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匠到數據科學家,製造業的人出路在哪裡?

2020-10-20 日本製造業內參

1、地球上第一個工匠

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曾經發現過人類最早的打制石器。製造這些石器比語言出現的還早,大概距今250萬年前。這其中有一類很特別,有人管它們叫「手斧」。這些手斧有的被打製成淚滴形、有的被打制樹葉形,還有的被打製成圓形。

考古學家仔細研究了這些「手斧」,有兩個問題讓人困惑:

首先,這些「手斧」竟然沒有被使用(切削)過的痕跡;

其次,這些手斧的體積、重量,都不太適合做切削工具。即便用現在的眼光看起來,還是很美。

那麼問題來了,它們是工具嗎?—— 不,它們是那個時代的藝術品。


製作精緻的手斧表明了富有魅力的個人品質 —— 智力、精細的動作控制、規劃能力、意志力、獲得稀有材料的能力、背後有系統的供養的有閒者。這個匠人一定是部落裡不用為了果腹而整天忙碌的人。

有手藝的人,會對自己心儀的女人說:「來我的洞裡看看我新磨的手斧?」。幾十萬年前,這種吸引力就像一個漂亮姑娘對你說:「到我樓上喝杯咖啡?」一樣不可拒絕。

有手藝的人,就會獲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好的繁衍機會。

這就是第一個造物的人,一個石匠。

2、早期的工廠是怎麼組織的

此後的歲月,工匠的群體裡又出了木匠、鐵匠。人類儘管組織了更複雜的社會形態,但幾千年以來,人類的能力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歐洲古羅馬時代(公元元年),人均GDP達到600美元左右。到了18世紀工業革命前,只增長到800美元 —— 1800年,幾乎沒啥變化,直到第一次工業革命。

而那之後,英國像開掛一樣,每一個人在國家和工業系統的加持下,相比沒有經歷工業革命的個體,就像神一般的存在。

據說在那個時候,同樣是紡紗,一個利物浦的珍妮相當於中國棉紡區1600個翠花。

19世紀40年代之前的英美,員工最多的工廠一直是紡織廠。有些紡織廠儘管組成了公司,但是繼續以合夥制形式運營。工廠一般有一個廠長,而廠長直接管理著工頭,工頭管理紡織女工。換句話說,按照今天的方式理解就是沒有管理層級。這個原因可能是因為紡織機的操作相對容易一些,紡織機一旦設定好就只能按照設定模式織布,因此工廠的組織形式也可以相應粗放一些。

3、終極匠人出現

現代化的紡織技術,最早是荷蘭人掌握的。英國從荷蘭工匠那裡偷師學藝,但是很快英國的工匠做出了很多發明,最初是飛梭和珍妮紡織機這樣高效率的紡織機械,但是很快工廠主們就發現動力不夠用了,於是水能、畜力,各種能想到的動力來源都用上了。

英國產業的發展到這時,動力成為了瓶頸,那時的英國有點像前些年的江浙,只要不種地養羊,都去開工廠。製造和貿易成為大英帝國的立國之本。

在這個呼喚英雄的窗口期,兩個大叔出場。一個是盯著開水壺蓋的詹姆斯.瓦特,一個是他的合伙人,幫瓦特賣蒸汽機的馬修.博爾頓

這老哥倆,天作之合,性格互補:

瓦特24K技術理工直男,才華橫溢、邏輯思維優異,就是脾氣不好。

馬修天性樂觀,有激情、有毅力,只要他樂意,就能把陌生人處得像失散多年的異父異母的親兄弟。

其實最不被大眾了解的卻是這個馬修.博爾頓。

推銷一個東西最難的是把這個東西是啥、有啥用說明白。

據說馬修向英王推銷蒸汽機時說:

