具。學生們在這裡設計製造各種器械,小到處理蛋白質的微型器械,大到可以組裝飛機的大型器械。

  為推廣這一項目,格申費爾德開發了一套簡約版的「加工實驗室」模板:一臺雷射切割機,一臺能操作精細切割、塑形、鑽孔的計算機數控工具機,一臺3D印表機及掃描儀,一部銑磨設備與各種手動加工工具,總成本約10萬美元。

  2007年以來,從英國北愛爾蘭到不丹,全世界湧現幾百個「加工試驗室」,全都通過數字視頻連接。西班牙巴塞隆納設置了數個「加工試驗室」,作為經濟復興戰略的一部分。聯合國甚至考慮在難民營中建立「加工試驗室」,作為對難民開展教育和職業技術培訓的途徑。隨著「加工試驗室」遍地開花,格申費爾德設立了「加工基金會」,幫助新建立的試驗室管理者獲取設備與指導。

  「加工試驗室」方興未艾,「工匠運動」又緊跟而上,形成一場涉及面更廣的運動。在美國,已有超過200個組織在「makerspace.com」網站上登記註冊。

  美國政府把這場運動視為國家培養下一代技術人才的平臺。歐巴馬在白宮的「工匠集市」活動上承諾,政府下屬的幾家研發機構將向公眾開放,並呼籲美國各地方官支持本地社區多建一些「工匠空間」。

  2011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局啟動一個為期四年的試驗性項目,與全美大學研發機構合作,在1000所中學展開「工匠空間」。上個月,國防部宣布,項目局將提供1250萬美元獎金,用於鼓勵中學在校生和畢業生用「低技術」手段製造出「高技術」設備的相關教學和培訓。

  孩子們才是中心

  維吉尼亞大學文化高級研究學院的馬修·克勞福德教授認為,「工匠空間」的興起,是現代人感覺自己日益疏離實體世界而做出的一種反應。「從嬰孩時期開始,我們就通過操縱世界去了解世界,就像是戳戳它,看看它是否會戳回來。」但如今,年輕一代似乎已不再看重這種對物質環境的探索。

  在底特律的「埃利奧特山工匠空間」,茨薇娜和雷文已經是「小老師」,指導過數百個孩子和成人修補壞掉的電池接點、搭建電路板等等。她們覺得自己在這裡收穫良多。

  「我在這兒獲得更好的教育,」在家上學的茨薇娜說,「在這裡你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設計屬於自己的課程。」

  這也是傑夫·斯特奇斯創立這家「工匠空間」的用意所在,他想把關於製造的理念傳遞給在底特律長大的孩子們。成千上萬人離開了這座申請破產的城市,大片社區荒廢凋零,200所學校被迫關閉。斯特奇斯從一家慈善基金取得創業資金,2011年冬在一家教堂地下室創立「埃利奧特山工匠空間」。

  對一些成人來說,「工匠空間」是一個懷舊場所。在空間的編織部,志願者教孩子們使用縫紉機縫被子、做棉手套等。這些曾是學校家政課的必學技能,但隨著教育經費不斷削減,家政課淪為首批犧牲品。

  對孩子來說,更吸引他們的,是「我的地盤我做主」的獨立感。正如茨薇娜在底特律的一場演講比賽中所說:「在那裡,孩子們成為宇宙的中心,而大人們僅僅是引導你、幫你度過挫折,直至你最終成為自己的指導。假設世界上每一個孩子都像我一樣有這麼棒的機會,在他們的社區裡都能有一個工匠空間,那該多好?或者更好的是,設想一下每個教室都成為這樣的地方,允許孩子們屢敗屢戰,從挫折中走向成功。」(沈敏)