我在這裡賣的,是全世界的君王都渴望的

——力量,我的陛下。

大英帝國感恩這老哥倆對文明做出的貢獻,把他倆印在50英鎊的鈔票上。

4、「系統」的誕生

世界首批「流水作業線」誕生在樸茨茅斯海軍部的「滑塊廠」,它比福特的流水線早一個世紀。

滑塊廠的」流水線「包括了專業化的工具機和裝有輪子的箱子,箱子的作用是把製品從上一道工序運到下一道。

在大航海時代,帆船必不可少的裝備就有木質滑塊。滑塊可以執行多種任務,從升降船帆到槍炮定位,數不勝數。那個時候一條74門大炮的戰列艦需要1000多個不同尺寸、不同形狀、不同類型的滑塊,每個滑塊有兩個或多個滑輪。

流水線帶來了幾個顯而易見的好處:

首先,它能讓10個沒有技能的人「一致地、迅速地、輕鬆地」生產以前需要110個熟練工匠才能生存的東西

其次,「流水線」式生產竟然可以大大提高產品質量。優質滑塊讓海上運輸輕鬆、安全了很多。

最重要的是,值得驚嘆的並不是一臺一臺的機器,而是多臺機器組成的流水作業線「系統」

「系統」比所有部件加在一起都更有意義,有了它,僱主就不再依賴傳統工匠,而是只需聘請一般人員加以培訓,用來製造、維護和操作機械設備。

5、第一個現代意義的工廠

製造蒸汽機卻要求熟悉技術、手腳靈活,維修機器也是,不懂技術,笨手笨腳的人無法勝任。18世紀的工匠所做的大部分工作是乏味的、重複的、不精確的。

直到世界上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工廠 —— 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斯普林菲爾德軍械廠。

軍械廠裡,有一個新出現的崗位:車工

車床不像織布機。織布機一旦設定好就只能按設定模式織布。車床在操作過程中可以不斷改變操作模式。所以,車床需要有個聰明人一直控制著,就像駕馭烈馬一樣。

在所有的工業製成品中,軍械,尤其是槍枝,是使用時損耗最大的。在戰鬥中,槍械和使用者都經歷嚴酷的環境和敵人的炮火。一旦槍枝出現故障不能正常射擊將會造成巨大的損失。

很早就有人提出問題:既然都是槍,能不能用幾支損壞槍枝的好零件,拼出一支可以使用的槍?

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異常」的想法。這個想法,誕生了「可替換零部件」的思想。

1851年倫敦世博會上展覽的美國產品,「不僅優於他國產品,而且有個獨特之處——零部件經過了嚴格的標準化,可以互相替換,這樣隨機挑選零部件就可以組裝成完整的產品。」

零部件實現可替換性,對製造業乃至整個人類有三個重要意義:

首先,人們可以把生產備用的零部件儲存起來,這意味著各地使用的機器不用工匠就能維修

其次,這也為後來的「批量生產」打開了大門,而批量生產就是首先製造幾千個相同的零部件,然後在流水線上組裝成機器或消費品

最後,批量生產為大眾市場的創建提供了條件,而大眾市場則相應需要並依賴大規模分銷和廣告

1880年之後的幾十年,美國製造系統蓬勃發展,史稱第二次(或者美國)工業革命。

至此,普林菲爾德軍械廠的思想被發揚光大。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手動工具被工具機取代了。工具機也被叫做「工作母機」或「製造機器的機器」,由水或蒸汽提供動力,具有更高的精度。機器製造工、維修工、和操作工的技能替代了工匠的技能——產品質量大大提高了。

6、萬物互聯

此後,人類的製造又經歷了電氣化、信息化,生產效率不斷提升。但另一方面,製造業的組織方式並沒有太大的改進,富士康的工人們依舊像100年前福特的工人一樣,跟流水線融為一體

人類工人很多出力的工作被機器替代,但是很多細緻的、變化的、需要像幾百年前駕馭車床一樣的不斷改變操作模式的工作依舊存在,直到「人工智慧」可以替人做選擇。

第一代網際網路大約有10億臺計算機結網,第二代移動網際網路大約有50億臺設備,這裡包括計算機、手機和穿戴設備。而到IoT的物聯網時代,有人說這個數字會達到500億臺。

這是一個連接所有人和所有設備的時代。

這同時還是一個信息增加的速率大於能量增加的速率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裡,傳統意義上的「工匠」或流水線上的工人都不再重要。

但同時會開放一種全新的職業:工廠數據科學家

工廠數據科學家,就是在工廠中活躍的「數據科學家」。

「數據科學家「必備三種能力—— 「數據工程能力」「數據科學能力」和「數據管理能力」三項。

數據工程能力,包括製作IoT裝置等在內的收集數據、加工數據、進行整理的能力。

數據科學能力,是分析收集到的數據,提取語義,形成知識的技能。

數據管理能力,是根據結果制定戰略,基於數據說服經營者和現場,開展具體行動的技術。可以做到這一步的,可以成為工廠數據科學家。

與機器、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一起,「工廠數據科學家」將成為下一個時代的嶄新的存在。

參考文獻:《清教徒的禮物》《日本製造業內參:工廠數據科學家》

7、一起讀書,一起探尋叩問心靈的力量

  • 《馬奇論管理》(詹姆斯.馬奇)
  • 《管理》(彼得.德魯克)
  • 《企業的本質》《管理的本質》(包政)
  • 《清教徒的禮物》(肯尼斯.霍博 威廉.霍博)
  • 《重塑組織》(弗雷德裡克.萊盧)
  • 《組織的反思》《恐懼領導力》《正念領導力》《性.金錢.幸福與死亡》《有毒的管理者》《領導力童話》《神經質組織》(曼弗雷德.凱茨.德.弗裡斯)
  • 《以熱愛戰勝恐懼》(肖知興)
  • 《技術經濟》(史煒)
  • 《極簡管理學》(劉瀾)
  • 《9系統組織》(布拉奇)
  • 《內在的探索》(阿瑪斯)
  • 《家族企業規劃圖》(範博宏)
  • 《節稅工程》(邱慶劍)
  • 《當行善統治商業》(理察.布蘭森)

❤️本文作者老崔曾經許下一個願:人生要有一群朋友,一起喝點小酒,一起聊天,一起讀書。他的「貴人書友會」,你也一起來嗎?

L姐私信,為你打開~

往期精彩:

相關焦點

  • 從希望到迷茫!中國農業經歷了什麼?出路又在哪裡?
    我相信很多農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投入了幾十萬幾百萬的農人更是如此。那麼問題究竟出在了哪裡,農業未來的路又該怎麼走呢? 你以為你是地主?其實不過是佃戶!想在農業上搞出名堂簡直就是逆流而行,逆流總是很費勁,有成功的人,但更多的是赴難的先驅。 我們的國情還沒有發展到你能夠逆城市化那一步,雖然它最終會到來,但十年、二十年內還不會出現,所以你得能承受這份孤獨。 農業的轉折點還沒有出現,尤其是果農的。
  • 生物醫療大數據的出路與去路探討
    ——值得萬千球迷慶幸的是,大數據邂逅了本次世界盃。依靠科學的算法數據分析,百度、高盛、谷歌、微軟構成了本屆世界盃「瘋狂猜球」比賽的陣容,各種「詭異」比分結果出來後,小夥伴們一次又一次驚 呆拜服於這些運營商軟體基於大數據的神預測。時下,大數據正如潮水般湧入各行各業,並有愈演愈烈之勢。生物醫療領域的大數據應用又面臨怎樣的局面?生物醫療大數據的出路在哪?去路又在哪裡?
  • 在三線城市讀二本院校,畢業後有出路嗎?出路在哪裡?
    據公開統計數據顯示,全國2021屆畢業生將達到909萬人,再創歷史新高,比2020屆畢業生多35萬人。由此可以推斷,加上由於疫情影響導致經濟增長速度放緩,2021屆畢業生又將是「史上最難就業季」。如果就讀的大學既不是「雙一流」建設高校又沒有位於一二線城市,只是一個普通的二本院校,而且還在三線甚至四線城市,那畢業後有出路嗎?出路在何方呢?小編一直認為,無論是在哪裡讀大學,讀什麼大學,也無論是學什麼專業,讀的是專科還是本科,決定一個人發展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外在的,而是自身所決定。
  • 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計算機科學專業(簡稱CS)是眼下出國留學申請人氣最高的專業之一也是就業前景最好的專業之一即使申請不到也仿佛「中毒」一樣想要轉到這個專業所學課程紛繁複雜數據結構,軟體工程以及熱門的人工智慧課程等等課程難度係數比較高(難度係數★★★★)非常挑戰個人的自主思考與邏輯分析能力  那麼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出路在哪裡?
  • 出路在哪裡?
    出路在哪裡?電工的準入門檻低,幾乎人人都能入門。外行聽說電工需求量大,就業非常容易,而且能月入上萬,像老鼠見到大米一樣,一窩蜂地湧入電工行業。入行才發現電工作業不僅十分辛苦,錢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多,不僅感到茫然:做電工有前途嗎?電工出路在哪裡?
  • 都市圈時代,中小城市的出路在哪裡?
    未來,面對都市圈發展步伐的日益加快,中小城市的出路在哪裡?出路一:「入圈」都市圈對周邊中小城市的帶動作用不容小覷。以杭州都市圈為例,我們融合高德和聯通大數據,藉助實際通勤強度和人口密度等指標,界定了杭州都市圈邊界範圍和圈層分布。
  • 門店大規模關閉,未來出路在哪裡?
    在城市咖啡成為了上班族的標配,在市場上不難見到咖啡店,然而根據數據的統計,在今年中國咖啡服務業的關停率高達83%,可想而知這個數據有多麼的嚇人,就連一些地位穩定的老牌咖啡也沒能抗住。
  • 接近50%的初中生上不了高中,不讀書的人生,出路在哪裡?
    從這個數據我們看到了什麼?那就是有接近50%的初中生上不了高中。 當然很多人可能會不信,因為他們身邊的初中生大都上了高中。 我們來看這份數據就一目了然了。 1985年,拿一張本科學歷,可以輕鬆碾壓98.71%的同齡人;2000年,可以打敗94.3%的同齡人;到2020年,只比56.9%同齡人有優勢。 也就是說,從1985年-2000年,這15年,本科學歷的含金量只下降了4%。
  • 計算機科學博士進入工業界的出路在哪裡?
    所以,計算機科學專業讀博 or 不讀博,實際上就成了「計算機科學博士進入工業界的出路在哪裡?」 尤其是對於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人,根據科銳國際信息庫的最新人才薪酬調查報告,2018年包括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和新零售、安全等多個熱點 IT 市場的人才薪酬漲幅巨大。 根據報告,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工作3年以上的人,最高年薪可以達到200萬元左右的水平 (基本工資+獎金)。
  • 農村有老人說「長木匠、短鐵匠,不長不短是石匠」,是什麼意思?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接受過一些傳統手藝人,他們那種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確實很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我曾問過村裡的老木匠這樣一個問題:又不是建房子,為什麼有的工匠都會自己畫好圖紙呢?他表揚我觀察入微,因為很多師傅、工匠都是不畫圖的,就算有一學人畫了草圖也很少會讓別人看到。
  • 製造業德國靠裝備,日本靠人,美國靠數據,中國靠什麼?