http://news.sohu.com/20140821/n403630362.shtml news.sohu.com false 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8/21/c_126896546.htm report 3768 隨著資訊時代到來,當代人的動腦能力越來越強,動手能力卻越來越差。織毛衣、修收音機、打制木櫃……這些手藝,正漸漸被遺忘。美國近年興起「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讓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邁向新徵程,揚帆再出發,急需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勞動者,亟待讓工匠精神在全社會更加深入人心。不論是傳統製造業還是新興製造業,不論是工業經濟還是數字經濟,工匠始終是中國製造業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終是創新創業的重要精神源泉。
  • 「深圳百優工匠」、「深圳工匠培育示範單位」揭曉100名工匠和10家...
    過去一年,深圳各行各業湧現了哪些新的能工巧匠,哪些企業在培育工匠方面作出突出貢獻?1月6日,第五屆「深圳百優工匠」、「深圳工匠培育示範單位」專家評定會議揭曉結果,共有100名工匠、10家企業喜獲殊榮。8家第二屆「深圳工匠培育示範單位」通過覆審。
  • 對話美的工匠:何為中國式「工匠精神」
    南方網訊 「工匠精神」這個詞從亮相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起,立即躋身網絡熱詞。中國式工匠精神是什麼?在強國林立的國際市場中,面對瑞士、日本等公認的「工匠精神」先進國家,中國應該拿出怎樣的核心競爭力?
  • 能夠拯救DIY未來的除了電競還有它!
    電競遊戲蓬勃發展   中國可以說是電競產業的先驅,早在此前,教育部就增設「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專業,體育總局將電競改批為第這才是我心中的工匠精神MODDER有匠人精神,但我不理解和一些硬體品牌有什麼關係?
  • 裝備製造業之機器人國際發展趨勢及前景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悄然來臨,以智能化為目標的製造業正蓬勃發展。全球主要發達國家緊緊抓住歷史機遇,將智能製造作為重點戰略推出,進而重塑製造業。 工匠精神的德國製造從不輕視製造業並大規模實現其產業自動化,提高產品效率的同時使德國製造以上乘質量聞名全球
  • 有一種弘揚工匠精神的最高境界,他叫戴明
    01-工匠精神因為勞動節,近日大家都在談弘揚工匠精神。可說到弘揚工匠精神,就不得不提一個人。那就是威廉·愛德華·戴明(W.Edwards.Deming),也就是下圖這位老爺子:(1900-1993)這老爺子弘揚工匠精神到了一種什麼境界呢?
  • 日本製造業5年全面超美,竟因為一個美國「帶路黨」
    於是在經濟上日本藉助美國對自己的幫助,著力發展,將美國給予他們的所有資源都儘可能利用。美國不可能將真正的好東西或者厲害人物派給他們,但美國也有失手的時候,正是因為這個美國「帶路黨」,讓日本僅用5年的時間就成功在製造業方面趕超美國。
  • 珠江鋼琴集團高級調律師陳德然獲中國輕工「大國工匠」稱號
    近日,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主辦的第二屆輕工「大國工匠」評選名單出爐,珠江鋼琴集團高級調律師陳德然過五關斬六將,成為中國樂器行業唯一上榜「大國工匠」。▲「大國工匠」陳德然從事鋼琴製作27年的陳德然,曾榮獲「中國樂器行業工匠」、「南粵工匠」和「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等多項榮譽。
  • 盤點日本製造業的中流砥柱!
    日本製造業的成功、產品質量的卓越、工匠精神的傳承,都離不開它們! 日本和德國,這兩個國家有太多的相似之處。沒有人生來卓越,它們的製造業都曾是低質和剽竊的代名詞,然而經過自身的蛻變,卻能成為世界最頂尖的兩大製造強國,其背後的啟示意義不言而喻!
  • 製造業德國靠裝備,日本靠人,美國靠數據,中國靠什麼?
    新一輪工業革命席捲全球,德國提出了工業4.0,美國提出了工業網際網路,中國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雖然提法不一樣,但本質上沒有區別。可以看出,以工業4.0為主體的全球經濟改革勢在必行。付諸改革中,德國製造業知識的載體是裝備,日本是人,美國是數據,中國靠什麼呢?
  • 從石匠到數據科學家,製造業的人出路在哪裡?