    付諸改革中,德國製造業知識的載體是裝備,日本是人,美國是數據,中國靠什麼呢? 德國製造業的長處就是擅長把各種創新融合到各種零件、裝置和設備上去。德國通過設備和生產系統的不斷升級,將知識固化在設備上。德國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是人都會犯錯,都會有誤差,特別是在生產環節,這些人引入的負面影響經過流水線的每個環節逐級放大,必然會最終影響產品的品質。因此,整個產品的生產過程中,人的因素越多,最終產品出問題的可能性越大。
  • 老農感嘆:農村的出路在哪裡?
    老農感嘆:農村的出路在哪裡?農村「386160」部隊的這個腦洞確實令人敬佩,竟然想到這個數字代表含義,看來對如今的農村現狀確實比較了解,這串數字起初我也並不是很明白,之後仔細想了想看了才了解到:這「38」特指的是農村的留守婦女、「61」則象徵六一,指的是村裡的留守兒童們、「60」則就是指年齡超過六十的老人們。
  • 人類給它們帶來了滅頂之災,如今又……樹袋熊,你的出路在哪裡?
    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樹袋熊也已經成為需要我們關注與保護的一種動物。最新的數據顯示,野生樹袋熊的數量僅剩4.3萬—9萬隻。樹袋熊性情溫馴,動作緩慢,反射弧也特別長,每天要睡20個小時,可以說,它們不對任何動物構成威脅。然而就是這麼一種溫和的動物,現在的狀況已經不容樂觀。
  • 四十也「惑」,影視圈中年男演員的出路在哪裡?
    原標題:四十也惑,中年男演員的出路在哪裡《演員請就位》中的明道一年前,演員海清曾在FIRST電影節上為「中年女演員」發聲,讓人感慨女性在年過不惑後的艱辛人們可以接受一個沒有演技的帥哥,也能接受一個演技卓越卻相貌平平的普通人,但肯定沒人喜歡演技平平的過氣偶像。《王子變青蛙》中的明道當然,中年男演員所要面對的難題遠不止演技這一關。
  • 生於非典,考於新冠,這屆高考生的出路在哪裡?
    私以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丟了狀態的高考生大有人在,但浩浩蕩蕩的高考大軍裡也總有人初心不改,立志為未來拼出一條血路。 他們的出路在哪裡? 疫情之下,高考在即,焦灼難免。但,總有人願陪他們共克時艱,激戰到高考前夕,在屬於他們的出路上看曙光初現。 這樣的神仙人兒,真的來了。
  • 這個城市每天產生生活垃圾3500多噸 垃圾處理的「出路」在哪裡?
    在南昌,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有3500多噸,垃圾處理的「出路」在哪裡?為普及生活垃圾處理知識,近日,經開區蛟橋鎮舉辦「垃圾處置科普知識講座」,邀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境衛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總工程師劉晶昊,介紹生活垃圾處理現狀及發展趨勢。市直機關、經開區管委會、社區、學校、企業、村民代表共80餘人聆聽了講座。
  • 男生學文科,出路在哪裡?帶了十幾年文科的班主任道出了實情
    明年兒子高三,不知道文科班的男生出路在哪裡?別人都說理科好,以後工作也容易!求解?我帶了十幾年文科班的班主任,整體而言,男孩學文科的人數非常少,從發展的情況看,卻是不如女孩,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影響一個人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男孩學文科,出路在哪裡?
  • 人到底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
    人類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是個很大哲學問題,至今哲學家們也無法定論。其實不光是人,宇宙的萬事萬物都是如此,到底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都很好奇,也很想知道,人會不會有前世和來生。對於這樣的哲學問題我們可以大膽的發揮想像,或許能給哲學們提供一些靈感。
  • 大數據顯示電子設備製造業成巨大就業容納器
    心態女性壓力大於男性上周,由市人社局、市教育局聯合舉辦的「樂業無錫」在太湖學院舉行,智聯招聘校園招聘事業部發布了一份畢業生就業數據。江南大學的就業數據顯示,從2015年到2017年3年間,本科生就業留錫的佔比分別為28.24%、26.78%、25.76%,研究生留錫就業佔比分別為26.36%、22.71%、25.59%。無錫企業招聘的畢業生來自哪裡?數據顯示,無錫最受南京畢業生喜愛,共有31.5%的畢業生選擇來錫就業。企業招聘的無錫本地畢業生佔到了25.5%,僅次於南京。
  • 紀錄片《出路》帶給了父母怎樣的思考?父母不努力,孩子沒出路!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總會有不同階層,不同階層過著不同的生活,都在為自己尋找著出路。影片直白地向我們展示著一種社會現實,一種可以刺痛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的沉重。再來看一看影片的結局。甘肅女孩馬百娟15歲輟學,家人一直灌輸著女孩子都是要嫁到別人家的,書稍微讀一讀就行,只要夠用,大了就要靠老公,她也曾經有過很多憧憬和幻想,但是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好像所有人都在跟她灌輸一種結婚嫁人是唯一的出路的思想。最後(2015年),馬百娟和她表哥結婚了,懷孕了。