    英國從荷蘭工匠那裡偷師學藝,但是很快英國的工匠做出了很多發明,最初是飛梭和珍妮紡織機這樣高效率的紡織機械,但是很快工廠主們就發現動力不夠用了,於是水能、畜力,各種能想到的動力來源都用上了。18世紀的工匠所做的大部分工作是乏味的、重複的、不精確的。
  • 集合啦動物森友會DIY楓葉如何獲得 楓葉DIY獲取攻略
    動物森友會楓葉diy怎麼獲得?楓葉活動是秋季限定活動,現在南半球就在楓葉活動期間。下面帶來動物之森楓葉diy獲取方法介紹,想知道的玩家快來看看吧。 楓葉家具的diy圖紙有兩種獲取途徑,分別是打氣球和西施惠贈送。 打氣球獲取 這是比較常規的獲取途徑,氣球是遊戲內比較常見的東西了。
  • 工匠精神是金融產業的金字塔尖
    ) 什麼是「工匠精神」?
  • 大工匠精神,學好英語,妥妥的
    最近機農在看大國工匠這個節目,節目講述了不同崗位勞動者用自己的靈巧雙手,匠心築夢的故事。他們能夠數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著職業技能的極致化,靠著傳承和專研,憑著專注和堅守,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神話。我國作為一個製造業大國,就是需要這種熱愛本職工作,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盡職盡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更加強大。今天機農就和小夥伴們分享一下和製造有關的英語詞根。說起製造業,我們首先聯想到的是工廠,工廠的英語單詞相信小夥伴們都認識。
  • 美國紀錄片裡的製造業衰落-虎嗅網
    美國製造業衰退這個話題由來已久,但在中國的輿論中比較少被提及。一方面,美國製造業衰落的同時,信息產業卻在崛起,掩蓋了很多製造業衰退帶來的問題;另一方面,除了枯燥的統計數字和圖表外,大洋彼岸的中國讀者也很難有直觀了解美國製造業衰落的渠道。
  • 美國人: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的工匠,簡直「反科學」操作
    而我國恰好有一個人,正在擔負著這一重要責任,對此,一位美國人表示道: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的工匠,簡直「反科學」操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我國有著這樣的一群人,他們技藝精湛,不斷創新,並且追求極致。
  • 【大咖匯】築夢航天,描畫未來:中國航天總工程師楊海成高交會談大國工匠精神
    >凝聚著無數航天人的心血而作為中國飛天夢的築夢師中國航天總工程師楊海成將於11月17日來到深圳會展中心第十八屆高交會中國高新技術論壇品質革命主題論壇一起來聽聽這位大國工匠的匠心《中國製造業信息化》、《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和《數字軍工》雜誌主編。
  • 張傳超:「工匠精神」是供給側改革的「新動能」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費品品質、促進位造業升級、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三個方面。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報告裡,立即引起了委員代表和網民的熱議。
  • 運動是良醫,每年至少拯救390萬生命!
    運動是良醫,每年至少拯救390萬生命!以下文章來源於MedSci梅斯 ,作者MILLY導語:生命在於運動。近日,發表在著名期刊《柳葉刀·全球健康》(Lancet Global Health)雜誌的一項研究顯示,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或者75分鐘高強度運動,或者是同等強度的運動組合,每年全球至少有390萬成年人避免過早死亡。
  • 美國仍然是全球製造業第一強國,第二也不是中國!
    國家發改委產業司原司長年勇表示,美國一直以來沒有放棄製造業。去年美國服務業佔經濟總量的81%,但其中60%以上都是為製造業服務的。目前中國製造業仍然顯現出較多的不足。這個是我們現在沒人說的,不想說,不願意說,我總結,人類的發展進步就是製造業的發展進步。人家會說我偏激,我說人和動物的區別就是在於人可以製造工具。現在有一個說法叫做美國是服務經濟了,後工業社會,不搞製造業了,而中國製造業很發達。你知道美國的具體情況是什麼樣的情況?我分享一下我的觀點,可能不一定對,大家共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